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掙扎在疫情期的中國民航業調查:機票暴漲無法填補行業巨虧
李成是一名正在美國紐約州第三大城市羅徹斯特攻讀碩士學位的留學生,因當地越來越嚴重的新冠肺炎疫情,他不得不購買了一張經由美國首都華盛頓轉機回國的機票,單程含稅價格達到了27757元,是他上次回國購買的往返票價格的近7倍,李成對上游新聞記者(報料微信:shangyounews)抱怨說,“航空公司賺的也太多了吧,有點趁火打劫的感覺”。
萬佳作為某國有大型航空公司營銷委的資深員工,卻不認同航空公司“趁火打劫”一說。她認為航空業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寒冬,“別看現在有些機票貴,這些都是自主定價、需求高造成的,一趟航班下來整個機組隔離,而且還是單向客流國內出發基本是空載,總體算下來航空公司還是虧”。
上游新聞記者從中國民航局獲得的數據顯示,受疫情影響, 2月份民航行業創單月虧損最大紀錄,共虧損245.9億元,其中航空公司虧損209.6億元,國際航空運輸協會則警告今年全球航司營收最多減少1130億美元。
寒冬之中,天空中的飛機越來越少,民航業能否度過這個春天里的寒冬,成了疫情之下的未知數。

2020年3月22日,因為航班大量取消,香港機場滑行道上都停滿了飛機。圖源于網絡
飛不上天的飛機
王路是國內某航空公司的一名副駕駛,2014年從飛行學院畢業之后,順利進入了這家全國排名前三的航空公司,從A320的飛行學員開始,逐漸積累了飛行經驗,也在2017年改駕機型成為了A330副駕駛。王路告訴上游新聞記者,在今年1月底疫情爆發前,他每月的飛行小時數基本都在80小時左右,距離民航局規定的飛行員每月飛行極限封頂值90小時也只有10個小時的距離了,每次飛完航班后能休息三四天都是十分珍貴,“1月底還是春運時期,航班計劃本來是排滿了的,但開始突然之間排好的航班都開始取消了,我一查航班表都震驚了”。
王路的公司疫情前經營著從國內飛往英國倫敦、德國法蘭克福、澳大利亞悉尼、阿聯酋迪拜、新加坡等境外航點的航線,這些境外航點王路原來幾乎每個月都要去兩三次,而在新冠肺炎疫情較為嚴重的二月,王路只飛了一趟新加坡,“其他航線基本都取消了,一下就閑下來了”。
上游新聞記者從中國民航局獲得的統計數據,也從宏觀層面印證了王路所說的情況。2020年2月,中國民航業共完成運輸總周轉量25.2億噸公里,同比下降73.9%;完成旅客運輸量834.0萬人次,同比下降84.5%;完成貨郵運輸量同比下降21.0%,從事了多年航空運輸數據分析工作的萬佳告訴上游新聞記者,“這樣的數據我進入航空公司工作15年以來從未見到過”。
1月23日,武漢市實施交通封城,當天10點開始,所有航空公司進出武漢的客運航班都被取消。1月24日,中國民航局發文進一步指出,在疫情防控特殊時期,各運輸航空公司可根據疫情發展變化調減航班。伴隨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激增,國內航空公司都被迫加大了削減航班規模和范圍,此舉對全國所有機場都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以成都雙流國際機場為例,根據民航西南局公布的2020年2月西南地區機場生產統計簡報,2020年2月成都雙流機場旅客吞吐量為112萬人,而這一數據在2019年為471萬,銳減了359萬人,同比下降了76%。
“疫情發生了,旅客都不敢出門了,航班也就全部取消了,飛機能封存的就都封存了,航空公司沒了收入但是債要還呀,還不起錢只有關門。”民航研究學者趙杰對上游新聞記者分析表示,航空需求的減少帶來的直接影響就是曾經看起來繁榮的航空業瞬間沒落,“英國、意大利都已經有航空公司宣布破產了,還有的公司也都宣布全部停航,這是從未出現過的情況”。

某公務機公司的18萬元公務機機票廣告。圖源于網絡
買不起的機票
3月以來,我國國內新冠肺炎疫情逐步穩定,但境外特別是意大利、西班牙、美國等地的疫情卻逐步升級,許多旅居海外的僑胞、異國求學的留學生等面臨不斷升級的感染風險,自然想到了回國避避風頭,但境外返回中國的華人們除了要面對如何能在回國途中不染病的難題之外,當然還有價格暴漲的機票。
3月中旬,一則“倫敦回國機票18萬元”的消息引爆了網絡,一位正在倫敦某大學就讀的研究生黃波向上游新聞記者出示的另外一張機票訂單顯示,3月下旬從倫敦飛上海的公務包機機票單價達到了35萬元人民幣。正在美國紐約州羅徹斯特攻讀碩士學位的留學生李成,也因為紐約州當地越來越嚴重的新冠肺炎疫情,購買了回國的機票,“我買的是經由華盛頓轉機的回國機票,單程含稅價格達到了27757元,上次我買的往返票也才人民幣5000左右”。
從事多年航空票務的曾濤對上游新聞記者透露,黃波提供的這張公務機機票訂單應該已經是經過多次倒手的“黃牛票”了,倫敦飛上海的公務機單人機票價格應該在20萬左右,“35萬元賣給最終的消費者,這一倒就是15萬元的利潤了”。
曾濤自己的公司并不出售18萬元一張的公務機機票,而是以面向大眾的航空公司機票為主,但進入3月以來,從歐洲、美國等熱點地區回國的經濟艙機票都較往年同期翻了兩到三倍,“從美國回國,現在一張經濟艙直飛回國的機票3萬元左右很正常,有些緊俏的航班甚至可以達到4萬元,比平時的公務艙、頭等艙價格都還要貴”。
3月26日,上游新聞記者在攜程平臺上查詢發現,未來一周內從美國紐約、華盛頓等美洲地區飛往北京的經濟艙直飛機票均已售完,最貴的經濟艙機票賣到了39182元,也有經日本兩次轉機的機票維持5500多元的“良心價”,但總耗時達到了45小時。留學生黃波告訴上游新聞記者,在目前嚴峻的形勢下,雖然多次轉機的機票價格較為便宜,但各國轉機政策多變,很可能會橫生枝節,“最重要的是在飛機、候機廳等公共場所長時間停留,感染病毒的風險不知道會增加多少倍,這種情況沒人會因為節約錢而冒險”。
曾濤認為,目前回國機票的高價正是座位需求上升和稀缺航線座位供應量減少雙重作用的后果。1月底新冠肺炎疫情在國內爆發以來,大量的國際航班被取消并維持到現在,特別是3月以來航班變動更是頻繁,因防堵境外病例輸入而造成了本已稀少的歐美等國回國航班再次減少,“航班減少了,但是因為害怕而回國的旅客卻越來越多了,這一增一減之間價格自然就上去了”。
國內航空公司營銷部門工作的萬佳告訴上游新聞記者,即使旅行社等代理將機票賣到了正常價格的數倍,航空公司獲得的收益也基本是固定的,“航空公司的票價已經是對外公示的,不可能突然提高太多,多的部分都是代理自己賺走了,平時代理只能賺個位數的傭金,現在賣一張票賺的錢則是翻了十多倍。”

從美國、歐洲等地的回國機票差價巨大。圖片來源:攜程
退不了的機票款
1月24日開始,中國民航局在多次發布機票可以免費退改的公告之后,旅客大量退訂機票給航空公司的現金流帶來了沉重的打擊。中國航協數據顯示,截至今年3月2日,國內外航空公司共辦理退票2454.5萬張(其中港澳臺及國外航空公司147.8萬張),票面總金額271億元(其中港澳臺及國外航空公司28.5億元),疫情期間國內航空公司免收退票費已達數十億元。部分航空公司一度將退款時間從7天延長到了30個工作日甚至60個工作日,各類消費維權平臺上針對航空公司退票的維權帖文更是層出不窮。
成都市民李俊購買了1月25日從成都前往廣州的機票,受疫情影響不得不取消行程,退掉了購買好的機票,“我從大年初一基本確定了出不去后,就把票退了,但是直到3月15日錢才退回卡里,之前從來沒有這么久過”。
票務代理從業人士曾濤分析認為,此次疫情中退票到賬速度大幅減緩的核心原因在于出現了“擠兌”現象,旅客同時退掉大量的近期、遠期票款,“航空公司不會有那么大的現金儲備,一時之間要把未來幾個月的收入全部退回,不是每一個企業都能夠承受的。”
曾濤認為,此次疫情對航空公司當前的經營非常不利,原本就面臨流動性困難的航空企業更是雪上加霜,“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各級機票銷售代理都想賺錢,都想通過拿到屬于自己的利潤,把自己能賺的錢都賺回來,退票票款處于雁過拔毛的狀態,自然就會有大量的投訴。”

2020年1月29日,美國洛杉磯機場,執行航班任務的乘務員都戴上了口罩。攝影/上游新聞記者 胡磊
??
遭遇重創的全球航空業
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正在重創全球航空運輸業。3月25日,日本航空公布稱,由于疫情影響旅行需求,該公司將削減3月29日至4月30日之間64%的國際航線航班。3月29日至4月30日期間,原定的5148趟國際航班,將僅運行1833趟。調整后日本航空與東亞其他地區之間運行的航班僅剩26%。旅游大國泰國動作更是猛烈,泰國國際航空決定在3月25日至5月31日,取消所有國際航班。
中國民航管理干部學院客座教授邱連中保守估算,中國民航2月份收入損失達到近370億元。3月份行業預計收入損失會在350億左右。如果疫情延伸到4至5月份,那么中國航空業的收入損失總額有可能接近1000億。
3月10日,中國民航局下發了《關于積極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有關支持政策的通知》,提出實施積極財經政策、積極推進降費減負、加大基礎設施投資、促進航空運輸發展、優化政務服務工作等五個方面十六條政策措施。
民航研究學者趙杰告訴上游新聞記者,國內大型航空公司像國航、南航、東航這樣的大型國企,不僅疫情期間要保質保量的完成保障運輸任務,現在還要全力保障復工復產正常進行,“航空公司壓力巨大,但隨著國內防疫形勢逐步好轉,可以預見會有報復性客流”。
第三方出行售票平臺去哪兒網數據顯示,春運返程客流平穩,沒有出現過度集中的現象。截至2月13日,去哪兒網平臺上雖然航班數量有所減少,但搜索量并沒有降低。這說明旅客對出游期待還在不斷上漲,測算至少800萬人次民航返程需求等待釋放。
(原題為《掙扎在疫情期的中國民航業調查:機票暴漲無法填補行業巨虧》)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