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
- +164
幾度易主,塞班島為何最后成美國領土? ?
原創: 環球情報員 環球情報員

塞班島與美國
作者:三木七 編輯:Thomas
馬里亞納群島位于西太平洋,是亞洲與美洲的海上交通要沖,一共由16個島嶼共同組成。雖然從地理位置上看,馬里亞納群島更靠近東亞地區(與菲律賓呂宋島的直線距離僅有2500公里),但他的領地主權,卻屬于遠在北美大陸的美國。
在美國政府的掌控下,馬里亞納群島被劃分成兩個政治實體,一個是美軍的重要軍事基地“關島”,另一個是由剩余15個島嶼組成的“北馬里亞納群島聯邦”,而北馬里亞納聯邦的首府就是塞班島。

歷史上,北馬里亞納群島曾被大國幾度易手,塞班島作為其最大島嶼,也跟著經歷不斷被殖民的災難。它先后從西班牙、德國、日本以及美國的手上流轉,并且在日本托管時期,還成為了二戰襲擊美屬關島的主要戰力。
究竟,塞班島是如何在這幾個大國之間易主的?而美國又是如何從日本手上搶走塞班島的?
一、北馬易主背景,日本統治塞班島
這得從馬里亞納群島被西班牙帝國發現說起。新航路開辟后,為西班牙效力探險的航海家麥哲倫,于1521年在環球航行當中發現了馬里亞納群島,并給這個群島取名“三角帆之島”。西班牙宣布對其主權后,三角帆之島才被重新命名為馬里亞納群島。

西班牙是歐洲崛起的第一個全球性帝國,曾與葡萄牙一起平分整個世界,在大航海時代實力盛極一時。但自從英國加入海外殖民活動以后,這個曾經的拓荒者,就開始逐漸走下坡路。
當時他為了捍衛自己的霸權,組建了一支龐大的“無敵艦隊”遠征英國,意圖通過武力去征服對方。結果被英國擊敗,幾乎全軍覆沒,被取代了海上霸主地位。在這之后,西班牙還經歷了與尼德蘭(荷蘭)的八十年戰爭,以及歐洲三十年戰爭,實力被嚴重拖垮。所以到了19世紀,這個曾經的日不落帝國,其實已經日薄西山。

而19世紀中期的美國,剛剛經歷完南北戰爭,正是工業化開始迅猛發展的時候,并且發展勢頭還一度趕超英、法等國。當其國內的市場,已經開始不能滿足資本家的需求時,美國為了開拓新市場,選擇向外擴張,并把目光放在了這位老牌帝國西班牙身上。
為了控制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區,美國首先盯上了西班牙的出口市場“古巴”。古巴當時在鬧起義(推翻西班牙統治),美國假借保護“在古美國公民”為由,派遣緬因號停靠在古巴的哈瓦那港。結果一個月后,緬因號突然爆炸,炸死了兩百多名船員。

美國單方面認為這是西班牙干的,但西班牙堅稱爆炸事件與他們無關。當時的美國到處宣揚要為死難者報仇,試圖通過輿論引導激起群眾憤怒,有部分陰謀論者猜測這是美國自導自演的一場戲,但不論事情真相如何,都改變不了緬因號事件是引起美西戰爭爆發的導火索。
原本西班牙就已經分崩離析,結果還遇上經濟以及海軍實力都比他更強的美國,再加上自己的殖民地古巴以及菲律賓都在鬧武裝斗爭,大量的軍隊都被鉗制住,所以最后輸掉了這場美西戰爭。

美西戰爭結束后,除了菲律賓群島以外,原屬于西班牙統治的馬里亞納群島,也開始了易主。其中,關島割讓給了美國,而剩余島嶼(北馬里亞納群島)則低價賣給了德國。西班牙原本以為拆分群島,可以在美國與德國之間制造地緣沖突,結果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敗了,失去了13.5%的領土以及所有的海外殖民地。
《凡爾賽條約》簽訂后,戰勝國以“委任統治”的方式瓜分德意志帝國領土。一戰期間進攻德國太平洋地區殖民地的國家,是按照太平洋赤道去劃分的,日本主攻的區域是赤道以北的諸島,而赤道以南則是由澳洲和新西蘭負責,所以國際聯盟才會在戰后,將赤道以北的德屬島嶼都交給日本托管,其中就包括了北馬里亞納群島(簡稱北馬)。

日本統治北馬后,開始發展蔗糖種植經濟,主要發展區域就是其最大島嶼“塞班島”。當時塞班島的土著居民非常少,所以他們還從自己的國家,遷入了將近3萬多名的日本人。
為了搞好蔗糖經濟,日本政府除了建糖廠,修建鐵路以外,還設立了語言學校讓土著居民學習日語,方便當地形成殖民階級結構,讓土著更好的為日本人“工作”。所以如果你現在去塞班島旅游,還是能看見很多的日式建筑,而且當地人也基本都會說日語。
除了發展經濟外,日本還打算把塞班島打造成海空軍事基地。因為一戰后,美國與日本就一直在競爭遠東太平洋地區的地位,而塞班島的地形條件易守難攻,與日本本土距離又相近,所以日本想把它打造成堅固堡壘,作為自己在中太平洋地區的防御核心,便開始在島上搭建機場和碼頭,修筑防御工事,以及派重兵駐守等。

二、美日開戰,美國攻取塞班島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國際格局發生非常大的改變。德國不僅成為戰敗國,還失去了遠東地區的勢力,而英法雖然取勝,也沒了往日的帝國光環,所以基本上,歐洲各國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創。而這一時期的美日迅速崛起,兩國為了爭奪亞太地區的霸權,展開了激烈的海軍競賽。
盡管日本的綜合國力在一戰后暴漲,但與美國相比還是小巫見大巫。美國在一戰中通過貿易、借債以及戰后收債的方式撈了一大筆,經濟實力已經躍居世界第一,并且海軍實力也排名第二,所以日本與其進行海軍軍備競賽,只會拖垮自己的經濟,加劇財政負擔。

再加上第三次英日同盟條約到期,美國方面希望英國在遠東政策上支持他們,而英國也有意放棄與日本的同盟關系,所以組織了英、美、日等國家召開華盛頓會議,目的是重新瓜分遠東太平洋地區的殖民勢力范圍。
對日本來說,華盛頓會議的多邊條約不僅取代了英日同盟,其締結的《五國海軍條約》也限制了自己的軍備發展,之后倫敦會議簽訂的《倫敦海軍條約》,更是引發了日本國內內閣軍政的斗爭和內亂。
因為日本的海軍軍令部認為,這嚴重影響了日本的國防,所以通過一系列威壓方式,迫使海軍省通過了《省部事務互涉規程》。之后,海軍軍令部不僅取得了主導權,還徹底壟斷了日本的軍備事務,所以后來倫敦條約的修約談判當中,日本向英美提出了“海軍軍備平等”。

英美認為“海軍軍備平等”對自己沒有益處,只會加強日本在遠東太平洋地區的影響力,所以拒絕了日本的要求。
而日本被拒以后,立即宣布退出海軍軍備條約,之前簽訂的五國條約以及倫敦條約通通失效,美日也重新陷入了無限制的海軍軍備競賽當中,最后矛盾不斷升級,日本偷襲了美國珍珠港,引爆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前,日本就已經在北部三島集中部署了軍力,除了幾萬軍兵以外,塞班島上還修建了3個軍用機場。所以日本在偷襲完珍珠港后,為取得太平洋戰爭勝利的先機,馬上將火力瞄準到了美屬基地“關島”身上。
由于塞班島離關島距離很近,所以日本是從塞班島派遣戰機空襲關島的,之后還調派海軍特種部隊登陸作戰。當時美國在關島的軍事部署很薄弱,關島上的居住人口大部分都是普通民眾,駐軍非常少,所以島上的軍力根本抵抗不住日本的攻擊,再加上美國的戰略有點棄兵保帥意思(棄關島保夏威夷主要戰力),所以關島才會迅速的淪陷日本。

后來到了太平洋戰爭的最后階段,美國制定了中太平洋作戰計劃。在這一計劃當中,攻取塞班島成為了他取得太平洋戰爭勝利的關鍵。因為塞班島是日本在西太平洋的防線,美國攻下塞班島,可以極大限度的縮短與日本之間的距離,直接對日本本土進行轟炸。
登島之前,美國先是炸毀了日本在太平洋地區的部分機場,將制空權掌握在手里,防止日軍派兵援助塞班島。然后集中海、陸,空強大火力,先是派遣空軍、海軍戰艦對關島進行地毯式轟炸,最后再派遣海軍陸戰隊登島清理戰場。

美國的作戰計劃成功將塞班島圍困,外面進不來里面也出不去,所以留守在塞班島的日本軍只能做垂死掙扎,他們組織了幾千名守軍突擊美軍,用幾乎是自殺式的方式沖鋒抵抗,結果還是被美軍射殺殲滅,最后在敗局已定的情況下,剩余的日本軍民集體跳崖自殺。而美國在成功奪取塞班島之后,也相繼將關島以及天尼島攻下。
塞班島戰役對于美國來說,和其他的奪島戰役不同,他直接影響了日本的國土安全,美國可以利用塞班島空襲日本,所以這場奪島戰役可以說是太平洋戰爭中的轉折點,直接敲響了日本的喪鐘。
三、塞班島再次易主,成美國海外領地
日本戰敗后,聯合國把太平洋群島劃給了美國托管,北馬也在其中。所以美國在二戰以后,幾乎控制了西太平洋的大部分島嶼戰略要地,而為了在西太平洋構建完整的海軍基地網,美國將北馬變成了自己的領地。

因為北馬在西太平洋具有重要的戰略價值,方便美國時刻掌握監視亞太地區的動態,所以美國在40年托管期結束后,策劃了一起公民公投,使北馬徹底歸屬自己,并且還建立了自治政府。所以塞班島繼日本之后,又再一次跟著易主美國,成為了北馬里亞納群島聯邦的首府城市。
而塞班島附近的一處海、空軍基地,也一起并到了以關島為中心的軍事基地群當中,成為了美軍控制西太平洋的重要樞紐,也就是太平洋的第二島鏈,即第一島鏈的戰略后方依托。
作者:三木七 編輯:Thomas (唐)
本文為“環球情報員”長期作者原創作品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