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 +1190
對2020年中國經濟前景,我們需要很悲觀嗎

2020年第一季度,中國驟然遭遇到新冠疫情的沖擊,大批人染病治療。據國家衛健委通報,截至2020年2月16日24日,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累計確診病例57934例,累計死亡病例1770例;港澳臺地區累計確診87例。
受嚴重疫情影響,全國進入戒備狀態,可能多達數億人集體在家禁閉,無數企業的正常生產受到影響,吸引大量就業人口的餐飲、零售和旅游業更是受到嚴重沖擊,由此對經濟整體的影響堪稱天文數字。
新冠疫情沖擊之下,2020年的經濟前景成為一個社會大眾普遍關注的問題。與社會上大多數較為悲觀的預測相比,筆者寧愿相信,2020年的中國經濟仍會有一個比較樂觀的前景。
一、經濟學界的不樂觀預測
新冠肺炎沖擊之下,一些研究機構和國內經濟界人士普遍對2020年的中國經濟走勢報以悲觀態度。
國際評級機構惠譽認為,新型肺炎疫情持續擴散將拖累今年中國經濟增長,如果疫情在進入第二季未有受到良好控制,中國首季經濟增長或只有3.2%,全年增長更跌至5.2%。一批證券業內專家學者在一次電話會議上的最保守預測是,一季度中國經濟會是負增長,而全年的GDP可能會減慢到5.5%甚至更低。
網上流傳一篇題為《10位知名經濟學家研判:相比“非典”,此次疫情對經濟影響有多大?》的文章,總結了包括許小年、余永定、張燕生、黃益生在內的國內10位知名經濟學家的意見,其中顯示,他們大都對2020年的中國經濟采取了比較謹慎的態度。
與大多數人相比,筆者則存在不同的意見,對2020年的經濟前景,在總體上抱以一種比較樂觀的態度。
二、人類社會是一個復雜巨大系統
當前的經濟學分析具有強烈的科學主義傾向,以物理學作為自己的發展標桿,傾向于進行線性分析,尋求自變量與因變量之間的函數關系,卻忽視了復雜系統通常具有典型的非線性特征。
但實際上,人類及人類社會不是一般的物體,作為復雜巨大系統,其運動規律是高度捉摸不定的,并不完全受外部沖擊的直接影響。打個比方說,一個足球,你對他踢一腳,它只能順著你用力的方向運動。但是如果你對一個人踢一腳,他的反應是完全無法預測的。也就是說,人及人類社會的主觀意識及能動性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其運動是經常會出現斷裂和躍遷的,不僅“黑天鵝事件”經常出現,“白烏鴉事件”也會經常出現。這個世界上的事情,常常會出人意料地糟糕,但也可能經常會出現不可思議的好。
另外,人類的判斷通常并不理性,也不具有前瞻性,而是往往會受到眼前暫時性的形勢蒙蔽,不是過分樂觀,就是過分悲觀。理性的經濟人通常是稀有動物,所以巴菲特才會強調:“別人貪婪的時候我恐懼,別人恐懼的時候我貪婪。”因此,根據當前新冠疫情所帶來的短期的沖擊,對2020年全年的中國經濟前景持整體性的悲觀態度,并不是非常理性。
三、中國2020年經濟增長的支撐因素依舊有力
2020年春,中國雖然遭受到新冠疫情的突然沖擊,但是整體發展趨勢并未發生大的變化,有利的支撐因素較多,足以給2020年的經濟帶來一個較為樂觀的結果。
(一)新冠疫情不會在根本上影響供求總規模及平衡
一國經濟規模,基于經濟學的視角,無非是兩個方面的共同決定:供給與需求。
就供給方面而言,新冠疫情的影響不會太大。因為當前中國的生產能力是大大過剩的,幾乎所有的產業都處于供大于求的狀態。從目前的發展趨勢來看,到當前為止,湖北省外的其他省市疫情已經基本上得到控制,新增確診連續10天下降。湖北地區的疫情則早在2月下旬,遲到3月中旬,也將肯定能夠得到控制。也就是說,新冠疫情可能會影響中國一兩個月的正常生產秩序,但是以中國當前的生產能力,剩余的10個月完全可以滿足全年的生產需要。生產秩序恢復,市場供應就將迅速得到彌補。
就需求方面而言,根據以往的數據分析,全年需求總規模出現下降的概率極低。春節的這個消費高峰的確是浪費掉了,補不回來了。但是對全年而言,影響不會太大,因為居民口袋里的錢總是要花出去的。受春節期間疫情爆發影響而減少的消費對全年的影響只有結構性意義,不具有總規模意義。而且,從人的心理來說,在突發性疫情帶來的驚恐平復之后,人的心理會產生補償效應,會在一段時期內擴大消費。
因此,今年全年的消費仍然會擴張,而且相對于正常水平可能會有所增長,這對總消費規模的擴大是有幫助的。
(二)中美之間達成了第一階段經貿協議
經過將近兩年的鏖戰,2019年12月15日,中美之間達成了第一階段經貿協議,貿易糾紛暫告一段落。這個協議是中美雙方實力對比的結果,也是中美各自國內形勢發展的需要。2020年是美國的大選之年,考慮到大選的需要,美國在2020年大致不會推翻這個協議,甚至大概率還可能有進一步改善的機會。
對于中國經濟來說,這一年的緩沖非常重要。中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恢復甚至擴大對美國的出口,還可以做好進一步調整產業鏈的準備。
這是因為,其一,大選之年,美國社會的需求通常會擴大,這會帶動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其二,貿易糾紛持續將近兩年,中國國內部分產品的供給出現困難,中國將利用貿易糾紛暫停之機擴大自美國的進口,而這又能進一步帶動中國的出口。其三,迫于貿易糾紛的壓力,中國的企業轉移出去的比較多。據調查,這些轉移有成功的,但也有很多并不成功。貿易糾紛暫停之后,部分產業將會回流,相關企業會擴大對國內的投資。其四,貿易糾紛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美國國內的產業鏈,影響到美國對中國的投資。貿易糾紛暫停將會吸引美國企業進一步擴大對中國的投資。
根據“木桶理論”,一國的經濟發展猶如木桶,其盛水的能力由最短的那塊木板決定。對中國經濟而言,最短的那塊木板是需求,供給能力是超過需求能力的。正常情況下,中美達成第一階段經貿協議因為有利于中國擴大出口及投資,所以非常有利于中國經濟的恢復及成長。
聯合國新近發布的報告《2020年世界經濟形勢和前景》(World Economic Situation and Prospects 2020)也稱:“美中兩國經貿關系的緩和或能使今年全球GDP的增長從2019年的最低點2.3%回升至2.5%……”。
2019年中國經濟增長6.1%,如果按此回升比例,2020年中國GDP增長可達6.5-6.7%。受新冠疫情的影響,達不到這樣一個水平,但應該還是會比去年有所改善。
(三)國家相關政策的支持
新冠疫情突如其來,極大干預了正常的經濟過程,打亂了企業的經營秩序,各方面損失慘重,國家必然出臺相應的政策進行補救與支持。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2月12日召開會議,聽取中央應對疫情工作領導小組匯報,分析當前疫情形勢,研究加強疫情防控工作。會議指出,要加大宏觀政策調節力度,針對疫情帶來的影響,研究制定相應政策措施。
根據政治局會議精神判斷,中國政府大致準備從如下方向對2020年的經濟進行較大力度的支持。
一是大規模減稅。政治局會議指出:“要繼續研究出臺階段性、有針對性的減稅降費措施,緩解企業經營困難。”2020年可能會在2019年減稅降費將超過2.3萬億元的基礎上,再度大規模減稅1萬億以上。考慮到2019年主要減的是地方財政的收入,2020年可能會較為顯著地擴大中央財政的赤字。
二是擴大政府支出。政治局會議指出:“要更好發揮積極的財政政策作用,加大資金投入,保障好各地疫情防控資金需要。”“要聚焦重點領域,優化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投向,用好中央預算內投資,調動民間投資積極性,加快推動建設一批重大項目。”除滿足疫情防控資金的需要之外,政府還會推動基建規模的擴大。
三是會采取較大力度的貨幣寬松政策。事實上,之前貨幣已經開始放寬了。2019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貨幣政策的定調是“靈活適度”,比上一年確定的“松緊適度”已有所放松。2019年12月,央行開展了 3000億元1年期MLF(中期借貸便利)操作,以應對經濟下行壓力。2020年初,央行降準,預計將釋放長期資金8000億。疫情爆發之后,政治局會議指出:“要保持穩健的貨幣政策靈活適度,對防疫物資生產企業加大優惠利率信貸支持力度,對受疫情影響較大的地區、行業和企業完善差異化優惠金融服務。”預計央行除在結構上引導銀行對受疫情影響行業、地區進行信貸支持外,會適度加大貨幣政策的總量操作,對企業的貸款目前已經出現了較大幅度的放松。
四是在產業政策上擴大支持的力度。政治局會議指出:“要在確保做好防疫工作的前提下,分類指導,有序推動央企、國企等各類企業復工復產。”“要支持外貿企業抓緊復工生產,加大貿易融資支持,充分發揮出口信用保險作用。要積極參與國際協調合作,為對外貿易發展營造良好國際環境。要推動外資大項目落地,實施好外商投資法及配套法規,優化外商投資環境,保護外資合法權益。”“要以更大力度實施好就業優先政策,完善支持中小微企業的財稅、金融、社保等政策。要多措并舉做好高校畢業生等群體就業工作,確保就業大局穩定。”
五是想方設法擴大內需。政治局會議指出,“要積極擴大內需、穩定外需”,“要推動服務消費提質擴容,擴大實物商品消費,加快釋放新興消費潛力”。因此,2020年中國政府將會采取較為有力的措施,保障內需的進一步擴大。需求是中國經濟發展的短板,總需求規模能夠得到保障,GDP增長就有保證。
參照中國在2003年應對“非典”和2009年應對國際經濟危機的舉措,今年中央政府的各項政策力度將會加大,足以抵消新冠疫情的沖擊,甚至有余。
四、與其他國際重大疫情的經濟沖擊對比
21世紀以來,國際上出現了至少六次大規模的疫情沖擊,包括2003年的“非典”、2004年的禽流感、2009年美國H1N1病毒性流感、2012年的中東呼吸癥候群(MERS)、2013年至2014年的埃博拉病毒,以及2015年至2016年的寨卡病毒。根據以往的數據,大致可以判斷,本次新冠肺炎疫情沖擊帶來的絕對損失不小,但是相對損失并不會很大。
以美國2009年爆發的新型H1N1流感為例。本次流感于2009年4月在美國爆發,并迅速傳播到世界各地。最終估計數據為:從2009年4月12日至2010年4月10日,美國發生大約6080萬例感染(上下限分別為4330萬和8930萬例),27.4萬例住院治療和12,469例死亡。
當時正值美國經濟在次貸危機后的低谷期。H1N1流感疫情爆發后,制造業、非制造業PMI(采購經理人指數)維持上行趨勢,新增就業持續改善。從總體來看,這次流感對企業開工和就業似乎沒有太多影響。從GDP增速來看,2009年第二季度并未出現異常波動,消費分項有所下滑,表明疫情對消費需求有一定影響。不過,到第三季度,消費顯著反彈,表明疫情的影響比較短暫。
再以中國爆發的“非典”為例。2003年3月開始,“非典”從廣東地區蔓延至內地其他省份,與今年的處理方式相仿,同樣是工廠關門,學校封閉,大家被關在家里或者學校里。GDP同比增速從一季度的11%左右下行至二季度9%左右,但隨著7月份疫情解除,生產活動恢復,三季度GDP同比增速回升到10%左右。從2001年到2004年,中國的GDP增長分別為8.3%、9.1%、10.0%和10.1%,總體上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
在持續時間方面,2003年“非典”的緊張形勢持續了四五個月,本次疫情則有望在兩三個月內結束。按照目前的發展形勢,估計到2月底,湖北之外地區的新冠疫情能基本得到控制;到3月中旬,湖北差不多也將能得到控制。新冠疫情總計將持續三個月左右,之后完全恢復正常。也就是說,本次疫情的沖擊周期將明顯短于“非典”,大約是“非典”時間的一半左右,因此對經濟的沖擊在總體上應該不會大于2003年的“非典”。
有些經濟學家認為:2003年中國正處于高速成長期,所以非典帶來的沖擊能夠迅速平復。而這次中國經濟處于調整期,所以沖擊帶來的干擾難以恢復。這種說法是有道理的。
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2020年的中國比2003年經濟實力更強,組織也更加有力。與2003年相比,2019年的中國,GDP增加了大約9倍,進出口總額增長3倍以上,其中出口總額增長接近4倍,基于增加值的貿易創造增長約6倍,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也提高了1.6倍左右。
現在中國的經濟增速的確有所減緩,但是發展的質量更高,國家與人民也更加自信,國際上對中國的依賴程度更高。因此,當前的中國承受疫情沖擊的能力也將更強。
五、2020年中國經濟展望
從歷史傳統上說,中國社會既有中央集權的整體動員能力,也有社會及市場高效的自組織能力,而且民眾對政府的信任程度較高,因此,在歷次沖擊之后的恢復能力較強,本次應該也是如此。總體上,預計2020年中國經濟應該是低開高走。
綜合各方面的評估及預測,第一季度生產停滯,經濟當然不會好,GDP增長可能只有4%左右,甚至更低。但是預計第二季度就大致能夠恢復正常水平,第三季度、第四季度則會出現報復式增長。
之所以能得出這樣的結論,一是因為國內外各方面的政策支持,二是國際環境改善的支持,三是因為中國供求的基本平衡沒有被破壞,四是生產擴張的慣性。某種意義上,新冠肺炎的突然爆發,在國內相當于是一次深刻的供給側改革,在國際上則相當于一次貿易糾紛。這兩者都會在短期內沖擊經濟,但是在中長期則會促進經濟增長。
因此,筆者預計2020年中國全年GDP增長應該能夠高于2019年的水平。
新冠疫情當前,不同研究者基于不同的方法及依據,加之情緒不同,得出的結論也不同。在普遍較為悲觀的市場氛圍當中,筆者給出一種較為樂觀的判斷,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意見,與供職機構無關)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