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解放軍報:從疫情防控看未來戰場分級救治
【引言】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戰“疫”行動中,軍地衛勤力量創新舉措,建立了“方艙醫院、定點醫院、危重癥醫院”構成的分級救治體系,對疑似、輕癥和中、重癥患者進行分級、分類、分流救治,有效提高了治愈率。這種分級救治模式,來源于戰爭實踐,并在戰場衛勤保障行動中不斷發展。未來,分級救治將以更加靈活、高效的組織形式,登上信息化戰爭舞臺,為維持、提高和再生戰斗力提供有力支撐。
完善基于實戰的救治分級
傷病員救治是戰時衛勤保障的中心工作,關系官兵生命,關乎部隊士氣,影響作戰勝負。分級救治是戰時衛勤保障的基本組織形式,是從“就地治療”和“單純后送”發展起來的。冷兵器時代,傷員一般實行就地、隨隊治療。進入火器時代,通常把火線傷員轉移到環境比較穩定的后方進行集中救治。在普法戰爭中,普魯士軍隊對傷員在戰地簡易處理后送往后方醫院,實施分階段救治。從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面對批量傷員救治的難題,世界各國有意識地按照“階梯”組織實施傷病員救治與后送。我軍經過豐富的戰爭實踐,在朝鮮戰爭中,基本形成了“三區七級”的分級救治模式。實際上,分級救治是在出現成批傷病員和救治環境不穩定時,將救治活動分工、分階段、連續組織實施,有效破解批量傷病員出現和戰場醫護不足、床位有限之間的客觀矛盾,提高衛勤保障的質量和水平。此次戰“疫”行動中,軍地醫療機構通過分級、分類、救治和后送,將新冠肺炎患者的治療過程,從時間、距離上分開,由若干救治機構分工實施,共同完成,極大提高了救治效果。未來戰場上,隨著作戰樣式的革新、作戰編成的變化、保障需求的增長,以及技術和裝備的進步,分級救治的組織形式將不斷改進。
未來信息化戰爭,提高傷病員救治效率和效益的基本策略是簡化醫療救治階梯,前伸優良救治技術,加快后送速度,構建“前沿穩傷、立體后送、階梯救治、前伸加強”的分級救治模式。在各個救治階梯中,前一級救治為下一級爭取時間、打下基礎,后一級救治對前一級進行繼承和完善,但救治分級并非一成不變,需要著眼實戰進行靈活調整。為此,應當轉變以某一軍種為主導的做法,確立更加適用于各軍種特點的組織形式,統一調配、部署救治和后送力量,統一對三軍傷病員實施救治與后送;轉變以建制為主的思想,確立以支援為主的理念,在分區分級的基本原則下,盡量簡化救治階梯,將野戰醫療所、專科手術隊等優質力量前伸配置;轉變逐級后送為主的方式,拓展立體后送手段,利用衛生列車、衛生飛機、救護直升機、醫院船等平臺建立救治分級,越級后送傷病員,切實提高救治與后送效率。
打造衛勤戰救“四條鏈路”
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救治技術是基礎。國家先后出臺多個版本的診療方案,軍隊和地方政府也推出各具特色的診療措施,目的是為新冠肺炎患者提供科學、安全、有效的疾病救治技術。戰場醫學救治技術是軍隊衛勤力量保障打贏的看家本領。戰創傷與戰時疾病的救治與一般臨床傷病治療有顯著差異,致傷機理和處置措施有火器傷的獨特規律。據統計,戰時治療一名普通傷員平均涉及16個專科,復雜傷員可能涉及50多個專科。未來信息化戰爭中,與“死神”搶奪戰友生命,需要打造完整、高效的衛勤戰救鏈路,最大程度提高傷病治愈率。
技術決定戰術,戰術牽引技術。衛勤戰救技術鏈,既取決于技術本身的進步,也取決于科學運用這些技術的勤務技能。未來戰場,應當著眼衛勤戰救重難點,打造“四鏈”。首先是戰傷救治鏈。應遵循戰傷救治規律,著眼急救到康復的基本過程,瞄準初級到高級的技術體系,打造“戰場急救、緊急救治、早期治療、專科治療、康復治療”的技術鏈路。同時,針對現代戰爭槍傷比例下降,炸傷、燒傷、沖擊傷、復合傷、海水浸泡傷增多,新概念武器傷漸露端倪的趨勢,重點發展軍事特色醫學,加強急救、骨科、胸外、腦外、燒傷、重癥、麻醉等戰創傷救治和高新武器損傷防治專業建設,提升醫療機構技術水平。其次是疾病預防控制鏈。著眼疾病發生、發展規律,打造“流行病學偵察、疾病監測預警、健康教育、衛生監督、突發衛生事件處置”的技術鏈路。第三是核生化醫學救援鏈。強化軍隊在核生化應急醫學救援中的主導地位,強化潛艇、空勤等人員的特勤保障能力,打造“偵、檢、消、防、救、送、治”的核生化醫學救援鏈路。最后是不可或缺的衛勤戰救組織鏈。應著眼批量傷員救治的組織,打造衛勤力量“編成、攜裝、投送、展開、感知、指控、救治、接送、導診、供應、補充、維修”的勤務鏈路。
把握戰時分級救治“兩個關鍵”
截至3月18日,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累計收治患者6698人,治愈出院突破4000人。軍地衛勤力量抓住疫情防控的兩個關鍵,一方面設置方艙醫院,收治輕癥病員,隔離病源,對癥治療,降低感染率;另一方面快速建設火神山、雷神山醫院,收治危重癥患者,最大限度降低病死率。戰時分級救治,也要抓住“牛鼻子”,其中急救和確定性治療是最關鍵的兩個環節。資料顯示,在常規武器戰爭中,陣亡者有40%傷后立即死亡無法救治,25%于5分鐘內死亡,救治機會渺茫,剩余的35%,有15%死于30分鐘以內,20%死于30分鐘后。由此可見,戰場急救至關重要,是減少陣亡、提高治愈歸隊率的第一個關鍵。高質量的急救能夠有效延長傷員生命,但真正解決問題還在于徹底消除傷病原因和并發癥的確定性治療,這是第二個關鍵,是維護傷病員生命和恢復戰斗力的根本性措施。
把握住急救和確定性治療兩個關鍵環節,就能扼住“死神”的咽喉,挽救更多戰友的生命。強化急救能力,離不開實戰化訓練,應當加強廣大官兵自救互救和衛生人員戰救技能訓練,夯實一線救治能力的根基;需要提升應變能力,盡力加強一線,保證急救有足夠的力量,條件允許時,將救治機構前伸配置;還要充分利用無人智能化手段優勢,發展適用于前沿火線、敵方火力區的衛勤技術和裝備。強化確定性治療能力,需要軍隊醫療機構練好內功,通過崗位訓練、技能比武,夯實過硬專科技術;需要融入人工智能、傳感技術、機器人技術等高科技手段,使醫療保障逐漸走向智能化。此外,確定性治療還應當確立整體觀念,將局部處理與整體功能結合起來,把外科處理與內科治療結合起來,把生理修復與心理康復結合起來,釆取綜合性治療、護理措施,保證傷病員盡早康復。
堅持分級與時效辯證統一
時間就是生命,遭受創傷的人體,其自然存活時間是有限的。戰場上,醫療救治措施的干預時機至關重要,措施及時有效可以挽救生命,時機把握不好則可能造成生命終結。這次疫情防控中,軍地衛勤力量按照“應收盡收”“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的原則收治新冠肺炎病人,保證了患者的救治時效。分級救治與時效救治之間,既相互制約,又相輔相成,是辯證統一的關系。一方面,分級和時效存在矛盾,時效救治要求在最短的時間內使傷病員得到確定性治療,最大限度減少傷死率,而分級救治則要求把救治力量進行分級部署,救治措施分階段實施,把救治過程從時間、空間上分隔開來,客觀上會影響救治時效。另一方面,分級和時效又是統一的,分級制約著時效,而時效又為分級的確定、力量的配置、后送距離的把握、運輸工具的運用提供了一個基本的時限標準。
堅持分級與時效辯證統一,就是要以時效救治指導分級救治,并把分級救治與時效救治有機結合在一起,使傷病員救治的組織形式與保障方式更加協調與優化,努力做到分級與時效互為補充,相得益彰。在組織效能上,可借鑒疫情聯防聯控機制的經驗,讓衛勤指揮深度融入作戰指揮鏈,依托“一張網”“一幅圖”,實現高效的衛勤組織指揮。在行動能力上,著眼實戰需要建立衛勤力量戰斗化編成,重構人員比例結構,對軍人、文職人員等進行科學編配、優化組合,提高行動速度。在機動性上,按照體系化、集成化的理念,合理配備衛生裝備器材,提高可用性、可靠性和安全性,逐步實現衛生裝備器材的模塊化、車載化和信息化。依托實戰化演練和非戰爭軍事行動實踐,全方位摔打衛勤力量,專攻精練快速反應、快速機動、快速部署、快速救治,全面提升衛勤保障能力。
(作者單位:國防大學聯合勤務學院,原題為《從疫情防控看未來戰場分級救治》)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