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每家醫院的回復都是“缺乏”,請我們務必盡快寄送 | 民間救援手記
原創 甲木 鳳凰網讀書

同步于慈善機構和公益組織,民間志愿者也在默默忙碌,他們的行動自發、自愿、自驅,從籌資到篩選廠商、采購物料,再到監督甚至參與物資運輸,每個環節都由個人親力親為,但即使這樣,也并不具備絕對成功的保障。
本文作者甲木就是民間志愿者之一,本文是她對自己參與的“小救援”的記錄。我們希望通過分享這份經歷、經驗,為所有同樣渴望為武漢,為湖北做點什么的普通人提供參考,希望大家實現合理有效的捐助或其他幫助。
另外,也如文末所言,在這次疫情中默默付出的民間志愿組織還有很多很多,志愿行動很難,也很難得,感謝他們始終與求助者、需要幫助者同在。

01
開始行動前
我是1月19日從上?;亟鞯?,我的工作搭檔1月21日回武漢。當時情況已經有了變化,一開始說疫情可防可控,所以她回去時我們只是有點隱憂,走之前,一個同事開玩笑地說:“沒準你這次回去,肺炎要鬧大,到時候你回不來了的?!币徽Z成讖,1月22日情況就惡化了,確診病例多了起來,到23日封城,猝不及防。
那兩天我每天抱著手機看關于疫情的一切新聞,官方的、非官方的,情況瞬息萬變,隨之鄂州和黃岡也封了城。我當時的想法就是,醫療物資肯定緊缺,而且地方比省城更緊缺,所以我在豆瓣發了條廣播,希望有人能夠關注武漢之外的湖北其他城市的物資運送,我并沒有想過自己也會加入到民間救援的隊伍之中,個體能做的事情實在太少了。
除夕夜過得很不痛快,當時疫情發展得很快,我也詢問了在湖北各地的朋友的情況,好在大家都無事。當時醫院求助信息還是零零散散,未有人做整理,我關注了一下,除了武漢的醫院,其他城市的醫院也有求助信息了。一般情況下,在沒有傳染科的醫院,防護服、N95口罩這樣的物資不會儲備太多,短缺是可以預料的。而且疫情發生的事件太不湊巧,正值春節,貨運緩滯,即便是集中調配也需要很長時間。

02
加入救援隊伍
與此同時,我的好朋友——作家季晴開始在她的讀者群里募捐、籌購N95口罩,很快她就募集到了兩萬多元。按每只口罩單價20元算,這些錢已經夠買600個N95口罩了。季晴原本決定把其中300個捐到武漢的醫院,另外300個捐贈到上海仁濟醫院赴武漢的醫療隊。隨后我也發動自己的親朋好友捐了一萬多,募捐活動截止于大年初二,即1月26日,我們把兩筆款項加在一起,總共募集了五萬多元。
一開始季晴準備購買口罩的商家是她在微信上聯系到的,她讓對方提供資質和產品證明,商家卻始終推托。當時義烏生產假口罩的新聞已經出來了,出于謹慎,我們最后沒有選擇在這家采購,轉而詢問另一個貨源比較靠譜的商家。經過醫生確認他家的N95口罩可用后,我和季晴商量決定,改為采購4500個,其中500個按原計劃捐贈給上海赴武漢的醫療隊,另外4000個分四批發放武漢之下疫情嚴重的地級市和縣級市。
此時,網上已經有網友整理好了除武漢之外的地方醫院求助信息,我按照這些信息,分別撥通了黃石中心醫院、荊門第一人民醫院、孝感第一人民醫院、孝感婦幼保健院幾家醫院的電話,詢問他們是否還處于物資匱乏的狀態,并向他們確認口罩是否可用。每家醫院的回復都是“缺乏”,請我們務必盡快寄送,尤其是孝感婦幼保健院,聽說我有N95口罩,語氣中是抑制不住的激動,我當時真的覺得我們在救人。

大年初一,也就是1月25日當天,季晴和我開始多方聯系,我們既要對這筆善款負責,也要對湖北的醫院和醫生負責,在解決他們燃眉之急的同時,不能捐出假貨。經過反復的聯絡、核實,我們在當日下午捐出了四批物資,分別送往上海仁濟醫院和此前聯系過的荊門、孝感和黃石。前三批我們在當晚就拿到了順豐快遞的回執單號,而預備送到黃石的那批口罩,本預計在大年初二早上寄出,但一覺醒來,因為參與救援的人越來越多,囤積物資的人也越來越多,我們那批口罩已被別人買走了,送往黃石的物資就很遺憾地沒有成功捐出。因此這次我們的實際口罩捐贈數量是3500個。這樣就還剩下了一筆錢,兩萬多,還能做一些事情。我們的想法也比較簡單,每1000個口罩寄送一家醫院,雖然數目上看只能暫時救火,但如果能在國家調配的物資之前送達,解決燃眉之急,也還是能夠幫到一線的醫生的。
03
新工作小組成立
1月26日,季晴又組織建立了一個工作小組。小組成員六人,其中一位朋友是湖北人,比較熟悉當地的情況;另外一位有從事外貿的經驗,能夠聯系到貨源;我專司聯系醫院。這天,我們捐贈了四批醫療用一次性乳膠手套,每批5000只,分別發往黃梅縣人民醫院、武漢兒童醫院、武穴第一人民醫院、羅田縣人民醫院。

我們繼續尋找N95口罩、防護服和護目鏡,但是此時參與救援的民間小團體已經越來越多,這類醫療物資則越來越少。地方醫院因為物資匱乏,已經放低了對捐贈物資的要求。我能想見的理由就是他們真的太缺乏物資了,據我了解,他們在1月26日仍然沒有收到國家調配的防疫物資。但也有一些好消息,我打電話給羅田縣人民醫院藥劑科,那邊的醫生告訴我,他們已經收到了第一批民間醫療物資捐贈,而我在朋友圈看到,另一位朋友公司捐贈的物資已經到了地方,這些事情都給了我們一些信心。
從這一天開始,我們小組就沒再接受善款了。外部環境變化太快,囤積者已經意識到商機,甚至開始向我們兜售60元一個的N95口罩,但我們不想為他們的貪婪買單。救援者們之間也存在“競爭”,大家手上都有錢,都在找物資,但物資只有這么多,一旦遇到靠譜的貨源,“競爭”不可避免。不過這也是好事情,無論誰買到,發往疫區,都是救人,我們只能做力所能及的事。
04
其他捐助小組
這之后的幾天,我們都像是一群外出尋找獵物的獵人,盡力尋找靠譜貨源,發到工作小組里,大家對比醫用標準,決定是否采購,但我們心知,我們能力極度有限。
后來紅十字會接手了捐贈事宜,但是民間救援講求得就是一個“快”和“準”,所以其實我們都希望物資直接送抵醫院,而不希望中間再過一道紅十字會。如果物資到了紅十字會再下發,對我們和醫院來說時間成本都太高,另外也是因為紅十字會長期以來的信譽問題,我們擔心最終物資不能落實。我也了解到,幾個民間組織都在想辦法繞過紅十字會,而網上已經出現了紅十字會扣押捐贈物資的消息,雖然被辟謠,大家還是很擔心。物流也讓人憂心,雖然順豐、德邦、EMS都在為援助出力,但我們大年初一發貨的物資在倉庫已經停留了一天有余,多般詢問,得到的消息都是發往湖北的貨物已經爆倉,令人心急如焚,又無可奈何。
我稍微了解了一下其他捐贈小組的工作情況,其實和我們都差不多,分工明確且有序。國難當頭,大家也很有默契和共識,想的主要還是如何共度難關。
1月27日,我們又捐贈了10000個手套給安陸第二人民醫院,另外一個小組成員則聯系到200個護目鏡,捐給了蘄春縣人民醫院,已經發貨。雖然我們還在不停地多方聯系,但至此,我們的捐贈事宜再無實質進展。但于此同時,1月26日捐贈的手套已經從南京發出了,在去往黃岡的路上。
另外有個好消息是,一位朋友捐贈的960個N95口罩經過志愿者接力傳送,抵達了蘄春縣劉河中心衛生院,該院的負責人康老師說,他們的N95口罩只剩下20個,這批口罩真是救命了——我想這就是民間救援的最大意義。

05
成員工作日記
我援引季晴1月28日的工作日記作為結束,她實為此次捐贈事宜的主要出力者,我只是為她敲敲邊鼓———
“我忽然隱隱感覺環境變得有點復雜,于是好像出于直覺,在工作組做了幾個決定:
1、暫時停工,放假休息,不再進行國內采購,只留意對接國外貨源信息。政府征用物資后,國內市場上大多數物資都不合格,不合標,多去接洽也是浪費精力,而且大部分國內供應商出現溢價現象。我們需要對募捐人,對醫院負責。
2、追蹤已發貨訂單的物流和醫院到貨情況,整理準備文書。
3、因為物資的不確定性,暫停止募捐。
這是這次投身募捐活動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就是,大家雖然像一座座孤島,只在自己對接的醫院和供應商間鏈接成一個網絡,幾乎沒有時間彼此溝通當下感受,但大家的感覺力和最后的決定,竟然驚人地一致。隨后直到昨天,我才有空翻朋友圈,發現另一位民間募集志愿者幾乎在同時發布了和我一模一樣的決定。
幾天前也是同樣,在自己埋頭苦干兩天后偶然抬頭看朋友圈,發現原來一些好友也在不約而同做和我同樣的事,而且不約而同地決定把民間力量用來補湖北二三線城市和縣城的缺口。那時,就像在大海上航行的小舟忽然與另一只同樣方向的小舟打了個照面——哦,原來你也在這里。
心隨境轉,初心不變,感謝有你們同在。”
盼春回大地,疫情消泯。
*甲木、季晴均為化名,感謝和他們一樣的民間志愿者為援助疫情作出的貢獻。
編輯 巴巴羅薩
圖片 作者提供
原標題:《每家醫院的回復都是“缺乏”,請我們務必盡快寄送 | 民間救援手記》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