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區域長子”被要求重振雄風,“眼鏡之都”丹陽為何等不起了
履新江蘇鎮江市委書記一個多月,馬明龍已兩次赴丹陽進行專題調研,可謂對對丹陽寄予厚望。在調研中,他言辭懇切,要求丹陽要有“慢不得”的危機感,“坐不住”的責任感,“等不起”的緊迫感,要“重振丹陽雄風”。
作為鎮江下轄的縣級市,丹陽素有中國“眼鏡之都”之稱。倚重于發達的民營經濟,在過去多年一直處于全國百強縣前十位左右,也堪稱鎮江市的“領頭雁”和“長子”。
不過,近幾年,在外界看來,丹陽的發展速度慢了下來,經濟總量慢騰騰爬升,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則一度出現下滑。
澎湃新聞(www.usamodel.cn)注意到,在江蘇縣域經濟的排行榜上,丹陽的經濟體量盡管長期低于蘇州和無錫下轄的強縣,但對江蘇長江以北的縣市還是有優勢的。
不過,如今這一優勢也被打破。2019年,位于長江以北的一些區域,南通下轄的海門市的GDP首次超越丹陽,而江蘇“潛力股”南通下轄的其他幾個縣級市也“磨刀霍霍”,即將趕超丹陽、與其“平起平坐”。
曾經的蘇南明星縣市丹陽怎么了?在日趨激烈的區域競爭中,它的“江湖地位”會持續下滑,還是會坐地反擊呢?
新任鎮江市委書記履新1個多月兩赴丹陽
據《鎮江日報》報道,3月31日,鎮江市委書記馬明龍赴丹陽,調研當地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兩手抓”推進工作。
澎湃新聞注意到,這是馬明龍履新后第二次到丹陽進行專題調研。上一次是2月19日,也就是履新后的第二天,他便去了丹陽調研企業復工復產工作。
丹陽為何如此重要?正如馬明龍在31日這次調研時所說,丹陽在鎮江全市板塊中,底蘊最深、實力最強、貢獻最大。
丹陽位于鎮江市域南側,緊挨著常州,在整個蘇南板塊中頗具發展特色。公開數據顯示,丹陽的經濟體量,大約可以占到鎮江大市的三分之一。
丹陽是鎮江縣域經濟的龍頭,從一定程度上講,丹陽強則鎮江強。言語中,馬明龍對丹陽的發展也是寄予厚望。
據《鎮江日報》報道,馬明龍說,鎮江當前正處于高質量發展爬坡過坎的關鍵時期,他希望丹陽“大”要有大的樣子、“強”要有強的擔當。
馬明龍希望丹陽能夠在縣域經濟上“爭雄蘇南、爭雄長三角、爭雄全國”,交上對人民、對歷史滿意的答卷。
言下之意,作為鎮江經濟發展的重要板塊,丹陽不能滿足于現狀,還是要勇于和更強的對手比一比,到更高的舞臺去賽一賽。
馬明龍表示,丹陽要當好鎮江產業強市的“領頭雁”,既要有規模總量,又要有發展速度,要重振丹陽雄風。
他要求丹陽牢固樹立“慢不得”的危機感、“坐不住”的責任感、“等不起”緊迫感,并希望丹陽的定位能夠更高一些,速度更快一些,貢獻更大一些。
馬明龍說,“盡管丹陽面臨的發展壓力很大,但仍要堅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要在“強富美高”新鎮江建設中,把丹陽的前途建設得更加光明,讓老百姓的生活更加美好。
重振雄風,還是要靠“產業強市”
據澎湃新聞此前報道,履新鎮江市委書記后,馬明龍曾在多個場合強調產業強市之于鎮江的重要性。
堅守“產業強則城市強”的客觀規律不動搖,正是改革開放以來,蘇南實現快速發展的基本經驗。因此,丹陽,抑或鎮江要想跟上蘇錫常的發展步伐,解決自身發展不充分的問題,還是要靠產業。
丹陽的產業發展歷來頗具特色,比如眼鏡產業。“今日鎮江”客戶端2019年的報道顯示,丹陽鏡架年產量1億多副,約占全國的三分之一。同時,鏡片年產量為4億多副,約占全國的四分之三、全世界的40%左右。
另據丹陽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趙立群介紹稱,2019年,丹陽眼鏡制造業開票銷售預計超過87億元,同比增長超過7%。
然而,“眼鏡+市場”的傳統發展模式,目前已進入瓶頸期。澎湃新聞注意到,丹陽正在打造眼鏡風尚小鎮,目標推動眼鏡產業向全產業鏈延伸,向時尚、健康產業發展。
而在眼鏡之外,丹陽近年來也逐步形成了一批以新材料、先進裝備制造、新型醫療器械等為代表的新興產業。
比如國內醫療器械領域的明星企業魚躍醫療,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從當年丹陽的一家小工廠,成長為一家市值已經上百億的上市公司。
今年年初,丹陽市委書記黃春年在接受鎮江媒體采訪時表示,強發展是丹陽永恒的主題。他說,丹陽要把堅持產業強市、做大做優實體經濟放到更加突出位置,積極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強勢推進高質量發展。
“失速”的丹陽,“追兵”已到腳后跟
丹陽的發展壓力,直觀地體現在經濟指標上。據2020年丹陽兩會發布的數據,2019年,丹陽市預計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285億元。
公開數據顯示,丹陽市在2014年GDP首破千億大關。但六年下來,GDP總增量還不到300億,增速也從2014年的11%,下降到如今的5%以下。
不進則退,進慢了也是退。放眼江蘇全省,丹陽在江蘇縣域經濟排行榜上的座次,悄然間已經開始下滑。
這些年來,丹陽穩居江蘇縣域經濟前十強。盡管在總量上,丹陽一直不是昆山、江陰等蘇南強縣的對手,但作為鎮江的“領頭羊”,丹陽對于周邊南京溧水、常州金壇等地來說,優勢還是明顯的。
要是跟蘇中蘇北的縣市比,丹陽更是從未落于下風。
但在2019年,丹陽破天荒地被一座江北城市超越了。公開數據顯示,南通“第一強縣”海門市2019年地區生產總值達到了1352億,實現了對丹陽的反超。
十年前,也就是2010年時,丹陽GDP比海門還多100億。2018年,海門確立了“超丹陽趕宜興追常熟”的目標,如今,“超丹陽”的目標已經實現。
被認為是江蘇“新增長極”的南通,下轄五縣市2019年GDP已經全部破千億。同時,南通正大打“群狼戰術”,處于“做大總量、能快則快”的上升期。
可以預見的是,如果重大項目不斷落地南通,南通下轄五縣市的經濟總量,未來還會持續快速增長。
這對于丹陽來說,身為蘇南強縣的優越感正在減退。
要“主動融入鎮江市域一體化”
值得一提的是,丹陽在蘇南板塊存在感的減弱,不僅體現在經濟指標上。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大背景下,在新一輪的區域競爭中,丹陽急需找準自身定位。
3月31日,馬明龍在丹陽調研時提出,丹陽對外要全面融入長三角一體化、寧鎮揚一體化發展大局,對內主動融入鎮江市域一體化。
澎湃新聞注意到,“鎮江市域一體化”這一概念,此前在公開場合較少被提及。為何要強調市域一體化?
鎮江市由三區三市組成,下轄三個縣級市句容、丹陽和揚中,分別在鎮江的西、南、東三個方向,地理上并沒有和鎮江主城形成合力。
句容市西接南京,目前正發力寧句同城化建設,連接兩地的寧句城際目前已經開工。長江島城揚中則“偏安一隅”,距泰州市高港區僅一江之隔。
而丹陽南接常州主城,常州奔牛機場甚至被丹陽三面環繞。因此,除了北接鎮江主城,丹陽免不了“南望”常州。
這導致了長期以來,鎮江主城區的首位度偏低,集聚要素資源的能力不夠強,對下轄縣市的帶動力不足,難以擺脫“小城”氣質。
鎮江市委研究室曾就提升鎮江主城區首位度問題進行過研究。鎮江市委研究室微信公號“金山智庫”2016年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稱,鎮江應該將現在的“1+3”,即主城區+丹陽、句容、揚中構成的市域城鎮體系,演化為“3+1+N”,也就是主城區、丹陽和揚中形成組合型城市群,再加上句容,以及若干中心鎮、特色鎮。
報告反思道,長期以來,由于“小碼頭”思想濃重,鎮江的發展理念較為滯后,缺乏“大鎮江”的意識和胸懷,對轄市發展的支持相對不足。
報告建議,鎮江主城區要加速南拓,充分利用南部的可利用空間優勢,形成現代化、國際化的生態都市區,推動鎮丹(主城區和丹陽)一體化。
如此一來,主城區和丹陽、揚中形成的三角,將拉大鎮江城市框架,從而可以推動鎮江更好融入滬寧線發展主軸,強化與蘇錫常的融合發展。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