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35
戰重癥|58歲援漢護理專家繼續留守,開啟“第二場戰斗”

多次邀約,成守珍才抽出空來接受采訪,那是3月20日晚,她很忙,當晚原本也有一個會,但延期了。
這天,湖北省已累計2天無新增新冠肺炎確診病例,1093名支援湖北的廣東醫療隊隊員返粵。接下來的幾天,湖北疫情形勢繼續向好,一批批援鄂醫療隊隊員陸續撤出湖北。成守珍和她的團隊仍在堅守,他們的“第二場戰斗”才剛剛打響。
廣東支援湖北的醫護人員有兩千余人,成守珍是為數不多的“60后”。39年的從業經歷讓她成為中國護理界“大咖”,平日里管理著一支3000多人的護理隊伍。疫情發生后,她曾三次主動提出:去一線。2月7日,她和130名同事馳援武漢,奮戰在武漢協和醫院西院的重癥病房里。至今,他們已持續戰斗48天。
成守珍和團隊負責2個病區、100張床位,收治的全是重癥病人。隨著湖北疫情形勢好轉,病人或康復出院,或轉為輕癥轉院,床位終于空缺了些,但隨著病區大整合,其他地方的重癥病人很快會被安排住進來。因此,成守珍和她的團隊仍在堅守。
成守珍說,他們會戰斗到最后一刻,“不麻痹,不僥幸,不松勁”。
58歲護理專家主動請戰
最初,得知武漢出現了疫情,成守珍所在醫院要馬上開設發熱門診,她開始著手騰病房,做些準備工作,但那時大家對新冠肺炎的了解有限,沒想到疫情會發展得那么迅猛。
有著百年歷史的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綜合實力強勁。成守珍是這家醫院的護理部主任,管理著醫院3000多人的護理團隊。臨近春節,醫院中層干部取消休假,成守珍讓護理部各科負責人做好人力儲備,隨時待命,并啟動了應急預案。
1月23日,武漢“封城”了。第二天,除夕,成守珍收到通知,要派出醫護人員緊急馳援武漢,支援人員分為兩批共18人,其中護士12人,主要來自呼吸、重癥和傳染三科。由于提前做好了人力儲備,選人的過程很順利,很快確定了支援人員名單。
成守珍告訴澎湃新聞,當時她就提出自己上前線,但醫院考慮到她手頭的工作以及她的年齡,還是選擇 “先讓年輕人去”。那段時間,成守珍的一項重要工作是抓培訓,為了確保“零感染”,護理部緊急培訓了1200多人次。
12名護士兩批次支援武漢,“第一批除夕中午得到通知,晚上就出發了”。成守珍記得,一位女護士的妹妹懷孕了,和父親特意來廣州和她過春節,但誰知雙方還沒來得及見面,她就出發支援武漢了。
疫情發展很快,不久,成守珍得知,國家要抽調醫護人員,其中重癥護理方面的專家需要兩人,她就把自己和ICU的護士長報上去了。然而,在等消息過程中,2月6日晚又接到通知,派出支援醫護名單變為護士100人、醫生30人,于是成守珍再一次報名。
第二天,在中山一院醫療隊隊長朱慶棠的帶領下,131人的隊伍緊急支援武漢協和醫院。這批隊員的平均年齡33歲,“60后”成守珍是年齡最大的一個。她說,當時的情況越來越緊迫,她沒有想太多,自己在重癥護理領域有一定經驗,且是護理部主任,覺得應該沖在前面,盡自己所能發揮一點作用。
今年58歲的成守珍有多個頭銜,她是中華護理學會呼吸護理專業委員會主委、廣東省護理學會理事長、廣東省護理學會危重癥護理專委會主委暨護理質控中心主任。
在成守珍看來,護士也能成為“專家”。 她主編過臨床護理專著、教材10余部,曾獲首屆“中華護理科技獎”三等獎,參與過多項重大突發事件的傷員救治工作。

臨時開病區
2月7日晚,這批隊員到達武漢,當晚的天氣很冷,許多醫護人員還沒來得及打開行李,就得知馬上要開病區。
“病區什么都沒有,床、凳子都要自己搬,呼吸機、急救儀器等都要自己安裝。”在緊急狀態下,大家發揮出了巨大的潛能,2月8日,兩個病區、100張床搭出來了,并很快住滿了重癥病人。
重癥病人容易出現并發癥,多功能衰竭,不僅要用呼吸機支持,還可能要用到CRRT(連續腎臟替代療法),或者PICCO(血流動力學監測),這對醫護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病情如何監控,如何判斷,考驗著護士們的護理技能。所幸,成守珍帶領的百人護士團隊,一部分來自重癥病房,一部分曾在急診、重癥病房輪轉過,都有比較好的護理經驗。
成守珍說,剛進駐時,部分搶救設備沒有到位,但根據經驗,他們提前帶了一批儀器,并列了一個搶救設備的清單,想辦法去領到位。
突發情況時常發生,并存在著感染風險。2月13,在成守珍參與的一次聯合查房中,突遇一名患者呼吸急促,血氧飽和度直線下降,急需插管。醫護人員立刻進入搶救角色,整個搶救過程很順利,患者被救了回來。
為了降低危重癥死亡率,醫療隊因地制宜,在普通病房搭出簡版的“ICU”。隨著“高級生命支持單元”的設備投入使用,醫療隊開展了氣管插管、血液濾過、俯臥位通氣等多項技術。
支援期間,成守珍有個習慣,每10天寫下工作總結。她這樣總結最初的一個月:第一個10天,把普通病房改造為收治重癥的傳染病房,救急救命;第二個10天,通過使用多種醫療設備,開展氣管插管、血液濾過等多項技術,為患者提供高級生命支持;第三個10天,除了繼續搶救,還開始了階段性總結,梳理各種臨床經驗、流程規范等。
不少新冠肺炎患者存在呼吸功能障礙、活動耐量下降、咳嗽、乏力、易疲勞等癥狀,中山一院醫療隊成立“新冠肺炎患者康復加油站”,開展形式多樣的康復運動。如對于重癥臥床患者,指導其進行縮唇呼吸、手肘/手指運動、踝泵運動、屈膝運動、股四頭肌運動等方法促進康復;對于可下床的輕癥患者,則采取舉臂運動、擴胸運動、體側運動、體轉運動等康復訓練。
一位患者入院時有咳嗽、氣促等癥狀,經過治療和康復鍛煉,康復出院了。他評價醫護人員自創的康復健康操說,“動作比較簡單,我很快就學起來了,在進行了3到4天的訓練后,明顯感覺呼吸順暢了很多。”另一位患者在護理人員的指導下,每天進行兩次康復訓練,每個動作做10-20次,“剛開始做的時候肺部有種牽扯感,慢慢地進行訓練后,肺部感覺被打開了。”
為了鼓勵患者,拉近醫護人員和患者的距離,醫護人員特意為患者準備了“祝愿卡”、“慰問卡”和“心愿卡”,讓患者以更為積極的心態與病魔斗爭。

自我防護
“除了搶救病人,另一項重點工作是自身健康管理。”成守珍表示,在重癥病房,隨時有暴露風險,防護工作非常重要。
出發前,成守珍就在團隊中開展了培訓,培訓有時就從戴口罩、穿防護服開始。像N95口罩、防護服、隔離衣,有各種各樣的牌子,規格上略有差別,隊員們要學會適應。防護服穿在身上顯得笨重,導致行動不便,脫時得格外小心,尤其不能碰到自己的衣服,防止發生污染,但防護服的腳后跟部位卡得很緊,彎腰去脫很困難。成守珍總結出的經驗是,穿防護服時不能套太緊,這樣脫時才容易些,再是脫時,用一只腳去踩另一只腳的腳后跟,這樣不用彎腰。
醫護人員把進入重癥病房叫“進艙”。2月8日下午,有醫護人員進艙時,發現頭發太長而外露出來,有感染風險,成守珍和另一名隊員趕緊為同事剪短發。
最初,成守珍和同事都有苦惱,護目鏡很容易起霧,有時連路都走不了。一個班4個小時,進艙后若護目鏡起霧,又不能擦,導致隊員們的心理壓力很大。漸漸地,大家摸索出了小竅門,如有人在護目鏡涂一層涂料,就不起霧了。成守珍留意到,護目鏡起霧,有時是因為戴口罩沒有戴好,于是她戴口罩向上吹氣,看是否漏氣。
隊員們得提前兩個小時去醫院,住宿的酒店離醫院較遠,有約一個小時車程,再是進入病區、穿防護服等都需要時間,僅穿防護服就需要近一個小時。后面,隊員穿熟練些后,不用花那么長的時間穿了,但成守珍提醒他們,還是早點去醫院,穿防護服慢一點。
下班回來后,全身得徹底沖洗,每次沖洗要求半小時以上,身上的衣服也要長時間浸泡,再全部消毒。這樣算下來,隊員們一天一個班,工作時間雖只有4小時,但算上路上車程、穿防護服、清洗消毒等,每天的工作強度不小。成守珍透露,最開始,隊員們一周休息1天,后來才能保證雙休。
在重癥病房,有些患者因病情過重,不幸離世,這無形中會給醫護人員帶來心理壓力。為了疏導醫護人員,有專門的心理醫生進駐,隊員們按7-9人小組的形式,利用晚上的休息時間跟心理醫生對話,接受心理輔導。成守珍跟隊員們說,這既有利于釋放自己的心理壓力,隊員們也可以觀察心理醫生是怎么開展疏導,并總結經驗,再來幫患者做疏導。
成守珍表示,因不適應當地氣候,團隊中有感冒的,有牙疼的,還有上火的,但沒有人感染,做到了零感染、零意外。
“第二場戰斗”
除了負責兩個重癥病區的管理,成守珍還要作為護理專家,參與到一些疑難病例的救治討論中。此外,她還擔任中山一院醫療總隊臨時黨總支書記。她表示,這段時間確實很忙,每晚11-12點才能睡覺;早上一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把當天的重點工作標出。
對比平時的工作,她的感受是,二者有著較大差異,原來大家都在一個完善的系統內工作,各種工作都有現存的流程,大家各司其責,但來到武漢,一切得從零開始,醫護團隊也是從全國各地抽調組建的,所有的流程都要自行探索、總結。
3月中旬,湖北的新增確診病例逐步減少,成守珍所負責的住院病人也陸續減少。自2月17日起,陸續有支援湖北的醫療隊撤出返程。支援湖北的廣東醫療隊隊員共有2484人,至3月23日已有1748人返程回粵。
成守珍和團隊的“第二場戰斗”才剛剛響,他們所負責的病區將收治從其他病區調整過來的重癥病人。她說,會和團隊會戰斗最后一刻,“不麻痹,不僥幸,不松勁”。
國家衛健委官網3月5日公布的《關于表彰全國衛生健康系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的決定》顯示,在“全國衛生健康系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進個人”中,廣東有22人獲此榮譽,成守珍是其中之一。對此,成守珍表示,這份榮譽屬于集體,這次抗擊疫情的經歷,在她近40年的從業經歷中,也是屬于特別難忘的一次。
得知成守珍要去支援武漢時,她的家人看到疫情迅猛,也擔心過,但表示理解。成守珍說,疫情結束后,想安安靜靜地休息一下,但還有很多工作要去做。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