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馬上評丨元代古橋變“仿古套裝”,文物部門就沒看出問題嗎?

山西省忻州市莊磨鎮連寺溝村鐵梁橋修復后的狀態。 劉繼長 攝

忻州市鐵梁橋修復之前。 2019年5月拍攝
“還我元代鐵梁橋!”看到翻新后的古橋照片,網友們怒了。
據澎湃新聞報道,一處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年代或可上溯至金、元時期的古代石橋——鐵梁橋,近段時間被“毀容式”修復,變得面目全非。原來橋外側拱面上浮雕有云朵、獸頭、龍、馬、人魚等祥瑞題材的裝飾圖案,古樸精美,飽含歷史滄桑韻味,如今換成簇新锃亮的機制石雕欄桿;原本橫柯斜蔽、草木扶疏的河道與古橋相映成趣,整修之后,橋下變成了清一色灰漿澆注的河道,和橋上呆板的機制青石形成一整套“街心花園仿古套裝”。
事情曝光后,已引起山西省文物局關注。目前,作為這座古橋監管單位的忻州市文物局正在現場調查。截至現在,尚未獲悉調查最新進展。
這座古橋屬于當地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卻可能是“整個山西恐怕也沒有幾座”的古老石橋,“構造形式與著名的河北趙州橋簡直如出一轍”。此前,這座古橋幾乎處于無人看管的境地,古建筑畫家連達披露:東側的4道拱券曾經垮塌過,但當地僅以鐵絲捆綁、水泥粘和及木棍支撐等方法加以固定,并未做更多的補救,甚至還繼續允許汽車通行。
但是,時隔10個月,古代石橋就被當地“翻舊如新”,橋體只保留了拱形,橋頂建筑部件大多被移走,被代以全新的現代機制石料,已然成了一個假文物,其承載的文物價值、藝術美感、歷史信息等隨之嚴重受損乃至蕩然無存。
“修舊如舊”是文物修繕的一條基本準則,法律對其也有規定,而且傳統建筑有自身完備的體系,后人“續筆”,必須兼具審美與修復技術。當地的做法,不僅違背文物保護的基本原則,更有悖法律的規定。
兩三年前,四川安岳石窟佛像重繪也曾出現過這種“毀容式修復”,當時就曾引起過廣泛的討論。業界對這種“毀容式修復”的批評也是不絕于耳,然而時至今日,還是發生了這類破壞式的修繕,實在令人感到匪夷所思。
文物修復是一個復雜程序,修繕保護方案需要小心地論證,不容輕率。當初的修復方案是否經過專業的論證?原裝的古代浮雕欄桿,搬去哪里了?這樣一個明顯不合規的方案又是如何通過的?對此,當地必須給出一個明確的說法。
類似情況一再發生,實在令人痛心。何以如此?說到底還是一些地方對文物保護不上心、不重視,對文物的價值認識不夠所造成的。幾乎在同一時間,有媒體報道,一座位于內蒙古敖漢旗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約有1000年歷史的遼代白塔,因為年久失修,面臨倒塌。
為什么網友看一眼就怒了的“毀容式修復”,文物部門的心卻那么大、反射弧卻那么長?網上不鬧,文物部門就沒有看出問題來嗎?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