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今天是“國際不打小孩日”,家長情緒上腦時該怎么辦?
浦精心靈驛站
今天是“國際不打小孩日”。但浦東新區精神衛生中心臨床心理科主任、精神科副主任醫師劉亮在最近兩天門診時,見了好幾個因為親子沖突、孩子厭學或是網癮來求助的家庭,其中也不乏家長在羞憤交加之時對孩子動手的情況。
雖然這些家庭的社會文化背景各異,但容易產生親子沖突和體罰現象的家庭卻都有一些共同特征。一起來了解下成因,做能善待情緒的家長吧!


許多家長在體罰孩子時仿佛自己也變成了一個情緒失控的孩子。他們不知道此刻自己內心發生了什么,只覺得“嗡”的一聲,自己的大腦就被一種叫“情緒”的東西完全占據了。
換言之,這種父母有一個“沒有理智的身體”,他們常說的話可能是:“我也不想打孩子,但是情緒來了就是控制不住”,或是找借口為自己的情緒開脫,這無疑會換來孩子更多的委屈和憤怒,使親子沖突進一步升級。
小建議: 家長可以仔細回憶和記錄自己情緒失控一般和哪些事情有關,并思考為何這些事情最容易勾起情緒,做一段時間這樣的自我整理后,情緒或許會更通透和可控。
家人溝通變味成爭奪輸贏的“無限戰爭”

一個男孩曾說:“其實許多時候我和父母的爭吵早就偏題了,我也知道根本沒必要繼續爭下去,但每當我看到我爸咄咄逼人的架勢,我會覺得即使我理虧,氣勢上也不能輸?!倍泻⒌母改敢灿X得不管客觀事實如何,就是必須讓孩子聽自己的。
小建議:當發現和孩子的沖突開始偏離原本的事件,自己已經情緒上腦時,可以先叫個暫停,等過一段時間,雙方稍微平靜時再回到原來的話題,就事論事地討論。
災難化和非黑即白的思維方式

比如看到孩子上網課開小差,有的家長馬上會自動把孩子的行為和“沒有意志力”“自甘墮落”等極端的、對孩子定性的評價聯系起來。而在這種災難化和極端想法的支配下,家長內心的焦慮可能會提升好幾個等級。
小建議:想要發作時,不妨提醒自己“事情不一定是我想的那樣,有沒有其他角度可以解讀孩子的行為呢?”
喜歡用憤怒和攻擊表達自己的需要

比如一位媽媽說:“我現在才意識到每次看到我兒子不用心時,我心里真正涌起的是害怕,我害怕他如果不用心學習,將來就會過很慘的生活,被人欺負?!倍腥さ氖?,大部分人在焦慮時,都會本能地用攻擊他人的方式去表達自己。
小建議:當你再次因為孩子發怒時,不妨問問自己:“我真的是因為孩子做的事情而生氣嗎?還是我的憤怒背后藏著其他東西?”
沖突發生后不修復

有的家庭里,家庭成員會認為是對方的錯,認為對方必須先改變,結果最后可能變成一場沒有贏家的持久戰。有的家庭則習慣性裝作什么事都沒有發生,刻意不去談論那些還沒解決的沖突,結果這些沒有被處理的情緒總會在一些刺激點跳出來作怪。
小建議:如果可以,請在發生沖突后,找個大家都比較放松的時間主動開啟一場開放的對話,讓家人和自己充分地說出需要和感受,而不用擔心被評價。請注意,主動伸出橄欖枝,并不意味著您就是“肇事者”。

上海市浦東新區精神衛生中心臨床心理科主任、精神科副主任醫師、同濟大學醫學博士、哈佛大學訪問學者、中國心理學會注冊系統注冊督導師、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心理治療與心理咨詢專委會家庭治療學組委員兼副秘書長、中德高級心理治療師連續培訓項目(家庭治療組)中方教員
門診時間:每周一、二、四上午
地點:源深路622號
文中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