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12
三年時間,用手機記錄百歲老人講述沈陽的兩次解放

2016年11月,我們通過沈陽老干部大學的工作人員,結識了95歲高齡的孫克實老人。第一次去他家里拜訪,寒暄過后,我們請他講講偽滿時期在沈陽當警察的往事。老人雙手撫膝,沉默片刻,突然說出一句流利且地道的日語……

三年時間,我們聽這位老人講述了他一生的經歷。期間他兩次住進醫院,我們去探望時,他都高興地坐起來繼續給我們講。能遇見孫克實老人,真是我們的幸運,因為不是每個人都愿意講出自己的故事,即使愿意講,也不一定會講得很精彩、生動。他曾跟我們說:“我比你們早活了幾年,經歷了一點事,你們想知道,我有義務告訴你們。”聽了這話,我們真是無比感動。

這個“義務”是一種“權利”的對稱,什么權利?那就是每一個社會個體參與整個社會歷史書寫的權利。我們聆聽講述的每一個午后時光,都仿佛進入一幅陌生且親切的歷史畫卷——從本溪到丹東,從奉天到沈陽,從光復到解放……很多歷史教科書上的章節,通過這位老人的講述變得更加生動,更富于細節。這也許就是“口述歷史”的魅力。

口述的魅力如同電影的魅力,講述者就像是一部影片的主角,他聲情并茂,繪聲繪色,開啟我們聽覺聯想的感官,一點點深入到久遠的情境之中。也因為他是主角,他必然把自己置于一個端端正正的位置,并且能以一個當事人的身份來評說那些塵封已久的往事。因此,“口述歷史”是有很強主觀性的,它對歷史真相的呈現,需要受眾用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來思考,判斷,接受。

然而,有一種真實性是確定無疑的,就是我們在三年期間,用視頻原原本本地記錄下與老人交流的全過程——他跟我們講的話,他展示與自己有關的老照片和文件,他給我們手繪的過去行蹤的地圖,還有我們根據他的講述所搜集到的檔案資料,到事件發生地尋找到原有的建筑和遺跡。這些個紀錄經過整理、編輯、制作,最終形成了一部視頻作品,我們理所當然要稱它為“紀錄片”。根據《牛津英語詞典》的解釋,紀錄片是指以對特定主題進行真實性報道的影片或廣播電視節目。這就是我們三年來,真實地報道孫老講述他個人生命史的成果。

在這部片子里,孫克實老人是講述者,河西的角色有點像報幕員。他穿針引線,通過史料解說歷史背景,尋找原址和遺跡對照時空變化,把老人所經歷的一個個片段連綴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詳實的、有畫面感的故事。三年來,河西在鏡頭前的表現從青澀到穩重,這部片子也同樣記錄了他學習和成長的過程。

這三年的記錄工作全靠手機來完成,從iPhone4、iPhone6S到iPhone7,伴隨著科技的進步,手機畫質不斷提升,拍攝手法日趨穩定。用手機拍攝的初衷是不干擾老人的思路,讓他感覺不到鏡頭的壓力。慢慢地,我們發現手機其實已經改變了人類的記錄方式,甚至思維方式。唐代詩人李賀每出行必帶紙筆,偶得佳句便馬上記下投入錦囊。如今到了5G時代,手機成了手邊的紙筆,可以隨時記錄自己的想法和眼前突發的事件,然后利用手機上的軟件進行編輯,通過各種社交平臺發布、傳播。一個古代文人歷經數年的事業,現在分分鐘便能搞定。這不能不讓我們佩服并感激這個時代,因此,河西總是感嘆:這個時代成全了很多人的夢想。

《從光復到解放》僅僅截取了孫克實老人近百年人生歷程的一小段——從1944年到1948年,他的個人經歷折射出一幅大時代的歷史畫卷。這五年可以稱得上是沈陽歷史上最復雜的時期:日偽倒臺,城市真空,蘇聯接管,八路軍和國民黨先后主政。最后,在共產黨的領導下,經過浴血奮戰,這座古老的、命運多舛的城市終于回到人民手中。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