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三湘風紀:名貴特產為何成了權力尋租、腐敗交易的硬通貨?
伙伴們,周末好!
本周,湘潭生物機電學校4位校領導登上三湘風紀曝光臺的“C位”。據通報,4人不僅違規接受企業宴請,飯后每人還“笑納”一箱飛天茅臺酒。又吃又收,將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完全拋之腦后,處分的板子自然也是“高舉重落”!
人際交往中有句形容套近乎的俗語叫“煙鋪路酒搭橋”。盤點近期通報的案例,以高檔酒、天價煙為代表的名貴特產特殊資源,屢屢在一些領導干部的作風和腐敗案件中充當“主角”。如寧鄉市原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劉平為多名私營企業主等人謀取利益,收受30年或15年貴州茅臺、五糧液等各類名酒235瓶,和天下、黃鶴樓“1916”等名煙101條;長沙市中級人民法院原審判委員會委員、副縣級審判員陳永超收受“黑老大”文烈宏所送價值人民幣9.6萬元的紫薇盆栽一棵;沅江市教育局原黨委書記、局長胡經緯多次收受下屬、服務對象和個體老板等人所送的各類名煙名酒,其中光收受的香煙就變賣得款172.18萬元。
古往今來,中國人非常講究禮數,普通人之間迎來送往帶些禮品、特產以表心意,是人之常情無可厚非。但是,“名貴特產”倘若與公權力“牽手”,勢必就會變“味”。
以案為鑒,“名貴特產”為何就成了權力尋租、腐敗交易的“硬通貨”?
主觀上,少數黨員干部理想信念滑坡,生活奢靡、貪圖享樂。“不怕領導講原則,就怕領導沒愛好”,對于別有用心的人,“名貴特產”就是利益輸送的“敲門磚”。從“玉不離手”的安徽省原副省長倪發科,到“以蘭會友”的貴州原副省長王曉光,無不是把“名貴特產”當作心頭好,最終成為被人“拉下水”的突破口。
客觀上,“名貴特產”具有高價值、可消費等特點,被一些腐敗分子視為權力變現的媒介。同時,相比“真金白銀”“豪車豪宅”,收送“名貴特產”更加隱蔽,容易讓送者以“一般人情往來”之名行“雅賄”“暗賄”之實,讓受者產生僥幸心理,放松思想警惕,成為謀取私利的“遮羞布”。
莫讓“名貴特產”成為腐敗的“病原體”,首先需要黨員干部提高自身“免疫力”。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一名領導干部的蛻化變質往往就是從生活作風不檢點、生活情趣不健康開始的,往往都是從吃喝玩樂這些看似小事的地方起步的”。小節不守,大劫難逃。一包煙、一瓶酒、一點土特產,不在于一次性擊倒干部,而是像“溫水煮青蛙”,使黨員干部逐漸放松警惕,一步步走進別人的“圈套”。對此,黨員干部一定要自覺加強黨性修養,樹立積極的生活態度,培養健康的生活情趣,堅持高尚的精神追求,從思想根源上徹底消除“特產只是一般人情往來”的模糊認識,擰緊廉潔從政的“總開關”。
莫讓“名貴特產”成為腐敗的“病原體”,還需靶向治療、猛藥去疴。11月24日,中央紀委國家監委通報了整治領導干部利用名貴特產特殊資源謀利問題階段性成效,全國共查處利用名貴特產、特殊資源謀取私利問題2848個,處理4217人,其中移送司法機關749人,給予黨紀處分2009人、政務處分1161人。這既是成果展示,也是治理決心宣示。當前,年關將至、雙節臨近,正是“四風”問題的易發、高發期,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將“趁熱打鐵”,繼續保持高壓態勢,嚴防變味的“名貴特產”成為腐敗交易的“潤滑劑”。
如此一來,給“名貴特產”加入“防腐劑”,方能還社會一片風清氣正!
(原題為:《“栽倒”在茅臺酒中的4名領導干部......給名貴特產加點“防腐劑”》)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