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29歲的日本青年來到上海,發現風月場里有個林黛玉
原創 外灘君 外灘TheBund
一個日本青年在上海的所見所聞
最近被拍成劇集
它還原歷史
在日本廣受好評
豆瓣評分8.6
讓新一代看到了100年前的魔都風貌

他極愛中國古典文學,《紅樓夢》、《西游記》之類的名著捧在手里反復摩挲。對中國、對上海,他有一個宏偉而旖麗的幻想。
為此他答應當一回《大阪每日新聞》的特派記者。1921年3月,千里迢迢來到上海,在中國居住了4個月之久。
他是芥川龍之介,是寫出了《羅生門》、《地獄變》等名作的日本國民作家,后來黑澤明將《羅生門》拍成電影。
他眼中的上海,是風譎云詭的社情、眼花繚亂的娛樂場和撲朔迷離的人際網。

雖然只有短短一個多小時,但在日本和中國都收獲了好評。
它的畫面優美而富有詩意,多少帶上了幾分侯孝賢《海上花》的影子;真實性更是堪比紀錄片,從交通、飲食、娛樂等多方位還原了這個日本文豪眼中的20世紀20年代的上海。

上海交通遠勝東京、大阪
上海留給芥川龍之介的第一印象——“這是座大城市”。
在海上顛簸著抵達上海的芥川龍之介,一出碼頭就撞進了一個與他想象中截然不同的世界。



但混亂僅限于初期。
馬車駛入大道后,芥川用審視的目光打量著上海:綠色的電車平穩行進,周邊都是三、四層的紅磚建筑,遠處河面上中式駁船緊湊地排列著,所有人都在印度巡捕的指揮下,規規矩矩。
最終他下了結論,“交通治理得井然有序,任如何以偏袒的眼光去看,也遠非東京、大阪之類日本都會所能比擬?!?/p>
舞廳演奏水平高于淺草
當晚,芥川被帶到一家名為謝法德的高級西餐廳用餐。
他很快就發現,在這樣的西餐廳里,跑堂的多是中國人,消費者卻幾乎都是西洋人。

中國樂手們的演奏水平甚至高于淺草——只是這些消遣依然不屬于中國人。

名妓林黛玉知曉20年來所有秘密
難得有機會到上海,芥川自然也光顧了這里的風月場。
日本作家多情是出了名的,芥川也是如此。在他眼中,真是每一位都好,都是美人,既有風情又有才情。
筆墨最多的有二人。
第一是妓場老板林黛玉,在傳聞中她知曉20年來所有的政局秘密。雖然芥川見到她時,林黛玉已經年逾60,看上去卻只有40歲左右,唱歌的聲音清脆如少女,一手算命的本事賺得盆滿缽滿。


這個人不僅活在芥川的只言片語中,當年在上海的風月場,林黛玉確實是個極為出名的角色。
她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上海最當紅的名妓,在上海灘花榜上名列第八,后被評為清末四大名妓之一。
文人為她寫的批語是“意韻纏綿,含情脈脈,嫣然一笑,傾國傾城”。

芥川在他的游記里更是做出了“盡管年事已高,林黛玉畢竟是林黛玉“的判斷??梢娏主煊窦幢阋呀?8,往年麗色不再,卻依然有撥動人心弦的能力。

芥川第二在意的便是露露。
露露是林黛玉帶在身邊著女裝的男妓,聾啞,好人家出身,家中敗落后淪落為妓。芥川對露露的身世有特殊的憐惜之情,因露露愛看書,還專程帶書到妓場借給露露。

血流遍地,這也讓芥川隱隱窺見這個美人世界背后的荒蕪與動蕩。

第一次被帶去看京劇的時候,習慣了在日本安安靜靜地聽戲的芥川,渾身都不自在,要“用雙手緊掩耳朵,方才能坐得住”。
他覺得這一切都太吵了!臺上吵,各式各樣的樂器砰砰響。臺下也吵,觀眾聊天嗑瓜子,小孩子又哭又鬧。
的確是一個休閑娛樂的場所,但對藝術而言,太不莊重了。

在他眼中,戲臺上的綠牡丹還算惹人憐愛,下了臺卻是一個極其清秀的青年人,還有一手徒手擤鼻涕的絕活。

也有人說芥川認識的綠牡丹,其實是藝名白牡丹的荀慧生。
具體已不可考,就讓他留在芥川的夢里吧。
“安貧樂道”的政治家其實很奢華
在上海,芥川龍之介拜訪了三名政治家,分別是章炳麟、鄭孝胥和李人杰。
雖說芥川的小說多針砭時弊,也有反應社會現實的作品,但他本人對政治卻沒什么興趣,在他眼中,文人摻合政治,不算是件好事。

章炳麟家很冷。凄風苦雨的日子里,爐子也沒生,冷得穿著西裝的芥川不停打噴嚏。
這也讓他無心思考章老的回答,只顧著觀察墻上掛著的鱷魚標本。

等到了目的地,卻發現鄭孝胥住在極其豪華的宅子里,房間里也生著茂盛的爐火。
芥川調侃道,“這樣清貧的生活,我隨時都愿意過?!?/p>

在日本,政治家為人點煙,是聞所未聞的奇事。

杭州西湖很寂寥
連條小狗都看不到
這次到中國,芥川龍之介不僅深度觀察了上海,還先后游覽了杭州、蘇州、南京、長沙、北京等地。
芥川在杭州呆了兩天,當年他留宿的新新飯店依然開在西湖邊。
他見到的西湖寂寥無聲,不僅沒有游客,“除了我們二人乘坐的人力車,連一條走在路上的小狗都看不見?!?/p>
芥川少有筆墨描寫上海的自然風光,多是體驗到的人文風情、生活感受。
在杭州,他倒是不吝嗇對西湖的贊美,“啊,西湖!我在這一瞬之間才真的感覺到此乃西湖。從空中云層的裂縫里,流瀉下一片幅度不寬的,瀑布一般的月光,照射在茫茫煙波之上......我在左搖右晃的人力車上,不由得坐直了身子,定定地注視著眼前的西湖,并為它的美麗而久久出神。”
再想想今天人擠人的西湖,美景也要打個折扣,倒是有些羨慕能獨享西湖月色的芥川了。

在翻天覆地的歷史變更中,芥川龍之介的上海出游不過是短小的幾行字。
《陌生人:上海的芥川龍之介》絕大部分拍攝都在中國完成,9成工作人員也是中國人。
影片平實客觀,自有一種古樸的文學性。配樂的鋼琴是百年前的,芥川扮演者松田龍品穿的西裝也是按照百年前的縫紉法制作的。

對中國充滿向往的芥川龍之介,取材中國的古典傳說寫過不少小說,然而在上海的所見所聞并不如他所期待。
他有驚喜之處,更多的卻是失望,但他依然對這個古老的帝國抱有憧憬,他寫道,“終有一天這個國家會崛起吧。“
但他沒能看到這一年。
1927年,離開中國6年后,芥川龍之介服安眠藥自殺。據說在死亡之時,他穿著的是用中國布料縫制的浴衣。
他非常喜歡那件衣服。
文 / siri110
圖 / 《陌生人:上海的芥川龍之介》,部分來自網絡
原標題:《29歲的日本青年來到上海,發現風月場里有個林黛玉》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