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這場流量的比拼里,沒有真正的贏家丨信息繭房
原創 壹心理主筆團

壹心理 | 龍長河

偏偏,還有他的粉絲在微博艾特他:“你會覺得是我們的錯嗎?”

原因很簡單,有人以他為原型,寫了一篇“站街文學”發到了同人創作網站AO3上,在小說里,他是一個女裝大佬,且劇情尺度有些大。
一些粉絲接受不了,便開始組織舉報。一開始,只是針對文章,后來,是針對這個網站。
可是,網站上承載的不止這一家的同人文學。玩游戲的、追國內外偶像的、看舞臺劇的、喜歡動漫的、中日韓的、歐美的......幾乎所有圈子的人,都可能在上面看過用愛發電的文章。
而現在, “糧倉(存儲文章的地方)”沒了。
我相信,就算你不知道AO3、老福特,也一定不想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被腦殘粉們自詡正義舉報下架。
它相當于游戲迷眼里的steam+任天堂+PS4,相當于愛化妝的人眼里的全品牌化妝護膚品合集。
相當于有人不喜歡麻辣燙里的香菇,所以舉報封了整座百貨大樓,讓你只能憋在家里哪里都去不了。
肖戰的那些粉絲們可能覺得,只不過是些小眾圈子,被欺負也得忍著,可是所有不同圈子的粉絲這次都放下了隔閡,一起反擊。
很快,微博上就出現了對肖戰粉絲的聲討,甚至上升到了肖戰本人,有人還挖出了他七八年前的言論,試圖證明他并不配偶像之位。
他代言的產品官博下全是差評,他主演的劇被怒評一星,而始作俑者,他的偏激粉絲們,雖然道歉了,卻在微博主頁上掛著大圖——上面寫著“我沒有錯”。

不難理解,為什么粉絲們有這種“自信”。
因為,在當下的流量造神體系里,作品、才華、真實人品不值一提。
要看一個人夠不夠火,就要看他有多大流量,在微博有多熱門,有多少大牌代言,有多少粉絲愿意為他轉發、點贊、控評、打榜、集資應援造勢。
漸漸地,就形成了“信息繭房”。
在這個信息繭房里,只有自己心中的“哥哥”才是NO.1,別家都是地底泥,可以任意拉踩。
各個圈子的小眾粉絲,微博上不了超話榜,官宣代言轉發評論不過萬,沒有控評、打榜、反黑組,作品說出來沒人知道。
正是這樣的態度,惹怒了我們。
不要因為活在流量的世界里久了,就把虛假當做真實。
請對別人喜歡的事情,保有最基本的尊重。

因為,我們曾見過真實。
流量明星們,大多是人氣先于作品,粉絲戰力大于本人實力,把靠水軍、小號、機器、人工刷出來的數據,當成是真正的成績。
作為一個沒有粉絲濾鏡的路人,心里的唯一感受是:他憑什么?
越是被這樣不理解,粉絲們就越委屈。她們希望更多人喜歡自家偶像,這么優秀的人應該被所有人喜歡。
可惜,適得其反。
更慘的是,肖戰本人著實人在家中坐,鍋從天上來。
不止代言商撤下他代言的全線產品,自己主演的本來挺高分的劇被差評,跟他共演的演員也憋屈。

這真的對他未來的發展有幫助嗎?
不說影視圈,至少在路人緣上,他之前辛辛苦苦一整年的努力,全白費了。

為什么?
你自己看吧。


Who is 肖戰?
甚至,聽說有這種:

誰曾想過,這么多年來,我們靠科技、互聯網等在世界上掙足面子,到頭來卻被流量明星的一群腦殘粉,毀于一旦。
是誰荼毒孩子?不是文學作品,不是茶花女這種經典“站街文學”,而是不假思索、不加引導的“烏合之眾”。
有了流量就有了一切,可以不要底線,最后為流量買單的,還是我們,以及被禍害的下一代。

不難發現,很多喜歡四處挑釁粉絲,大多是10~20歲,社會經驗不多。
不然,也不會在控評時號召說:“XX家的粉絲都是有經濟實力的人,撕不過的,拜托別提他家也別說他家是電競粉,請躺平任嘲”。

數據粉:粉絲里的技術流,及時發現所有可刷數據并行動,曾刷新吉尼斯紀錄。
控評粉:嚴格審核與把關,有利于偶像的言論要頂上熱門,隨時召喚“奪命連環追魂反黑粉”。
反黑粉:全球殺傷力最強的杠精,誰罵我偶像,我就滅誰九族。
你很難想象,他們為了堅持相信偶像“很厲害”“很無瑕”,硬生生地控評所有聲音,不讓其他人說一句壞話。
更重要的是,他們獨立思考能力不足,卻善于挑起言語爭端,更容易顯得我們這些路人的“中立、包容”=討厭他們。
這已經很文雅了,我見過很多更粗俗,甚至問候路人父母全家的版本。
為什么,粉絲們會變得那么狂熱?
真相是:我們都只是在捍衛自己的偏見。
互聯網時代,注意力成為了稀缺資源,我們很難再通過現實去真正認識一個人。
所有人都變成了一個扁平化的ICON,人人只關心一個單一的維度:你和我是一伙的,還是和他們是一伙兒的。
在心理學里,這被稱為“內群體”和“外群體”。對于內群體的人,怎么看怎么順眼,對于外群體的人,就哪里都看不順眼。
我們認同文學有創作自由,對于他們的過激反應,無法接受。
他們認同哥哥全天下最好,于是不能接受一丁點玷污他的內容,甚至上升到了連帶。
而心理學家早早就說過了:“我們”和“他們”的區分,會導致很大的敵意。
討厭流量文化的人,會更討厭那些毀掉他們的精神娛樂家園的“粉絲”;支持流量明星的人,也不可能接受善意的批評。
那見面還能怎么辦呢?互噴唄。
當代年輕人需要自我認同感,這種心理認同的另一面是心理滿足與偶像的深度綁定。
可以說,這是一種“想象共同體”,若偶像獲得成就,粉絲會認為這就等同于自己的成功,強化了他們的歸屬感。
但后來,這種喜愛變得極其雙標。
我家偶像的作品是神作,別家喜歡的東西就是污染眼球......
為了認同感而去撕逼,撕企業、撕經紀人、撕合約、撕對家、撕路人、撕黑粉......
他們把零花錢砸在維護偶像上,哪怕偶像被官媒懟了,也敢死鴨子嘴硬,買地溝油熱搜對抗......
說實話,飯圈粉絲互撕,真的就是很平常的活動。
正如李誕所說的那樣:明星親如一家,粉絲相互謾罵。
但我害怕的是,流量會把偏見放大,成為兇猛的利器。一切變得黑白分明,二元對立,“中立”本身不再被允許。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粉絲喜歡一個偶像,不再是想讓自己更優秀、更向他靠攏。
而是:打榜、控評、辱罵、網暴所有擁有不一致意見的“路人”。
從網暴同人文作者、到濫用舉報,哪里見到一點程序正義的影子?
這場流量比拼里,從來都沒有真正的贏家。
偶像人在家中坐,鍋從天上來,這有道理嗎?
而我們只能默默為此買單,是我們的悲哀。
對明星那種近乎偏執的喜愛,是未經引導的雙刃劍。
我們需要的,是正面引導,讓對偶像的喜歡,成為他們成長的動力,而不是肆意妄為的后盾。
當然,這是一個處處充滿著選擇的時代。
你可以選擇繁榮的,美好的信息繭房,以為自己誰都能管。
你也可以選擇一個有些拙劣,有些瑕疵,卻足夠真實的世界。
但,請不要用你們的自以為是,跟我比真實。
世界和我愛著你。
- The End -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