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我們希望:每一天都是不打小孩日
原創 DingXiangYiSheng 丁香醫生

最近幾天,有媒體報道:一位四歲的女童遭父親的同居女友曲某某施虐。
據警方通報:
于某茜由機械性外力作用,致硬膜下血腫伴腦受壓癥狀和體征,屬重傷二級;由機械性外力作用致雙側鼻骨骨折,屬輕傷二級;此外,女童還有體表擦傷、咬傷和燙傷。

今天,于某茜轉院至哈爾濱市兒童醫院的 ICU,仍然昏迷當中,有生命危險。
讓人更難過的是,同類型的暴力事件,其實在生活中并不少見。
1
遭受虐待的
不止于某茜一個人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2000 年,全世界約有 57000 名 15 歲以下兒童被殺害。最常見的死因就是頭部外傷,依次還有腹部外傷和窒息。
家庭暴力、兒童虐待離我們很遠嗎?
并不。
數據顯示,中國城市地區兒童遭受肢體虐待的發生率達到 41.2% 至 67.3%。
另外,暴力絕不僅僅是肢體暴力,也包括情感或精神暴力、性暴力以及忽視。
UNICEF(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曾對 68 篇研究文獻進行分析,結果顯示中國 0~17 歲兒童中:
遭受軀體虐待的發生率為 26.6%
遭受情感虐待的發生率為 19.6%
遭受性虐待的發生率為 8.7%
遭受忽視的發生率為 26.0%

致傷、致殘甚至致死,這還只是兒童虐待中的一部分危害。對于受害者來說,還可能會面對陪伴他們一生的傷害——
2
經常被家庭暴力的孩子
更容易產生心理問題
WHO 的相關資料顯示:虐待可能給早期大腦發育帶來損傷,導致精神緊張,甚至在孩子成人后,增加行為、身體和精神衛生問題的發生風險。
可能會出現的問題有:
施加暴力或淪為暴力受害者;
抑郁癥;
吸煙;
肥胖;
高危性行為;
意外懷孕;
酗酒和濫用藥物。
還有研究表明,兒童時期遭受虐待、甚至只是目睹家庭暴力的孩子,要比沒有相應經歷的孩子,在青春期有更突出的心理問題。比如更容易產生自卑、懦弱、抑郁的情緒。
如果成長過程中,長時間處在這種情緒下,還可能導致青少年自殺和自虐等行為的出現。

3
經常被家庭暴力的孩子
更可能用暴力來解決問題
為了研究兒童如何習得攻擊行為,發展心理學家班杜拉開展過一個「波比娃娃」實驗:
研究人員將 48 名兒童分為兩組,一組接觸攻擊性榜樣,另一組接觸非攻擊性榜樣。
實驗一開始,攻擊組的兒童會看見成人反復使用各種方式攻擊波比娃娃,包括身體攻擊,和語言攻擊,持續約 10 分鐘。
另一組中,成人和孩子則在實驗房間內玩玩具或者拼圖游戲 10 分鐘。
之后所有被測試的孩子,都被帶到另外一個擁有吸引人玩具的房間,但在不久之后會告訴所有的兒童這些玩具是給別人準備的,以激發他們的挫敗感,進而產生憤怒情緒。

A.Bandura Social Learning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然后再將他們帶到最后的房間中,那里有各種攻擊性與非攻擊性玩具,這當中也包括之前出現的波比娃娃,所有的兒童都將在這個房間中呆夠 20 分鐘時間。
結果發現,攻擊組的男孩子每人平均有 38 次模仿了成人的身體攻擊行為,而非攻擊組只有 1.5 次。
換句話說,如果父母、老師采取了暴力的手段教育孩子,就等于給孩子了一張可以使用暴力解決問題的「許可證」。
未來遇到不順心的事,他們也很可能會模仿這樣的方式,去處理自己遇到的不順心事或者是挫折。

4
識別兒童虐待
對暴力說「不」
在生活中,針對兒童的暴力往往不能被及時制止,甚至無法被發現。
這是因為,兒童是弱勢群體,很難發出求救的聲音;而很多人也會覺得,「管教孩子」是別人家的事。
甚至很多打罵和虐待,還借著「打你是為你好」名義。
為了避免類似的悲劇一次一次不斷重復,我們要時刻提醒自己不要成為施暴者,止住暴力的循環。
此外,及時地發現并制止身邊的家庭暴力、兒童虐待,也是很重要的舉措。
臨床數據庫 Uptodate 上總結了幾類可能提示一個小孩受到虐待的表現:
巴掌、要帶、繩索環和其他形狀的瘀斑;
煙蒂、熨斗、鏟和其他形狀的燒傷;
還不會走路的兒童身上出現瘀斑、長骨骨折;
軀干、耳部、頸部出現瘀斑;
......
如果你在一個小朋友身上發現以上現象,希望你可以主動向 TA 伸出援手,問 TA:你身上的傷是怎么弄的呀?
如果是直接目擊到兒童虐待,希望你可以阻止施暴或留存證據(如拍照),并且向公安部門求助。
無論是為了教育的目的還是虐待,暴力就是暴力。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而不是任何人的出氣筒。
4 月 30 日是「國際不打小孩日」,但我們希望:
每一天都是不打小孩日。
策劃 二姑、Jame、Karen
責編 feidi
排版 瘦舌
封面圖來源 站酷海洛


[2]Who.int. 2020. 虐待兒童. [online] Available at:[Accessed 29 April 2020].
[3]方向明等,“The Burden of Child Maltreatment in China: A systematic review”,Bulleti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15 年,第 93 卷,第 176-185C 頁
[4]WHO(唐曉昱 譯).世界暴力與衛生報告 總結[M].人民衛生出版社:北京,2002:33-34.
[5]南方, 李萍, & 吳子勁. (2019). 兒童保護中多領域專家團隊的國際經驗及在中國的探索. 中國青年社會科學, 38(1), 133-140.
[6]Judith R. Smith, Jeanne Brooks-Gunn. Correlates and Consequences of Harsh
Discipline for Young Children [J] .Arch Pediatr Adolesc Med,1997,151:777-786
[]Murray A. Straus. Corporal Punishment by Mothers and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Cognitive Ability: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Two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Age Cohorts [J]. JournalJournal of Aggression, Maltreatment & Trauma ,2009:V18(5)
[7]Silverman AB, Reinherz HZ, Giaconia RM. The loin-teml sequelae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abuse:A longitudinal con-maunity study. Child Abuse Negl, 1996, 20(8):709-723
[8]A.Bandura Social Learning Theory 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1977.
[9]Stephen C Boos, MD, FAAP, 2020. 兒童身體虐待:診斷性評估和處理. [online] Uptodate.cn. Available at:[Accessed 29 April 2020].
[10]Cindy Christian, MD, 2020. 兒童虐待:嬰兒及兒童中虐待性頭部創傷的評估與診斷. [online] Uptodate.cn. Available at:[Accessed 29 April 2020].
[11]Cindy Christian, MD, 2020. 兒童虐待:嬰兒及兒童虐待性頭部創傷的流行病學、機制和類型. [online] Uptodate.cn. Available at:[Accessed 29 April 2020].
[12] 徐韜, 焦富勇, 潘建平, 陳晶琦, 黃曉燕, 劉文利, ... & 王惠珊. (2014). 中國兒童虐待流行病學研究的文獻系統評價研究. 中國兒童保健雜志, 22(9), 972-975.
[13] 參閱郭占基等譯的中譯本(《社會學習心理學》,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年)和陳欣銀等譯的中譯本(《社會學習理論》,遼寧人民出本社1989年)
合作專家 秦楠
小學心理健康教師
心理咨詢師
科學審核 左飛
美國心理協會成員
家庭教育咨詢師
原標題:《我們希望:每一天都是不打小孩日》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