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而立之歌④|王新奎:外高橋保稅區做對了什么
【編者按】
1990年4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決定開發開放浦東,浦東的歷史自此掀開了新的一頁。為什么是浦東?浦東30年來的成功實踐帶來了哪些啟示?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中共浦東區委宣傳部聯合制作“而立之歌”12集系列短視頻,帶領我們一起探尋浦東開發開放30年“創新之鑰”。
第四集:外高橋保稅區做對了什么
采訪嘉賓:王新奎(上海WTO事務咨詢中心理事長、時任浦東發展研究院副院長)

本文圖片 上觀新聞
為什么選擇“保稅區”形式
主持人:提到浦東的制度創新,現在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可能是自貿試驗區。但在浦東開發開放之初,外高橋保稅區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那么,當初為什么要選擇“保稅區”這一對外開放形式呢?
上世紀90年代,以全球價值鏈為基本特征的經濟全球化已經發展到比較成熟的階段。當時,中國有供給充沛、受教育程度較高,而且價格便宜的勞動力,具備發展出口加工業的巨大優勢。因此,為了加快發展出口加工業,保稅區這一對外開放形式應運而生。
王新奎:什么叫出口加工業?它的核心是“不征不退”,就是在一個特定的區域里,你原料進來,我不征稅;你在這個區域里加工的產品,全部用于出口,我不退稅,也不征稅。
紅藍綠三個本子分類監管
主持人:上海外高橋能成為全國最具影響力的保稅區,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地理位置。上海港是全國最大的集裝箱運輸港口,而外高橋又與外高橋港連接在一起。上世紀90年代,上海把貨運碼頭逐步從黃浦江沿岸向長江口轉移。因此,外高橋港逐漸發展為上海港最大的集裝箱碼頭。這對其發展加工貿易和保稅區至關重要。
外高橋保稅區是設有隔離設施的海關特殊監管區,貨物可以在保稅區與境外之間自由出入。在改革開放初期,對于這樣一個新生事物,我們是缺乏管理經驗的,因此挑戰在所難免。
外高橋保稅區遇到的最大困難,是如何真正做到“一線放開,二線管住”。為此,上海外高橋保稅區設置了一套非常嚴格的貨物進出口監管制度,就是按紅本子、藍本子和綠本子三個等級進行分級監管。

王新奎:如果你是完全守法的,我們就發給你一本綠本子;如果發現你有輕微的違法,那么我們就把綠本子變成藍本子,藍本子就是要加強監管。如果你有明顯的違法行為,就發給你紅本子,而且你要繳保證金,繳了保證金以后,如果你再有違法,我們就把你的保證金沒收了。
外高橋保稅區的三條經驗
主持人:2001年,中國加入了WTO。上海外高橋保稅區在加工貿易政策、保稅政策和金融政策配套方面,不斷進行探索和創新,現在已成為全國最大和最重要的跨國公司共享中心的集聚地。
現在的上海綜合保稅區,實際上除外高橋保稅區以外,還包括了外高橋保稅物流園區、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和洋山保稅港區等,并逐步延伸出了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
王新奎:外高橋保稅區的經驗,第一條就是一定要采取開放的態度,要學習、借鑒、吸收國際經驗。第二條很重要的就是要順應經濟全球化和我們中國經濟在經濟全球化的作用和地位的變化。第三,就是實踐導向、問題導向。

主持人:上海外高橋保稅區的建設,是一個不斷地碰到問題、解決問題;不斷地實踐,積累經驗的過程。其最關鍵的還是要解放思想,動手干,在實踐中探索和創新。
堅持、創新、探索、實踐,這是外高橋保稅區一路走來能夠變不可能為可能、跨越艱難險阻的最根本原因。今天的外高橋并未因所取得的成就而止步。2020年4月13日,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離岸轉手買賣產業服務中心在外高橋保稅區內正式啟動,標志著這項“貨物不入境”的新型貿易模式,從重點企業參與試點邁入常態化、規范化、規模化的產業發展新階段。外高橋始終一路向前,未來大有可為!
(原題為《而立之歌④|王新奎:外高橋保稅區做對了什么》)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