- +1
長三角議事廳|合力建構全產業鏈的長三角區域制造業集群
由于國內外疫情的前所未有的沖擊,并因為全球疫情發展的不確定性和可能長期化,導致國內外經濟形勢異常復雜嚴峻,可以預料國內外經濟都將進入非比尋常的深度調整重建期,包括市場格局及其規則的調整重建、宏微觀層面產業鏈調整重建、科技創新重點及其競爭調整重建等。因應這一大趨勢,長三角亟需合力建構全產業鏈的區域制造業集群。
“兩個對沖”和產業鏈再造的研判
在國內外經濟深度調整重建大勢下,事實上存在著兩個主要“對沖”:一是全球經濟貿易深度低迷與中國超大經濟體的巨大內需動力之間的對沖,二是產業鏈供應鏈失序與產業鏈供應鏈重新架構布局的對沖。
在第一個對沖層面,全球經濟貿易深度低迷使中國作為第一貿易大國的外需拉力大幅減弱,但另一方面2019年中國內需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57.8%,拉動GDP增長3.5個百分點,已連續6年成為經濟增長首要拉動力。盡管疫情等因素一定程度地抑制當下消費,然而并不至于改變其首要拉動力的增長結構和基本態勢,消費仍具有極大潛力。
在第二個對沖層面,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在疫情劇烈擾動下斷裂失序,但另一方面倒逼產業鏈供應鏈重新架構布局,以求微觀企業生存和宏觀產業體系恢復。就中國考量,由此必然出現兩種趨勢:一是內需為重、國內消費拉動成為經濟增長基本動力,提振發展經濟必需更多著眼于國內消費需求及其潛力的增長與釋放;二是面向內需市場、以新消費新產品為導向、依靠科技創新進行產業鏈供應鏈調整、架構和重建戰略布局。
根據近期學界有關研究觀點和對我們對現實部分案例的觀察,可以初步研判,今后產業鏈供應鏈調整再造將至少呈現四個取向:靠近市場、靠近創新策源、區域化板塊布局和全產業鏈安全可控。
靠近市場有利于提高產業適應市場需求的靈敏性、及時性;靠近創新策源有利于便捷利用新技術開發新產品;區域化板塊意味著供應鏈布局一定程度收縮,同時有利于要素集聚配置而更加成為生產力布局的主要空間組織形式;全產業鏈安全可控有利于整體發展產業鏈“微笑曲線”而使產業邁上中高端并保障系統安全。應該說,按此四個取向調整再造產業鏈供應鏈乃至先進制造業集群,不僅國家層面有回旋空間,地方和企業層面也可大有作為。
合力建構長三角區域先進制造業集群擁有良好基礎和條件
長三角地區是中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要形成高質量發展的區域集群。在當前形勢下,合力建構全產業鏈的區域先進制造業集群是應對異常嚴峻挑戰的必由之道,也是長三角地區應有的戰略擔當。
長三角合力建構全產業鏈的區域先進制造業集群具有良好基礎和條件。從新地理經濟學的距離、密度和整合維度考量,首先在距離上,長三角地區高鐵路網覆蓋所有城市,已使全域時空距離在3小時以內;其次在密度上,長三角地區制造業擁有門類眾多的傳統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且規模體量、技術和產品先進性、行業內在關聯性、市場容量、產業要素互補性和流動性等均有相當高的水平。
長三角一市三省制造業的基礎和優勢,以及明確推進產業一體化的重點已體現在《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中。長三角區域的制造業按產品細分,從科技創新、研發設計到原材料、元器件配套、零部件協作、制造加工、組裝總成到市場營銷、品牌推廣等幾乎都有覆蓋上中下游的全產業鏈基礎和環節,且有各類科研機構和產銷廠商云集,從而在區域內建構全產業鏈先進制造業集群具有優異的基礎和條件。
疫情發生前,長三角區域制造業在全球制造業供應鏈中居于相當重要的位勢,有大量企業是適應外需的原材料供應商、中間品供應商、出口加工供應商和外需消費品供應商,與國內需求和產業鏈供應鏈關聯不大,但在疫情暴發后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失序、斷裂和分化形勢下,受到的沖擊也異常嚴重,直接影響到長三角區域產業體系的穩定發展。當著產業發展以內需為重的轉變,長三角區域制造業亟需全面而深度整合。其要點是:著重面向內需,以適應新消費的新產品新服務開發制造為導向,以細分產品的全產業鏈為中心,重組上中下游主體和產能的供應鏈,拓展全產業鏈的接鏈、補鏈和強鏈,即把疫情影響導致產業鏈的斷裂環節聯接起來、把產業鏈的缺失環節補足起來、把產業鏈的薄弱環節加強起來,合力共建以產業集群為牽引的區域全產業鏈先進制造業體系。
合力建構長三角區域先進制造業集群的推進思路
首先,把合力構建全產業鏈的長三角區域先進制造業集群列入長三角一體化的緊迫議程。疫情持續蔓延導致的異常復雜局勢已經使國內外產業鏈供應鏈不再可能“回到過去”,因此必須調整更新之前的有關發展思路,將更多的資源和力量從圍繞出口替代部署產業鏈供應鏈思路轉向圍繞內需新消費構建全產業鏈系統。長三角一市三省在先進制造業以及相關生產性服務業領域的全產業鏈中各具優勢和長項,為合力共建區域全產業鏈的制造業集群,不僅需要各揚所長,更需要“長板對接”,由分到合,由斷到連,由散到整。
為此,需要在國家規劃和各省市行動計劃基礎上,進一步根據新形勢深化和校準產業一體化的內涵和指向,在長三角地區高層協調機制中把其列入緊迫議程,加強協調,引導全域科創機構和企業主體合力建構全產業鏈的先進制造業集群。
其次,合作編制長三角區域先進制造業全產業鏈路線圖。在之前編制長三角產業地圖的基礎上,按照從研發設計到最終產品全過程上中下游分工與關聯的邏輯,進一步厘清并編制長三角先進制造業全產業鏈路線圖,為科研機構和企業主體重建供應鏈并向全產業鏈集群集聚提供依據與指引。
事實上,現已提出的長三角區域制造業發展重點領域和產業,大都分別屬于基礎原材料、中間資本品、最終消費品以及技術服務,在全產業鏈上都不能孤立發展,而必須相互依存、協同匹配。謀劃重點產業領域和項目,必須講求和建立產業上中下游分工協同。
另一方面,長三角各地先進制造業雖然各有所長各有所重,但在建立細分產品的全產業鏈上,由于資源要素有限,并非一地可以獨立實現,因而必需在長三角區域的大空間中配置資源、分工布局、合作完成。編制長三角區域先進制造業全產業鏈路線圖,正是為了系統解決片斷式孤立發展和地方資源有限的問題。建議一市三省經信、發改、科技等部門組成專班,加緊開展這項工作。
最后,以新消費新產品為導向優化全產業鏈組織。面向中國以發展型消費為主流的擴大內需,最重要的是包括新一代耐用消費品、時尚快消品、智能化消費品和新型服務的新消費新產品終端,是制造業全產業鏈的最終凝結和價值實現。
建構長三角區域全產業鏈的先進制造業集群,需要提升優化目前以“技術導向”的產業聯盟組織形式,轉型為以“終端產品導向”、串聯并聯從研發設計到原材料、中間品到終端產品以及服務的全產業鏈大系統聯盟,也就是把細分行業小集群進一步整合建設成為創新鏈產業鏈價值鏈融合的大集群。這種大集群將是技術創新、產品開發、工業設計與制造加工以及市場營銷服務全過程各主體的集聚,是按照產業上中下游關聯各細分行業小集群的更高層級集聚,形成全區域空間布局的系統整合集聚。
以擴大內需為目標,目前亟需新技術賦能更新傳統消費品、基于新消費應用場景開發新產品、加強產業鏈“微笑曲線”兩個高端生產性服務,提升長三角區域適應新消費的終端消費產品制造供給能力;亟需明晰以終端消費品為導向建設全產業鏈大集群,根據不同產業鏈長短優化布局,產業鏈短的適宜集中建設集群基地,產業鏈長的則適宜在全區域多點布局建設網絡化集群;亟需進一步研判長三角各地稟賦條件,選準各地在產業鏈中的定位和主攻領域,建設穩定的前后向供應鏈,拓展與產業合作伙伴協同發展。為此,現有產業集群、產業聯盟、產業基地、產業園區等需要應對新形勢新走向,主動調整創新產業組織及其運行機制。
以上所述是思路性認知,意在為進一步謀劃具體舉措提供參考。
(作者宋宏系安徽大學創新發展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
------
“長三角議事廳”專欄由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現代城市研究中心、上海市創新基地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研究中心和澎湃研究所共同發起。解讀長三角一體化最新政策,提供一線調研報告,呈現務實政策建議。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