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國大學擴招史:大擴招改變了什么?
原創 孫珩 青塔

他叫韓勝利,中國青年報以“讀書改變了什么?”為題,記錄下了他的故事。收到錄取通知書后,他的父親幾乎立刻就開始著手借錢。為了支付6000多元的學費,父親毫不猶豫地放棄了家里自給自足的幾畝地,跑到省城成為了一個農民工。
但他為自己的兒子自豪,畢竟,這是村里第一個考上大學的娃。那時所有人都對一件事深信不疑:“大家都覺得上了大學肯定有出息,有前途?!?/p>
然而他和父親并不知道,2002年這一年,全國高校展開了第四次大規模擴招,本科加???,共有大約320萬名考生進入大學——這一數字幾乎是1998年擴招前的三倍。
▎1999:大擴招
故事的開頭已經幾乎人盡皆知。
1998年11月,經濟學家湯敏以個人名義向中央提交了一份建議書:《關于啟動中國經濟有效途徑———擴大招生量一倍》,建議中央擴大招生數量。在這份建議書之中,他提出了5點擴招的理由。

據知情人士回憶,1999年年初,原計劃調整招生規模比1998年增加21%。
而1999年6月,擴招政策正式出爐。令許多人都沒想到的是,當年中國普通高校招生人數增加51.32萬人,招生總數達159.68萬人,增長速度達到史無前例的47.4%。
這其中,普通高校本科生在1999年擴招了43.41%,之后2000年的擴招幅度為23.86%,2001年為19.10%,2002年為14.92%。到2003年,中國普通高校本??粕谛H藬党^了1000萬。

伴隨著擴招中出現的問題與成效,有關部門也在不斷地反思與改變。
2006年,關于擴招的國家政策發生了根本性轉變。
那年5月1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高等教育的發展要切實把重點放在提高質量上。會議還強調,根據當前高校的實際情況,有必要適當控制招生增長幅度,相對穩定招生規模。
2007年,時任教育部部長周濟公開表示:高等教育仍將繼續擴招,但是幅度將大大放緩。
據中國新聞網報道,2008年10月,教育部在發布會上首次表示,1999年決定的全國高校大規模擴招太急促,今后高校擴招步伐將放緩。
不過,由于2009年世界金融危機等方面的影響,直到2011年,中國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人數增長率才首次低于5%,并在此后的8年里始終保持在5%以下水平。
近10年以來,中國高校本科擴招已經趨于平靜。然而研究生的擴招,卻似乎又再次拉開了帷幕。
▎研究生擴招:拉開帷幕
雖然沒有出現世紀初那樣連續數年的大規模擴招,然而從增長趨勢看,碩士、博士研究生的招生規模增長速度在近幾年,的確迎來了一次回春。

2003年,1999年大擴招后的第一屆本科生畢業。02年12月,時任教育部副部長周濟在報告中透露:2003年的研究生招生人數將達到27萬左右,以30%的增數遞增。
幾乎是同一時期,非典在廣東肆虐,并迅速擴散至全國,令本科生就業問題雪上加霜。最終,當年碩士研究生招生22萬人,增幅34.02%;博士研究生招生4.87萬人,增幅27.12%。
近十幾年,碩士研究生招生人數的增長趨于平穩,同時也出現了幾個峰值:2009年,2017年,和2020年;分別對應幾個關鍵的時間節點:金融危機、全日制專業碩士誕生,非全日制研究生納入統考,和新冠肺炎。
可以看出,無論是2003年,還是2009年、2020年的大規模擴招,碩士招生規模的激增,都不是由于其需求所引起的。擴招一方面為了提升高層次人才規模,另一方面,還是因為本科擴招帶來的后續效應。
解決就業問題,也是其擴招的主要目的之一。

當年博士研究生招生9.55萬人,較上一年增長13.86%,擴招幅度是2003年以來最大的一年。
而在此之前,博士生擴招人數的增長率已經連續3年看漲,2020年,預計博士研究生招生人數更是將要突破10萬大關。

中國高校擴招的這20余年來,一些人對大學生、碩士生甚至博士生的看法,悄然發生了轉變。
2006年,韓勝利大學畢業,成為了那一年人口不足千萬的西安城里,幾十萬應屆大學畢業生的一員。
他畢業院校不好,性格內向,不愛說話,就讀的“熱門專業”的擴招量遠超出了市場需求。最終只找到了去青海的工作,試用期月薪600元,還沒有做農民工的父親賺得多。
畢業3年后,韓勝利辭職回到西安,重新找了份工作,月薪1500元。而他中學畢業,在深圳打工的姐姐一個月也能掙三四千元,足足是他的兩倍。
他的父親為了供他讀書欠下2萬多元的債,只能在他畢業后依舊留在城里繼續打工賺錢。他最終面對媒體的詢問嘆了口氣:“我看讀書是沒用的?!?/p>
在老韓發出“讀書無用”感慨的同時,隨著碩士研究生的逐年擴招,卻有越來越多的本科畢業生懷抱著“研究生出來,也許能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吧?!钡南敕?,投身到了考研大軍中。
2010年,考研報名人數超過140萬,較上一年增長12.8%。他們中有許多人對考研都沒有更多的思考:“這幾年考研究生的人越來越多了,就是一種趨勢吧,讀了總比不讀的強?!?/p>
然而他們得到的回應,卻是碩士略顯尷尬的就業率。
而博士擴招的影響也開始逐漸凸顯。高校專任教師作為博士就業的最理想去處之一,招聘的門檻已經越來越高。從海歸和“土博”的區別對待,到“學歷查三代”的篩選標準,博士就業的處境也越來越艱難。
是擴招讓學歷貶值了,讓讀書沒用了,讓就業變難了嗎?當一個人不能僅憑一紙學歷就找到一份體面的工作,讀書就沒用了嗎?
韓勝利的故事顯然不只有這一種結局。
湯敏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回應了對于擴招影響大學生就業的質疑:
“擴招后,從1998年每年招生100萬,增加到今天的700多萬。擴招并沒有擴出人來,如果不擴招,剩下的600萬大學生中學畢業就得去打工,如不上大學,他們找工作不會更難嗎,他們拿得工資不會更低嗎? ”
擴招給了更多人一個機會,一個更高的起點,和一紙文憑?,F在,是時候用平常心,來看待這些東西了。
原標題:《中國大學擴招史:大擴招改變了什么?》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