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建筑作品:西安高新大都薈建筑設計
西安高新大都薈以開放的建筑形態創造了一個既有空間品質、又有文化傳承性并能提高城市經濟活力商業地產空間。
大都薈總建筑面積55萬㎡,其中7萬㎡是由7棟高層住宅圍合的“都薈國際商業廣場商業中心”與“獨棟庭院商業街區”。它位于西安高新區核心商圈,三千米可達覆蓋范圍內有30萬住戶和商務辦公人士,并擁有便利的交通條件,包括兩條地鐵線及30多條公交線,其區域內部也可成為一個獨立的社區,這些都增加了消費者對商業建筑的需求。


高新大都薈的空間秩序創作體現了楊·蓋爾的論述,即:從感知角度出發的論述,即人與街道、城市的“交往互動” 。中國商業地產建筑經歷第一代“街坊集市”、第二代“百貨商業”、第三代SHOPPING MALL(購物中心)到第四代城市綜合體。而高新大都薈則是在第五代:融入文化、旅游等主題,使建筑與環境統一的商業模式。除功能之外,高新大都薈在建筑空間上,以“商業中心+獨棟庭院”應對城市文脈及自然景觀,注重場所體驗及情感感知;在業態布局上,提升消費品質及體驗式消費權重,增強“逛”的體驗。


“聚集——流動——消費”是商業體在城市、建筑、店鋪三方面的設計思路。直至第四代商業模式,綜合體缺少與自然的交流及消費者身體感知的尺度,而商業街未必能滿足一站式消費。
大都薈作為第五代商業模式,將商業中心與開放型商業街區融合,發展出更為人性化、豐富多元且符合現代城市的建筑語言。其“開放式院落商業街區”由高新區最為熱鬧的高新四路至科技路,且形式與商業街區相呼應。步行街長度符合人適宜步行長度,“L”型的街道結合錯落的獨棟庭院富有層次感,結合適宜的景觀設計,使得樹木,建筑,行人交錯浮現。

尺度是人與建筑對話的要義,不同的尺度能帶來不同的感知體驗,在高新大都薈建筑設計中,建筑團隊關心的是建筑與人的親密性。入口處的主街區廣場匯集人流,域內小廣場則成為街巷的“鉸接點”,與城市空間,和消費者積極“對話”,形成序列, 大都薈街區的動線根據空間層次由主街路徑、巷道和路徑中局部擴大的主力店這些空間組成。

在建筑語言上,大都薈強調“守”與“破”,除了在規劃上做出考量,還在色彩、裝飾等方面推陳出新,傳統的坡屋面轉化為更為現代的抽象形式,單屋頂的坡走向保留了中國古建的意向,與院落及地域特征相一致。在這里,建筑設計從聚落群體的角度出發,成為新的都市建筑。


大都薈整個組團是開放的社區。從總體規劃方面,將人車進行分流保證了域內居民的安全,和商業的完整;域內的商業中心是住宅之間局部區域立體化下的結果,這種操作使得域內可擁有個較大的商業空間將超市等大型業態置入,得以更好的服務于社區的居民。
大都薈這種第五代商業地產模式反映了建筑師團隊、開發商對現代城市商業的思考,使消費者能感受到商業地產服務的熱情,給予了他們城市的親切感,歸屬感。開放的街區增加了建筑、人與城市的關聯,使公共空間成為了人們交往的連接點,打破了以往密閉的商場的印象。
圖文:中國建筑西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劉強 趙思嘉
編審:晨風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