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為了在戰場上加熱罐頭,硬核美軍點燃了一盒炸藥?
原創 SME SME科技故事
上世紀中期,越南戰爭是二戰后美國參戰人數最多的一次戰爭,但殘酷的戰役卻讓美國遭受嚴重損失,冷戰的優勢逐漸轉交到蘇聯手上。
這場長達12年成為美國揮之不去的噩夢。美軍們在戰場上奮勇廝殺,在軍營中物資短缺。眼看冰冷的罐頭無從加熱,一位士兵拿出一盒C4炸藥,淡定地點燃,加熱罐頭。溫暖的食物給戰爭中的士兵帶來一絲慰藉。

等等,威力比TNT還大的C4炸藥,被直接當成加熱口糧的燃料?美軍士兵難道對戰爭徹底喪失了勝利希望,打算一舉炸毀軍營?
其實C4炸藥雖然爆炸力驚人,但要引爆它卻不容易。單純用火“引爆”只會讓它安靜燃燒,甚至用槍射擊也不會讓炸藥爆炸。于是這種反直覺的惰性炸藥,被挖掘出了獨特用途。

但要是對這“橡皮泥”的印象只停留在燃燒加熱罐頭,那可就大錯特錯了,你可能沒聽聞過它的另外一個化身——M18A1地雷。許多游戲中也有這種地雷的原型,游戲中常用的名稱“闊劍”地雷或許更為人熟知。
這是一個大約1.5公斤的灰綠色塑料盒,大小和一個軍用水壺相當。塑料盒其中一面水平凸起,印著有“FRONT TOWARD ENEMY”(正面朝向敵人)字樣。這意味著,闊劍是一個定向爆炸的地雷。

在槍火轟鳴的戰場上,突然傳來一聲巨響,一枚地雷被引爆了。爆炸點東邊約100米內的戰士紛紛倒下,如果仔細檢查,會發現他們身中數彈。不過這些“彈”不是子彈,而是直徑不到2.5毫米的小鋼珠。
然而在爆炸點西邊,引爆地雷的士兵即使只相距16米,也可能安然無事。闊劍威力定向地只朝敵人方向沖擊。而出現這種差別待遇的奧秘,就在闊劍的外殼設計上。
早在二戰期間,德國武器專家休伯特·沙爾丁和匈牙利人米斯奈幾乎同時發現了一個奇特的現象——在一塊有弧度的鋼板背后引爆炸藥時,炸藥起爆的大部分沖擊力會垂直于鋼板上,破壞力非常驚人。
換言之,地雷外殼設計成弧形,那么弧形外側朝向的一面將獲得絕大部分的沖擊力,地雷達到定向爆炸的目的。這個發現被命名為米斯奈·沙爾丁爆炸效應。
于是沙爾丁打算利用這個原理,設計一種定向地雷投入戰爭使用。

闊劍的前身,M18反步兵定向地雷,就成為第一種正式裝備部隊的反步兵定向地雷。經過多次改良,最終出現了M18A1這一個版本。
而M18A1之所以被稱為“闊劍”,也是因為它的殺傷力廣泛而巨大,像一把寬闊的劍橫掃戰場。雷體正面內裝有700枚總重量約650克的小鋼珠,鋼珠背面,則是另外650克的C4炸藥。
一旦炸藥被引爆,雷殼正面弧度形成了60°~120°爆炸角度范圍內,鋼珠隨著爆炸密集地射向半徑100米內的敵人。
在外殼上方還安裝了一個瞄準孔,士兵可以準確地控制射殺范圍,眼看鋼珠在C4炸藥的爆破力下密集地擊穿敵人。于是,有人把M18A1稱為“最陰險的地雷”,令人聞風喪膽。

C4炸藥中的爆炸物是環三亞甲基三硝銨,通常又被稱為RDX。當化學反應開始,炸藥瞬間釋放主要是碳氮氧化物等多種氣體,氣體以每秒8050米的速度膨脹,同時對周圍區域施加巨大的力。在這樣的膨脹速度下,爆炸幾乎是一瞬間的事,不到一秒鐘,附近的一切就被完全摧毀。
其實原本爆炸物采用的是TNT,但同等密度的爆炸物相比之下,TNT的爆炸速度為7300m/s,而C4炸藥的爆炸速度高達8050m/s,顯然C4炸藥更勝一籌。于是經過改良,C4替代了TNT,讓闊劍驚人的殺傷力大大提高。
不過,這樣改良之后也增加了一個麻煩。C4炸藥是一種惰性炸藥,平常用火點燃引爆的方法在它身上都不奏效,即便用槍射擊還是不能引爆,那么又如何引爆這枚極具破壞力的地雷呢?

最后一種爆感度較低的炸藥被稱為三類炸藥,這種炸藥無論遭遇壓力還是明火都不會發生爆炸。要想引爆三類炸藥,只能使用一類或二類炸藥來引爆。
例如TNT和C4就屬于三類炸藥,TNT就算受到槍擊也不容易爆炸,而C4炸藥在明火中只會緩慢燃燒,于是就出現了開頭,美軍點燃C4炸藥加熱罐頭或者取暖的一幕。
所以闊劍的安裝設置中,少不了一條電雷管和一個脈沖點火機。脈沖點火機本質上是一個小型的發電裝置,連續按壓手柄3次就能產生3伏的電壓,以此引爆電雷管,再由電雷管引爆地雷。

C4炸藥還作為惰性炸藥,被安置遍布坦克車身。一些坦克外表鋪滿了一塊塊長方體,噴上噴漆與坦克融為一體,這其實是坦克一層起保護作用的反應裝甲。
懸掛炸藥在自己身上看似十分危險,但由C4炸藥組裝形成的惰性反應裝甲和闊劍有類似的特點,當引爆時會向外爆炸,對內部損害較小。
于是平常披著一層惰性炸藥并沒有什么危險,而當反坦克導彈這類武器攻擊坦克時,接觸到惰性炸藥并引爆,才會造成強勢反擊。


2002年10月12日,這一夜的巴厘島,是由黑暗和202位死者的血腥交織而成的。當天晚上,巴厘島共發生了3起爆炸案,其中兩起發生在游客云集的庫塔海灘上的夜總會,還有一起則發生在市中心。
一連串的爆炸造成202人死亡,酒吧里的人們情緒由高漲急轉直下,踩著殘缺的尸體四處奔逃,附近的醫院也很快堆滿了尸體。

事后,警方抓捕了20多名疑犯,其中大多數都是某恐怖組織的成員。他們在爆炸中使用的炸藥,就是“口香糖炸藥”C4。這種炸藥在-54℃~77℃時都能保持可塑性,可以被做成任何形狀,很難被發現。
這時,人們最日常的生活場景成了C4炸藥使用的“戰場”,無辜的市民成了被炸藥攻擊的“敵人”。這等場面想必是幾十年前,那些在戰場上的士兵從未料想到的。三年后,同樣一個恐怖組織又在巴厘島制造了類似的爆炸,造成80多人死亡、300人受傷。

2000年10月,美軍的科爾號導彈驅逐艦正在執行對伊拉克的海上封鎖任務,當它停靠在亞丁灣進行補給時,卻也遭遇了一次恐怖襲擊。
兩名恐怖分子駕駛一輛載滿了C4炸藥的快艇,抱著同歸于盡的心態徑直沖向軍艦。在撞擊過程中,恐怖分子趁機引爆炸藥,軍艦受到嚴重損壞而癱瘓,險些沉沒。艦上17名美軍士兵在爆炸中死亡,39人受傷。
1988年12月22日,一顆巨大的火球從天而降,狠狠砸在英國蘇格蘭小鎮的一個廣場上。而這個火球,是一架遭遇了恐怖襲擊的飛機。這場洛克比空難使航班上的259名乘客與機組人員無一生還,地面上的11位居民也死于非命。
事后調查人員推算,這是由恐怖分子攜帶上飛機的一枚C4炸彈爆炸造成的。而恐怖分子竟然輕易把C4炸彈帶上客機,引發這場恐怖襲擊。

為了驗證機場安全系統是否嚴密,2004年,英國一位記者佯裝臥底,成功把一枚仿造的C4炸彈藏在鞋子里,帶上了飛機。
這也讓各國重視起機場等大型公共交通工具的安檢程序。比如在安檢級別較高的機場,就會采用離子遷移技術,用“擦拭紙”對人身或攜帶物品進行爆炸物的痕量探測。
就像炸藥大王諾貝爾也許沒想到,他親自開啟了一個個被轟炸得支離破碎的場景。惰性炸藥憑借特殊的性能,是否又將會打開,或是正在打開一個難以預料的潘多拉魔盒呢?
Tom Harris.How C-4 Works. How Stuff Works,
RobertSherman. M18 Claymore. FAS, 1999.01.05.
JR Potts,Dan Alex. M18 Claymore. Military Factory, 2019.08.21.
The 12October 2002 Bali bombing plot. BBC News, 2012.10.11.
血洗美麗天堂 印尼巴厘島特大恐怖爆炸全景實錄. 法制日報, 2002.10.19.
原標題:《為了在戰場上加熱罐頭,硬核美軍點燃了一盒炸藥?》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