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臺北故宮四大展今啟幕:閻立本馬遠趙孟頫“領銜”
2020年新年的鐘聲已經敲響,臺北故宮博物院推出四大展覽迎新年。“巨幅名畫展”、“四方來朝:職貢圖特展”、“婉而通:篆書的故事”、“受贈名品展”都于元旦當天開幕。其中,“巨幅名畫展”展出宋馬遠《畫雪景》、明文伯仁《吳山春霽》等6件大尺幅名畫作品;“四方來朝——職貢圖特展”展出20件(組)“職貢”主題書畫,包括傳為唐朝閻立本《職貢圖》卷、《王會圖》卷、傳為唐代周昉的《蠻夷執貢圖》冊,傳宋李公麟《萬國職貢圖》卷、元趙孟頫《貢獒圖》卷等?!巴穸ǎ鹤瓡墓适隆闭钩霭ㄎ髦芮嚆~器毛公鼎的全形拓與銘文拓片等;“受贈名品本期聚焦活躍于北京、上海的近現代名家如吳昌碩、齊白石、吳湖帆等。
“巨幅名畫展”展馬遠、王翬等大尺幅名作
“巨幅名畫”作為臺北故宮頗具特色的常設展,聚焦院藏大尺幅名畫作品,不定期更換展期。本期展品一共6件,包括宋馬遠《畫雪景》、明文伯仁 《吳山春霽》、清王翬《千巖萬壑圖》、沈宗敬《雙松圖》、鄒一桂《墨妙珠林》、董邦達《江關行旅》等。臺北故宮博物院典藏歷代書畫名跡既豐富又具有很強的藝術性。部分尺幅超大的作品,無法于一般展柜中陳列,僅能藉由202室的挑高大陳列柜中展出。展期持續至3月25日。

白雪皚皚中松樹姿態勁挺,山嶺間華亭敞軒,訪客騎著馬過橋而來,隨從瑟縮于一旁,一股寒意貫穿全畫。雖然下方有“馬遠”簽名,但是從繪畫筆法判斷,應該是明代的畫家所作,樹枝畫法與畫山石的斧劈皴,仍保有馬遠余韻。
馬遠(1195-1224),南宋寧宗朝院畫家,山水畫取景常偏于畫面一角,因此又稱“馬一角”。

王翬(1632-1717),常熟人,字石谷,號耕煙散人。山水得王時敏(1592-1680)親授,為清初四王之一。
此作有千巖萬壑、高峻雄奇的氣勢,古剎梵林坐落在山林間,僧侶行走其中,水面上漁夫棹槳,增添幽境的逸趣。畫家以松秀流動的線條,皴擦山石肌理,搭配雅淡的色調,表現出山水的蒼潤華滋。

董邦達(1699-1769),浙江富陽人,字孚存,號東山。雍正朝進士,官至禮部尚書。
本幅畫高山峰巒迴曲,江流湍急,旅人沿著嶇崎棧道與山徑而上,下有旅舟茅店。山石擦染細膩,質感豐富而雄渾,充滿筆墨趣味,具有濃厚的仿古氣息,深得元人筆墨精神。
“婉而通”:篆書的故事
本次展覽精選不同時期的篆書來介紹風格流變與不同的欣賞角度,展品包括西周青銅器毛公鼎的全形拓與銘文拓片等。展期持續至3月25日。
中國歷代篆書琳瑯滿目,包括甲骨文、金文、陶文、盟書、簡帛書、璽印文、錢幣文、石刻文字等,可簡單區分為大、小篆,秦統一文字之前通稱大篆。隸書在秦漢之際發展成熟,成為通行書體,自此篆書退出書寫主流,成為特殊的裝飾文字,南北朝以后又發展出楷書與行書。直到清代,三代秦漢古文字陸續出土,加上務實學風的影響,書家重新探索古代筆法,終于在篆書寫作上開創新局。
盡管古老的篆書很早就脫離日常使用脈絡,卻能以其高度的藝術性延續生命。篆書筆法雖然簡單,線條起伏變化也較小,其結構卻極富變化性,從方正、寬扁到不規則形都能加以安排,很容易應用于各種不同的媒材上。唐代書論家孫過庭(約647-約690)曾說:“篆尚婉而通”,明確指出篆書賞鑒的重要參考標準。篆書要達到婉而通的境界,除了線條的流暢與質感,還需配合篆法的空間安排,才能展現出各種不同的美感。

毛公鼎為西周晚期毛公所鑄,清道光末年出土于陜西岐山(今岐山縣),銘文達四百九十九字,記載了毛公衷心為國獻策之事,是金文(鐘鼎文)中的經典名作。全作書寫精謹,線條凝練,字形狹長,疏密有致,帶有古樸風格。
全形拓是一種以墨拓技法輔以線描、繪畫、剪紙等技法,把器物原貌轉移到平面拓紙上的技藝。此作為葉公超先生捐贈。

瓦當于西周時已經出現,裝置于屋檐前端,用來擋住上方的瓦,保護檐頭同時便于泄水,上面經常裝飾圖案、動物紋和文字等。此作以鳥蟲篆體書寫“永受嘉?!?,寓意吉祥,線條婉轉繚繞,空間布排勻稱,有極高的藝術性。本件為葉公超先生捐贈。

胡澍(1825-1872),安徽績溪人。為趙之謙好友,兩人的篆書成就亦不相上下。
本幅以篆書寫齋額“尊古堂”三字,結構舒展流暢,線條圓潤遒勁,酣暢淋漓,為清代小篆書法的代表。本幅為蘭千山館寄存。

齊白石(1864-1957),湖南湘潭人。
篆書“阿彌陀佛”四大字,字形利用大量的幾何構圖來組成,強化視覺上的穩定感,濃墨與飛白穿插使用,增加線條的變化與趣味,整體感覺氣勢磅礡。本幅為林誠道先生捐贈。

王壯為(1909-1998),晚號漸翁,河北易縣人。
此幅用上個世紀中出土的侯馬盟書筆法來創作,行筆講究輕重緩急,線條變化豐富,既有圓潤厚重,也有輕靈蒼勁,結構方圓兼備,帶著篆書中罕見的生動活潑氣息。本幅為云辰文化基金會捐贈。
從職貢圖特展看四方來朝
“職貢”是王朝時代的中國對外交往的體制,意指朝貢國向宗主國修職納貢,并接受朝覲、冊封與賞賜,以示臣服。東亞職貢體系的建立,起源于先秦時期。西周訂立甸服、侯服、賓服、要服及荒服等朝貢服制,規范周天子跟諸侯、邊疆民族的關系。深植于西周朝貢體系的“非平等關系”與“華夏中心思想”,持續影響歷代涉外事務的運作,并且反映到圖像中。
《職貢圖》是描繪邦交國、藩屬國與邊地部族的圖像,不論是刻畫遠來朝覲的使節,或者以各地貢物象征四方來朝,皆可視為廣義的“職貢圖”。職貢圖具有展示國力、象征民族融合,展現大一統氣象的意義,因此備受統治者重視,經常由朝廷敕命繪制萬國來朝的盛況。
臺北故宮博物院典藏有豐富的職貢題材作品,本次共選展20組件,希望透過圖像梳理與文字考證,分析職貢圖的風格類型。例如兼具紀實和想像的《閻立本職貢圖》,刻畫中國為世界中心的《契丹使朝聘》,暗喻華夷有別的《李公麟萬國職貢圖》,揭示地緣政治的《閻立本王會圖》、《顧德謙摹梁元帝蕃客入朝圖》,體現治外方略的《明太祖御筆》、《謝遂職貢圖》,描繪人物牽曳走獸的經典圖式,如《周昉蠻夷執貢圖》、《明人畫麒麟沉度頌》等,都是對外交通的吉光片羽。

畫中域外人物高額深目,手捧奇珍異物,由右向左絡繹前行。此畫應是描繪貞觀五年(631),婆利、羅剎、林邑三國使節團,向大唐帝國朝貢的史事。畫中人物極富戲劇性的造型,說明職貢圖“紀實”與“想像”的敘事風格。
此幅沒有畫家款印,簽題作閻立本(?─673)。依《宣和畫譜》著錄,閻氏畫作多與唐朝國際政治有關。

本幅描繪一名牽羊的西域朝貢者,人物卷發戴箍,深目隆鼻虯髯,腰系蹀躞帶并配戴短刀。蹀躞帶原本是歐亞草原民族的服飾配件,畫中所繪形制,與突厥、契丹墓葬出土物相仿。
山羊角長如彎刀,毛色灰白,特征與中東地區阿拉伯大羚羊極為吻合。畫中人物牽曳走獸的構圖,后經演變成為職貢圖的經典圖式。


《宋人景德四圖》第一段“契丹使朝聘”,描繪景德元年(1004),契丹遣使韓杞入宋談判,簽訂澶淵之盟,隔年朝覲真宗(968─1022)的場景。
契丹使團入崇德殿朝見真宗,先于殿庭遞交國書后升殿,代表契丹君主向中國皇帝致意。畫中環繞著貢禮的北宋臣僚與位處邊緣的契丹國使,突顯出以宋為中心的國際秩序,構圖立意不言可喻。

明太祖御筆手稿,朱墨兼采,因行文多以行草書書寫,故后人附上楷書釋文,以便識讀。全作有數開反映明代初年外交事務與邊政的運作,元明改朝,太祖亟需各國承認其正統性,責成禮部統籌朝貢事務,并派遣使節傳遞文書,落實和平外交的理念。
相關作品將分前、后兩檔展出,第一檔展出《禮部進貢事》、《諭安南國王》及《諭書安南事》,第二檔展出《諭占巴國王》、《暹羅進貢事使者至京諭》、《使臣差發》、《西南諸夷諭》。

《明史?成祖本紀》記載,永樂十二年(1414)榜葛剌(今孟加拉國與印度之西孟加拉邦)遣使奉表進獻麒麟。麒麟原本指傳說中的神獸,明代亦稱長頸鹿為麒麟。
榜葛剌于永樂六年(1408)入貢后,即與中國往來密切。為紀念來自遙遠國度的瑞應事件,由翰林院沉度(1357─1434)撰寫《瑞應麒麟頌》,宮廷畫家繪圖,并且抄寫頌詞于畫上,皇帝再頒賜畫作給臣子,以達到宣傳政治的目的。


乾隆十六年(1751)起,皇帝諭令軍機處統籌,動員中央與地方政府繪制的四卷大型圖卷。乾隆二十六年(1761)大抵完成后,隨著版圖的擴增與少數民族的歸附,陸續進行增補。每段圖附滿、漢文題識,涉及對外關系與邊地統治等議題,反映出乾隆皇帝的國際外交、貿易與民族政策。
謝遂,生卒年待考,乾隆朝供奉內廷。第一卷描繪西洋、外藩及屬部人物圖像七十幅。

本幅畫一名深目高鼻、膚色黝黑的外國人雙手牽象。大象體態敦厚,馱負一只華麗的琺瑯盆,盆內盛滿金銀、珊瑚、硨磲、瑪瑙等財寶,佛塔矗立其間,當中有尊彌勒佛像,珍珠瓔珞垂綴于上。
東亞的朝貢體系中,有不少信奉佛教的國家,他們上貢中國皇帝具佛教色彩的貢品,說明宗教是經濟利益之外,另一個影響外交的重要因素。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