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慕安會2020:大國競爭時代法德“雙軌領導”的新嘗試?
“德國準備好領導了嗎?”當2015年慕尼黑安全會議發布其首份《慕尼黑安全報告》時,這是報告第一章的開篇之問。今年的慕安會即將開幕,而這個曾經一度不言自明的問題,在德國內外環境均發生劇烈變化的如今,似乎需要重新審視。
“法進德退”是2019年歐盟政治與外交中的新動向。無論是在歐美、歐俄抑或是歐中關系中,馬克龍領導下的法國更多扮演了領導者的角色,而在過去十年里,長期領導并代表歐洲的德國卻開始顯得畏縮不前。于是我們看到,不久前德國總理默克爾說“我們歐洲人,尤其是德國人,需要承擔起更多責任”,先后主持了利比亞問題峰會并赴非洲訪問,被媒體評價為“德國通向全球領導地位的道路正穿越非洲”,今年下半年,德國將成為歐盟的輪值主席國。
在過去一年中,風頭被法國完全蓋過的德國,如今似乎正在抖擻精神,重新站到歐洲前臺。此次慕尼黑會議,是否將是這種嘗試的新起點?
德國去哪兒了?
過去十年中,默克爾帶領下的德國是歐盟事實上的領導者。當歐債危機、烏克蘭危機以及難民危機從經濟、安全、社會對歐盟發起全方位的挑戰之時,默克爾憑借其出色的危機管理能力避免了歐盟的分崩離析。德國亦在這一過程中體現了其多面的領導角色。
而慕尼黑安全會議作為德國最重要的外交活動,歷來是德國體現領導力的場合。其中,2014年,時任德國總統高克、國防部長馮德萊恩、外交部長施泰因邁爾在此提出了“德國應承擔更多國際責任”的“慕尼黑共識”,被視作對德國戰后“克制文化”的重大突破,也是德國發揮領導角色的正式宣示。
但在過去一年中,德國似乎從領導地位上“隱退”了。去年慕尼黑安全會議德國總理默克爾隔空回懟特朗普,似乎成為了去年德國外交為數不多的高光時刻。自2018年底,默克爾宣布不再連任基民盟主席,“默克爾時代”行將落幕。在德國成為“跛腳鴨”的默克爾似乎再也無力引領歐盟。
2019年,除了政策宣示之外,德國似乎并沒有把嘴上的話落實到具體行動中,在歐洲與國際事務中鮮有成果。歐洲政界與學界對默克爾政府始終未能提供足夠領導力的批評也不絕于耳。受制于國內的政治壓力,無論是在歐元區改革問題,還是外交與安全政策上,德國秉持的更多仍是“德國優先”而非“歐洲優先”的保守做法。
盡管如此,歐洲對于德國發揮更大領導力仍抱有期待。這一方面因為德國仍然是歐洲最大也是最成功的經濟體,另一方面或許是因為默克爾所代表的穩定、堅韌的品格仍是當今國際舞臺、尤其是西方世界中的稀缺品。歐洲仍然需要德國。但與此同時,伴隨著國際戰略環境的劇烈變化,指望德國再像過去十年領導歐洲似乎顯得強人所難。
“斗獸場”內的德國
國際戰略環境的深刻變化沖擊著德國的領導模式。對于當前國際戰略環境的變化,時任德國外長的加布里爾在2018年慕尼黑安全會議上曾作過一個比方。他把歐洲形容為“食草動物”,而美、俄等國則是世界舞臺上的肉食者。“作為唯一的食草者,我們將在一個肉食者的世界中艱難度日。”情緒所至,加布里爾甚至還爆了粗口。
如果說當時行將卸任的加布里爾更多是在警醒德國和歐洲,那么時至今日,以叢林法則為基準的肉食者游戲正日益成為現實,德國、歐洲被困入了大國競爭的“斗獸場”。而在這個完全陌生的環境中,要領導歐洲,德國必須探尋新的模式。
在過去,德國作為一支地緣經濟力量,而非地緣政治強國,其領導力植根于多邊主義、全球化進程、歐洲統一大市場,依托于北約提供的安全保障以及歐洲一體化相伴的政治力量。無論是在歐盟內部,還是在國際事務中,作為“中間的領導力量”,德國領導方式更多是照顧好各方關切,招呼著大家一起前進,而非帶頭沖鋒在前。
現如今,大國競爭的日益升溫要求德國迅速學習并適應這一新環境,才能夠在新時期繼續扮演歐洲的領導角色。正如法國總統馬克龍所警告,歐洲如果不學習“權力的語言”,將有可能從地緣政治意義上“消失”,或將自身命運交到別人手中。而歐盟委員會新任主席馮德萊恩也說到,對于今天的世界而言,僅僅有軟實力是不夠的,歐盟既需要在安全政策上打造歐洲“自己的肌肉”,也需要在歐洲對外利益上更加有“戰略性”。然而,如果說歷史上的德國曾經是地緣政治的一把好手,那么二戰后的德國發展至今,無論從心態上還是能力上都在短時間內難以適應大國的地緣政治博弈。
一方面,正如今年的慕尼黑安全報告《西方缺失》(Westlessness)所言,對于歐盟而言,“大國競爭”這項任務異常復雜。歐盟原本即是為了克服大國競爭而創立,大國之間的地緣政治博弈對于歐盟來說是陌生的。對于二戰后國家正常化與歐洲一體化進程相伴相生的德國而言,亦是如此。對自由主義國際關系的堅持已經深嵌于德國外交的方方面面,重新適應現實主義與權力政治并改變行事方式,絕非朝夕之功。
另一方面,硬實力的匱乏也大大限制了德國以及歐洲的行事能力。戰后七十年來,德國和歐洲長期將自身的安全與防務外包給了美國,軍事能力建設明顯滯后。今天美國不再是一個可靠的盟友,盡管在過去兩年中歐洲防務能力建設大有進展,但相對于當前面臨的挑戰以及能力上的差距,仍然顯得起步太晚,也遠遠不夠。
法德的“雙軌制”領導?
那么,德國和歐洲應該怎么辦呢?無論是從歷史傳統、戰略文化、防務實力還是國際地位來看,在歐盟內部都沒有比法國更擅長進行地緣政治博弈的國家。也正因如此,當大國競爭日益成為國際關系的焦點時,法國顯然更迅速地適應了國際關系的新玩法。拉住法國,重構法德領導力的平衡并在各自擅長的領域發揮領導力,或許是大國競爭時代歐洲所需要的領導力。
從這個意義上而言,2019年的“法進德退”,對于重構法德領導力的平衡進而幫助歐洲更好適應大國競爭的新環境,是必經之路。
一方面,法國將是帶領歐洲參與到大國競爭的更好領導者。馬克龍在2019年的言行似乎都在表明他已經做好了這種準備。在他所提出“歐洲主權論”的推動下,歐洲在2019年實現了“戰略覺醒”。馬克龍對于歐俄之間建立“基于信任的架構”的新觀點,推動歐俄關系轉圜的嘗試,成為其2019年的代表作。
另一方面,當今大國競爭雖然升溫,多邊主義依舊有著其頑強的生命力,從氣候變化到軍控,從貿易到網絡安全,多邊主義在國際關系的重要性不可取代。而在多邊外交場合,德國憑借其經濟實力以及外交能力,仍將是代表歐洲的更好人選。若從這個角度觀察過去一年的德國,無論是在聯合國建立“多邊主義聯盟”,還是推動利比亞問題峰會的實現,以及在伊核問題上的努力,都是德國在自身相對熟悉的多邊外交領域發揮領導力的不斷嘗試。
今年的慕尼黑安全報告《西方缺失》提出,西方在新的大國競爭時代需要一個“雙軌戰略”,既在符合其最佳利益的情況下與不同類型的國家合作,同時加強西方的凝聚力以創造一個更具競爭力的環境。然而,在大西方內部,歐洲當前難以推動歐美形成共同戰略的背景下,歐洲內部先行展開另一種“雙軌制”的嘗試,似乎是更具有可行性的做法:法國更多代表歐洲利益參與到大國競爭與博弈中,而德國則更專注于編織多邊外交網絡,既實現歐洲利益,也對其他大國形成制約。從長期來看,對于歐洲而言,最理想的場景即是,法德的“雙軌制”領導在未來實現匯集并互補,將歐洲打造為大國競爭與多邊外交兩種能力兼具并相互加強的國際關系行為體。
但不容忽視的是,當前法德間分歧正在削弱這種共同領導力實現的可能。正如《西方缺失》報告所指出的,法、德兩國本應在歐盟中共同發揮領導作用,目前卻在歐洲戰略方向問題上缺乏協調,甚至存在根本分歧。雙方在西巴爾干國家入(歐)盟、對俄羅斯立場、同北約關系等問題上意見不一,對如何與中美打交道也各有算盤。
但在此次慕尼黑安全會議開始前不久,法德終于在歐盟東擴的問題上達成一致,為新一年的法德共同領導開了個好頭。此外,兩國尤其是德國內政對于各自對歐洲乃至全球事務的干擾亦不容小覷。本周初曾被視為“默克爾接班人”的德國現任防長、基民盟主席卡倫鮑爾的突然請辭,無疑將對接下來德國在歐洲事務上,尤其是當好下半年的歐盟輪值主席國造成干擾。
按照慣例,默克爾將不會出席今年的慕尼黑安全會議,法國總統馬克龍將成為此次會議上歐洲方面的發言人。馬克龍將如何繼續推動他的歐洲主權論,對歐俄、歐美、歐中關系又將提出怎樣的主張?2020年作為歐洲的“地緣政治之年”,將有一個怎樣的正式起步?還是如歐洲政治新聞網站(www.politico.eu)所說,歐洲的“地緣政治之年”已出師未捷身先死?將是本次慕安會值得關注的焦點。
(作者系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所助理研究員)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