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一天只能蒸8塊,爺爺奶奶手工做的淳安番薯粉絲最暖胃
原創: 醬爆團隊 醬爆

杭州淳安縣自古多山少田,人均耕地面積極少,過去易種植、耐儲存的番薯是農村一年的主糧,也發展出了番薯粉絲、番薯粉馃等特色小吃。縱觀淳安全縣,當屬梓桐鎮的番薯粉絲最好吃。

每年到了秋冬,梓桐人就開始挖番薯了。新鮮番薯肯定是吃不完的,人們除了在火爐旁置木桶存放番薯、挖地窖埋存番薯外,最常見的就是制作成番薯粉。
輾碎后的番薯細碎,要放到水里充分的溶解,然后用細密的紗布包住反復擠壓。擠壓后流出的液體,看上去有些發灰,經過數天的沉淀,凝固物就是白色的番薯淀粉。剩下的番薯渣,可以喂雞喂豬,沒有絲毫浪費。

干燥的番薯粉用冷水化開成糊漿狀,將其舀入一屜屜墊著白紗布的蒸籠里。蒸籠是特制的,正方形,上下4層,柴火灶加熱。番薯粉糊不是一次性蒸熟的,而是每次加一勺,蒸熟后再往上加一勺。

胡爺爺的蒸籠,一個蒸滿有13斤。早上4點起床開爐,晚上6點熄火,整整一天不得停歇,又要看火又要加粉,也只能蒸兩籠。8塊沉甸甸的番薯粉塊,灰黑色,一點也不起眼。

蒸好的粉塊放涼之后,就可以刨絲了。粉塊豎著放入特制的木榨里面,上下用木塞敲緊,不讓其松動。
雙膝夾牢木榨,用粉絲刨從上到下地刨,番薯粉絲就從刨子的小孔里一根根冒出來了。這些濕粉絲曬干后,就可以長期儲存了。當地人也把粉絲叫做面條,可以放湯,也可以小炒,也可以作火鍋配料。

因為制作繁瑣,也賣不了太多錢,現在堅持用傳統方法制作番薯粉絲的人,就算在梓桐也不多了。
最懂得吃的村民,會找上胡爺爺和張奶奶,好話送上一籮筐,希望能做上一些手工番薯粉絲。畢竟,爺爺奶奶手工做的淳安番薯粉絲才最暖胃。
文/攝:張凡
編輯:張凡
原標題:《一天只能蒸8塊,爺爺奶奶手工做的淳安番薯粉絲最暖胃》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