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升職加薪了嗎?有對象了嗎?這里有一份春節回家自救指南
原創:文 | 時差大叔 時差少女

01
上周,我們征集了大家對春節回家過年的各種焦慮,收到了很多 “真誠” 的苦惱!
我們知道,幾乎每個人,都會期待家是一個安全港灣,讓出門在外久不歸的自己,過年回家可以感到溫暖,感到滿滿的愛。
然而不知道從何時起,春節回家成了年輕人內心特別恐慌的一件事,害怕回家、害怕見父母親人。
在這次征集中,我們將大家的留言分為了四類,每一類的背后都是深深的焦慮,快來看看有沒有你的焦慮吧。
注:我們在這次征集中忘了讓你們留下昵稱,所以都沒有署名(暴風哭泣中……)。
02
四大焦慮,令人崩潰
第一類:
沒出息,怕爸媽詢問后失望
1. 今年高二狗,馬上放寒假,成績很差,很差…… 無論怎么努力都提不上分,馬上放寒假,等待我的還有期末考試,一旦開始走親戚就要面臨靈魂拷問:考的怎么樣,能上本科嗎?
說實話,壓力挺大的,無論是父母的期盼還是老師的希望,或者同學們的嘲笑 —— 這么努力不還是考的跟我天天睡覺一個成績。還有就是親戚的攀比,我家孩子考上了985、211,你家孩子呢?我有時候都不想放寒假,不想回家,不想面對爸媽,我快崩潰了。

后來我回家又被我媽罵了,因為我沒有打掃衛生,之后一天我媽翻日歷才發現前一天是我的生日,我天我太委屈了。僅僅是因為成績差就要這么難過節,我寧可在學校生活。
3. 還有幾個月就要省考公務員了,家人們滿滿的期待,害怕被嘮叨,心里壓力大。

前途迷茫,一到假期就喚起無盡的空虛感
4. 今年的工作不順心,不想再委屈地干下去了,在親戚家工作太難。自己看不到希望的工作干著沒意思,但又舍不得對自己好的人。煩著呢,三十多歲的人了還不能穩定,繼續干就是混日子,離開又舍不得,留下來還怕自己能力不足,是繼續還是離開???不想回家……
5. 坦白說,真的有些焦慮。不確定的人生,以及我還是一個人。離開校園,不再是學生身份,去年考研失敗,因為不甘心,工作沒多久就又辭職考研了。當時工作也是隨便找的吧,只是想支撐我考研期間的花銷,索性自己堅持了下來。考完后的我,一度陷入迷茫期,不知道該干些什么,害怕、焦慮、不安……
還有當別人問起最近在忙什么,畢業了做什么工作時,心里真的很不是滋味。懂得人自然懂,不懂的解釋再多也無用。過年了,走親訪友的難免會問這問那,想想真是頭大啊……

社交焦慮,最怕七大姑八大姨
6. 親戚聚會,特別尷尬,融不入這一個大家族群體。同齡人都各自低頭玩手機打哈哈,也許只有大人們才會樂呵呵地討論各種各樣的話題,周圍的一切好像都與我無關。
作為一個學生,也許是年齡帶來的代溝,也許是網絡世界繽紛多彩,也許是真的缺少日常溝通交流的技巧…… 幾乎一到過年的大型親戚聚會,無聊透頂,只想避開,卻無可奈何,在人群中孤獨地只剩下自己。
7. 有親戚的地方總是很吵,沒錯就是傳統觀念中的:女人趕緊隨便找個男的嫁了生個娃比什么都強,去什么大城市不長久,三十歲沒結婚的學長被他們說成變態,根本講不通道理。并且因為過年引發的家庭婆媳等矛盾每年都避無可避成為垃圾桶。心很累,不想去應酬。
第四類:
百年催婚大計,最怕的是在傷口上撒鹽
8. 春節回家最焦慮是被問有沒有男朋友,這個問題好像怎么都躲不開!自從工作穩定后,家人就開始催促著找對象,太難了,找對象真的不是買大白菜。
隨著年齡增長,體重穩定,慢慢變成一個絕緣體,對異性越來越沒有興趣,自己也開始沒興趣和別人攀談,特想當一只烏龜,縮在自己的殼里面,除了上班以外,自己就在殼里面一個人安安靜靜地待著。想法很自私,但這就是最真實的我!
9. 一個月前和馬上要訂婚的男朋友分手了,怕被問為什么分手?想再找個什么樣兒的男朋友?我真的沒想法,目前也不想找。

11. 今年還單身,依然沒有從前年的分手陰影中走出來,沒有放下。余生很長,不想將就,更不想湊和,只想簡單地過好當下,未來太遠、夠不著,就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前進。但家人的催婚,似乎不讓我

其實,無論這些焦慮的細節是什么,共同的來源都是 —— 在春節這個大型交集場合,我們會面對太多人的詢問和眼光,因而導致各樣的失意都被放大了一百倍。
面對這些焦慮,我們首先或許要意識到,短短一個假期,無論自己怎么努力,都無法改變別人的價值觀、無法改變家人的期待……
所以,與其吵吵鬧鬧、偽裝自己、不如用一些 “技巧”,讓自己過得開心些,反正春節一過,日子還是得過,考試還是得考,工作還是得忙。
為了讓大家能夠過個好年,我們特意準備了一份《春節回家自救指南》,希望對你能有幫助。
總則就是: 規避要害,快樂至上。
03
四招,找回快樂
第一招:反問法(或者叫 “轉移話題法”)
每當七大姑八大姨開始詢問我們工資、婚姻、前途的時候,最好的方法不是認慫,而是主動反問,比如:
這么多年,你們夫妻恩愛的秘訣是什么呀?
聽說您兒子今年高考,成績怎么樣啊?
您孫子都五歲了?上幼兒園了嗎?孩子適不適應?
……
其實,每個人的注意力都是有限的,當我們轉移話題時,之前他們拋出來的問題,或許就會被忘掉,完全沉浸在講述自己的生活事情中。[1,2]

第二招:乖巧 + 委屈法
長輩們的關心,有時候確實是一種八卦心態,但不可否認還是有很多人真真切切在關心你。
所以有時候面對真誠的關心,也不好總是潑冷水。但是坦白又會引來新一輪的進攻,所以不如就服軟,表示一下理解,最好能帶點煽情的淚水。
“媽,我知道你是為我好,我長大了,這些我都懂!”(含淚)
“我跟你們一樣著急,可是你女兒長得這么丑,又笨,你說能怎么辦呢?……”(委屈臉)
“我明白你們也很焦慮,但我真的努力了好久,可分數就是很難提上去,對不起……”(很難過)

“誰說我女兒丑了,明明就很好看。”
“爸媽是很著急你的分數,但你也要照顧好自己,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
第三招:孤獨無聊?設置邊界,優雅退場
長輩們聊著自己不感興趣的話題,同輩們各自刷著手機,雖然置身在人群中,卻顯得格格不入,與他人沒有親密的連接,倍顯無聊孤獨。
特別是如果自己比較內向,很難忍受這種嘈雜的環境,一兩個小時還好,三四個小時簡直就要崩潰……
大叔有話說:每年我遇到這種情況時,就會找一個安靜的房間,一個人去那里待一會。雖然也是刷手機,但這個時候卻心情大好,仿佛安靜的環境,能夠給自己 “充電” 一般。
不得不說,即使是親朋好友,每個人也都是獨立的個體,需要與他人保持界限,不必為了陪別人,而委屈自己。或者說,這種陪伴與交互,需要有一個邊界,當達到自己無法忍受的邊界時,選擇暫時從那個環境中跳出來,給自己一些時間補充能量。
但姿勢一定要優雅 —— 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來。

過年過節,最怕的不僅是別人問起自己難以啟齒的問題,更怕的是自己都看不起自己,容易被人帶跑偏。
當別人跟你說表姐表哥的工資時,你開始焦慮,覺得自己怎么這么窩囊;
當別人說起鄰居女兒25已經二胎了,你開始焦慮,覺得自己年齡大了,希望渺茫……
當別人提起學習成績,你就恨不得鉆縫里,覺得自己愧對父母的培養……
我們會不知不覺和別人比較,特別是在與那些比自己優秀的人進行上行比較(upward comparison)時,經常會帶來極大的挫敗感。
而且這種沒有人家好的感覺,可能會讓我們不斷遠離他們,恐懼與他們同時出現在一個場合中。
這個時候,最重要的就是意識到,自己并非完全是想象中的那個樣子,身上還是有很多閃光點的,或者說是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有意義的事情。
例如,大叔雖然賺得少,但一想到自己在堅持普及心理學知識,給到很多人些許幫助,就會覺得沒有對不起自己,因此也就沒必要嫌棄自己了。
如果你考試成績不太理想,沒有別人家的孩子那么好,或許也可以告訴自己,確實在努力,沒有虛度光陰。這樣的自我關懷,能夠讓你從比較中跳出來,更好地愛自己。[4]
這一點,值得我們一生都堅持做。
寫在最后
“回家” 是一個特別溫暖的字眼,因為那里有愛我們的人、期待我們回去的人。
然而,越來越多的人不想回家,因為那曾經溫暖的地方,現在已經成為了心里的禁地。
有讀者留言:“不是不想回家,而是需要達到一定條件,才能被允許回家 —— 考不上研就別回來了,找不到女朋友就別回來了,給不起紅包就別回來了……”
我們知道,很多父母僅僅是期盼孩子可以回去,回去就行。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有些愛是有條件的,一種特別冷漠的條件 —— 優秀。
不那么優秀的我們,面對過年回家這件事,倍感壓力。
春節本是團圓喜慶的日子,大叔能做的,便是和時差少女一起,為你呈現這篇《春節回家自救指南》,希望可以讓你在 2020 年的春節,開心一些。
世界和我愛著你。

References / 參考的文獻資料:
[1] 翟明月.《最強反催婚心理學指南:如何一句話噎死催婚的人?》來源壹心理.
[2] Dukas, R. (2004).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limited attention. Brain, Behavior and Evolution, 63(4), 197-210.
[3] Davis, M. H. (2018). Empathy: A social psychological approach. Routledge.
[4] Longe, O., Maratos, F. A., Gilbert, P., Evans, G., Volker, F., Rockliff, H., & Rippon, G. (2010). Having a word with yourself: Neural correlates of self-criticism and self-reassurance. NeuroImage, 49(2), 1849-1856.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