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呵呵,人生哪有必須要做的100件事
原創 王中中 新周刊

認真生活的人,肯定做過除了這100件之外還更有意義的事。
人生必做的100件事,你完成了多少?
如果這段時間你也被這句話刷屏社交網絡,那么恭喜你,證明你的朋友交際圈依然活躍,在經歷了這么長一段時間的弱社交生活之后。

在2020年開春第一個爆款朋友圈H5《人生必做的100件事》里,很多人都曬出了自己的“人生答卷”。有人因為將近滿分沾沾自喜,也有人離“及格”還遠得很而感到沮喪。
“我今年23歲,應該說才剛剛走向生活,可人生的一切奧秘和吸引力對我已不復存在,我似乎已走到了它的盡頭。回顧我走過來的路,是一段由紫紅到灰白的歷程;一段由希望到失望、絕望的歷程;一段思想長河起于無私的念頭而終以自我為歸宿的歷程。”
40年前的春天,1980年第5期的《中國青年》刊登了一封署名為“潘曉”的讀者來信,在當時引起了廣大讀者的共鳴,這封信的名字叫《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

為了尋求人生意義的答案,“潘曉”觀察著人們。“我請教了白發蒼蒼的老人,初出茅廬的青年,兢兢業業的師傅,起早摸黑的社員……”可依然沒有一個答案使“潘曉”滿意。
40年前因為對人生感到困惑寫出求助信的“潘曉”,和如今認真填寫這份“人生百事問卷”的年輕人并沒有什么不同。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如果迷茫的青年們按照這份“人生答卷模板”而活,人生的路很難不越走越窄。

沒有人有資格定義
從2月21日晚上6點發布至今,《人生必做的100件事》這個H5點擊量達到2000多萬,同名微博話題也有2500多萬閱讀。
H5里頭提到的100件事情,幾乎包含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根據創作團隊網易噠噠的說法是,他們基于全網數據,在各種網站上篩選了大量資料和調研,再經過內部反復投票讓大家選出這100件“人生必做的事”。
簡單來說,這份人生清單可以分為3大類:“最想做的”、“最遺憾的”、“最沒感覺的”。

有網友吐槽這100件事其實只有一種分類,可以名為“只要有錢就能做到的100件事”。
一次無計劃的旅程、和偶像近距離接觸、開一間店(網店也算)、創業(無論成敗)、送自己一個貴到模糊的禮物、擁有自己的房子……
連最基本的“經濟獨立”這一條還沒完成的學生黨們,很快就敗退在這些進階版任務上。
當然也有人開發了新的“解題思路”。“我會點開朋友圈看每一個人的清單,然后把那些選擇了‘賺到人生的第一個100萬’的人列入我的土豪朋友分組。”網友小芝說,將來她就可以找這些土豪朋友借錢,成功概率也會高些。

而這人生百事值得吐槽的點遠遠不止這一點。因為如果你認真看完這100件事,能全部做到的人想必是個世間難得的十項全能奇才。
這個已經有“人生第一個100萬”的商業小能手是個熱愛自然的旅行家,他不恐高不怕水潛水高空跳傘不在話下,還要走遍中國各個省市然后進軍七大洲,在每個國家都生活過一段時間才夠本。
他懂樂器精通外語,是一個看過上千部電影和書,發表過演講然后還能自己出書上電視組樂隊的文藝青年。對了,他的“人生成就”之一是去過西藏。
為什么是去西藏?在這人生百事里,像這樣莫名其妙引起網友不滿的選項實在不少。

“這支H5是在給我們的人生設限,其實不然。 人生并沒有限制,我們只是把大家對人生的經歷和憧憬單獨拿出來,匯總成‘可供參考的人生’。”創作團隊認為這人生百事是旨在提醒大家“你還有很多事沒做過”。
然而他們忘了一點,這個世上不存在可供參考的人生,也沒有必須要做的事。人生而自由不該被輕易定義,況且又有誰有資格來定義別人的生活?
熱衷于這種雞湯的人,大概一輩子連里面的100件事都完成不了。因為認真生活的人,肯定做過除了這100件之外還更有意義的事。
微博大V@洋蔥故事會發表了一份搞笑版的“人生必做的100件事進階版”,在最后一條必做事項里寫著“人生必做100件事初級版、進階版、終極版所有版本里一件事都沒做過”。

人生必做的100件事的正確答案是什么?第一件事應該是明白人生沒有什么事是必須要做的。
網友@k-k-ai還補充了最后一件事:“如果前面的99件并沒有做到,那么恭喜你,這就是人生。”

在“潘曉”向全社會述說青年煩惱的1980年,甘肅人民出版社找到胡亞權和鄭元緒兩位編輯,希望他倆能夠合辦一本雜志。
兩人都是熱愛文藝的理科生,研究了一通市面上的雜志,決心辦一本文摘。想告訴我國讀者:世界上還有很多美好事物和高尚行為。
這就是大部分中國青少年雞湯文學啟蒙讀物《讀者》的誕生。

當《讀者》還是《讀者文摘》時的創刊號上,寫著“博采中外,薈萃精英,啟迪思想,開闊眼界”。
在上世紀80年代能夠和這句如雷貫耳的名言匹敵的,大概只有同樣因《讀者》而紅遍大江南北的“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出自汪國真的《熱愛生命》。
時至今日,汪國真依然是中國田園雞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他的作品影響之大,令后世雞湯從業者望塵莫及。
一句名人名言,加上一個故事,再跟隨一段雞湯大師自身的人生感悟,構成了隨處可見的新媒體時代雞湯文學。

無論是走勵志逆襲人生路線的俞敏洪、李開復們,還是每天都在和自己和解的大冰、于丹們,抑或是不走尋常路異軍突起的陸琪、咪蒙們,他們的心靈雞湯總是先講一個故事,再給一個結論,但故事邏輯和結論真理并不等于“道理”。
全球調研巨頭凱度集團(Kantar Group)發布的2016年《中國社交媒體影響報告》對微信上最熱門的50個公號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情感類內容尤其是心靈雞湯文章,變得特別受歡迎——50個最熱門公眾號中有19個是情感類的,而2014年只有3個。
“微信上雞湯內容的受歡迎程度達到了爆發式的增長,因為有很多用戶需要心靈慰藉。”凱度集團研究與咨詢部負責人徐凌蓓說。

在互聯網上喝雞湯越來越變成一件防不勝防的事。
你躲過了心靈雞湯說的“愛笑的人運氣不會太差”,下一秒可能就會遇到“毒雞湯”愛好者評論“如果一個人運氣一直不好,我不知道他怎么笑得出來”。
現在甚至是可能你打開一個小程序,里面就讓你選出“每個人都會露出笑容的100件事,你做到了嗎”。

勵志毀一生
每一個雞湯愛好者都不會承認,他們都是思想上的巨嬰。
美國臨床心理學博士史蒂芬·布萊爾思在《不靠譜的偽心理學:破解心理囈語的迷思》一書中說,面對復雜的現代社會,人們找到了勵志心理學這樣一種刪繁就簡的方法,它輕描淡寫地把意見、意識和可靠的事實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給讀者一種強大的自我安慰。
換句話說,心靈雞湯迎合了人們偷懶、躲避的心理。正是無法獨立思考,他們才需要參考別人的人生答卷,然而生活是無法復制的。

前些日子走紅網絡的日本博主淺蔥喵的一則vlog,講了一個關于時間循環的故事。和每一個打破時間循環重回正常生活的主角一樣,淺蔥喵脫離人生循環的關鍵也是她在不停地行動,不停地改變。
如果你不主動去改變,那么每一天都是一成不變的同一天。這句話還可以變成,如果只沉迷雞湯文學帶來的快餐式自我感動,你的人生也不會有任何獲益。
韓寒的《后會無期》中有句臺詞:“聽了太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這個悲嘆有個很簡單的原因,因為真理往往不純粹,生活也常常不簡單。
只有認識到自己的無知,才是認識世界最可靠的辦法。


[2] 《中國式雞湯簡史》 | 中國新聞周刊
?作者 | 王中中
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點擊閱讀原文,也可以下載新周刊APP哦~閱讀原文
原標題:《呵呵,人生哪有必須要做的100件事》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