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投資當代藝術,你買的作品漲了嗎
時常有買了藝術品的朋友來問我們,我買的這個作品漲了嗎?它以后大概會怎么漲?這些都是非常有趣的問題,也是我們想搞清楚的問題。這些朋友在畫廊或者藝博會購買了作品,欣賞了藝術,陶冶了性情,但更多的是出于投資理財的目的。所以,藝術品在二級市場上的走勢規律,將是影響藝術品市場總體規模的重要因素。
新進的藝術收藏家,總是出于某些理由去購買作品。一部分出于直覺,一部分出于對于藝術圈并不完整的認識,并在心里埋下這個作品會升值的念想。很多收藏家都對自己的藝術判斷力存在過度自信。同時,當你去藝博會逛逛的時候,每一個畫廊的工作人員都會竭盡所能的告訴你,他們代理的藝術家都是最具市場潛力的。當然他們的話并不總是那么可信。作為藏家,或者更一般的稱呼即投資者,應該如何做出判斷呢?
藏家在畫廊、藝博會、網絡甚至藝術家的工作室去購買作品,這個被稱為一級市場。藝術品的一級市場,規模很大,也很難估計。因為只要買賣雙方認定價格,交易便完成了。例如,有藏家2018年在畫廊購入一件20萬的作品,而2020年到畫廊看到同一個藝術家,類似的作品,或者就是同一系列的作品,售價已標為25萬,是不是可以竊喜自己買入的作品獲得了升值呢?我們不應該這么天真,因為這件事情可能是在同一個機構在背后操作!
在這個問題上,我們與一些藏家產生了爭論。我們的意見是,要檢驗你所購買藝術品的真實價格,你可以到藝術品拍賣行去拍賣作品。這里,藝術品拍賣行便是藝術品的二級市場。因為從理論上說,拍賣行只是一個抽取傭金的中介平臺。拍賣行天然有利于希望出售作品的買家,因為它希望所有上拍的拍品都能成交,而且拍得越高越好。只有拍得更高,它才可以抽取更多的傭金。所以,二級市場是藝術品真正價格的試金石。
但問題在于,實際操作中,有很多藝術品都無法拿到拍賣行進行拍賣。尤其是新藏家,他們送去拍賣行的各色各等的當代藝術品,有很大概率都會被拍賣行斷然拒絕。因為拍賣行認定,你送去的藝術品流拍概率非常高,占據拍賣資源卻不能真正成交,所以不適合上拍。換句話說,拍賣行就是認為你所購買的作品不具備“流通性”,尤其針對新藏家和新藝術家。
當然,藝術品的流通性是個微妙的概念,一直在變動。有的作品可能需要放幾年,隨著藝術家慢慢出名,他的作品才開始具有流通性。但相反的情況也大量存在。藝術家年輕時暴得大名,一下子獲得市場認可。但他后來慢慢停止創作,甚至離開藝術圈,于是逐漸被人淡忘,早年作品的流通性也隨著時間流逝而消失。所以,在各種類型的藝博會上,有相當數量并不具備流通性的作品依靠口才與人脈而售出。這些作品以后能否獲得普遍意義上的流通性,需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也有朋友關心說,如果我直接在二級市場上購買藝術品,是不是可以降低投資的總體風險?既是也不是。還是投資界的那句老話,“投資有風險,入市須謹慎”。
投資風險主要有三個方面。
第一,要選對人。在對近20年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的研究過程中,我們發現二級市場的總體價格確有不斷攀高的趨勢,但是其中也不乏下調時段,風險與收益并存。而且總體指數并不能反映個別藝術家的走勢,必須要做一個個案例分析。選不對人,那么投資升值就無從說起。
第二,要選對作品。因為沒有兩件藝術品會是一模一樣的。即使是同一個藝術家,在藝術家的漫漫人生中,他的創作在材質、手法、主題、藝術風格等關鍵性維度,都可能發生巨大變化。而這些變化,對于藝術品的銷售價格、價格變動都會產生巨大影響。曾有一些老藝術家想“衰年變法”,但是家人擔心,一旦藝術家改變風格、別人不易辨識會影響價值,從而阻攔老藝術家變法。所以,藏家選人之后,還需要進一步選作品。
例如,有些非常著名的中國影像藝術家,他們廣為人知的作品都是影像作品。影像作品的特點是投資大,周期長,不可能量產而數量稀少,銷售起來卻很困難。這些藝術家可能在國內乃至國際都享有很高聲譽,卻沒法隨意出售他的影像作品。這時我們發現,他們年輕時偶爾創作的少量油畫作品在二級市場上拍賣出極高價格,直逼一線油畫藝術家。我們需要意識到,他們油畫作品的高昂價格,更多是對于他們總體的肯定,以及考慮到他們極少有作品在市場上出現的溢價。他們與那些一直進行油畫創作的藝術家完全不可比較。
第三,還需要選對時機,包括藝術品創作時機和藝術品購入時機。很多人認為,藝術價值是長期甚至永恒的,但是市場并不這么看。除了極少數如畢加索那樣的藝術家可能長期獲得市場肯定,大多數藝術家的作品價值都會受到時代品味的影響。而且很多時候,市場、藏家的藝術品味與藝術家本人并不一致。
而且買進作品的時機非常重要,藏家需要對作品內在價值有一個可靠估計。所有金融投資品都有一個標準單位作為計量單位,但在當代藝術領域,這個單位的選擇十分困難。一般能想到的簡便方法是,在最近的拍賣紀錄中找到與自己藏品材質、大小尺寸、創作時代大致相同的作品作為參考依據。但在實際操作中,這種做法往往不可行,因為找不到相似作品。這就是構建一套系統性的藝術品價格指數的必要性。
下面我們就結合一些個例來進行分析。不妨先來看劉野的情況。劉野是中國非常有影響的藝術家,而且可能是目前中國單位身價最高的當代藝術家。下圖是劉野作品在過去20年時間里作品單位價格的趨勢圖。

我們不要高興得太早。劉野作品總體趨勢毫無疑問是升值的,但這并不意味著劉野每一幅畫都是升值的。并不是一件作品進入了拍賣行,便擁有了完全的流通性。有一個重要的因素需要不斷被提起,拍賣行的拍賣同樣存在流拍的概率。流拍意味著作品的拍賣價沒有達到藏家的心理底線,甚至有可能根本就沒人競拍。所以,流拍率是檢驗市場對于藝術家價值態度的重要指標。
劉野被拿到二級市場上的作品,無疑都是藏家和拍賣行共同看好、認定它能拍出合理價格的作品。可事實上,劉野作品每年都有流拍。下圖是劉野作品歷年的流拍數量。

劉野的創作風格比較穩定,沒有發生過大的轉型。下面我們再選取另一個藝術家進行討論。趙半狄是另一位非常重要的中國當代藝術家。上世紀80年代末,他還很年輕的時候,就以油畫作品出名,他自稱這是自己的“古典時期”。但趙半狄不滿足于此,毅然自斬退路,徹底放棄油畫,轉而使用影像以及其他媒體手段進行創作,自稱進入了“熊貓時期”。下面我們就來看看趙半狄在這兩個時期創作作品分別的價格指數。

所以,“我買的作品漲了嗎”,可能沒有一個簡明的回答。藝術品二級市場,對于藝術家和藏家都是一種考驗。
(作者梁捷為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教師,徐杰為藝術行業工作者)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