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創新與學術評價高端論壇在上海舉行
2019年12月1日,由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辦、《學術月刊》雜志社承辦的“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創新與學術評價高端論壇”在上海舉行。上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徐炯出席會議并講話。來自全國的著名專家學者、期刊界與轉載與評價機構代表以及科研管理部門代表百余人參加此次會議。

會議開幕式由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權衡主持,上海市委宣傳部徐炯副部長致辭并講話。徐炯部長認為,首先,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也是兩個百年奮斗目標歷史交匯期中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一年,在這樣一個重要時間節點上,為了紀念歷史,更為展望未來,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和《學術月刊》雜志社組織探討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創新與學術評價的問題,意義十分重大;其次,學科創新首先應當從如何承擔時代課題,如何把握時代脈搏的角度著眼,將學術研究、學科創新同民族精神的提振和文化心靈的成熟、完善緊密結合起來,承擔好在新時代的歷史條件下“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而完善學術評價體系,建立健全良好的學術評價體制機制,對于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具有基礎性的意義;再次,一本好的學術期刊不僅要尊重作者的評價尺度,而且要面對和尊重普通讀者以及各種轉載評價機構和科研管理機構對刊物本身的評價尺度,在學科創新和學術評價中要更好的發揮橋梁紐帶作用;最后,徐炯部長簡要回顧《學術月刊》發展歷程同時表達了對《學術月刊》未來發展的殷切希望,希望《學術月刊》在上海社科學術期刊的發展中發揮龍頭帶動作用,在媒體融合發展和國際化方面邁出更穩健的步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貢獻思想,貢獻智慧。

權衡書記簡要介紹了上海市社聯在推進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建設以及推動江南文化系列研究所采取的各項重要舉措,并提出了如何構建和完善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評價體系的問題。
《學術月刊》總編輯姜佑福在開幕式上對期刊工作做了扼要匯報。姜佑??偩幓仡櫫酥鞒制诳ぷ鹘鼉赡陙碇饕霓k刊舉措,認為各個刊物不僅要形成自己的特色與亮點,還要和諧共生,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并且在包括作者、刊物、轉載、評價,以及科研管理部門等方面在內的廣義的學術共同體中,既堅守自己內在的品質要求與辦刊特色,同時能關注和理解其他環節的工作理念與實踐內涵,在博采眾長、正己正人的過程中推動廣義學術共同體進入良性的評價循環。

一
第一單元主旨演講由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黨組成員、專職副主席解超主持。北京大學法學院朱蘇力教授認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更多講的是人文社科的中國經驗,我們日夜都生活在中國社會當中,中國社會經驗就在身旁,所以所謂的西化根本沒有存在的空間,西方的思維方式根本無法融入到中國的生活中來,真正重要的是這些經驗能發揮多大的學術意義。因此,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者不用著力營造中國特色,只要誠實面對中國經驗,做出來的研究自然是具有中國特色的。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吳曉明教授認為,學術創新、學科創新、話語創新實際上是一項時代的任務,因此,要了解今天我們的時代究竟處于怎樣的轉折點,今天的時代究竟把怎樣的任務托付給當今中國的哲學社會科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到新時代是一個重要的歷史方位,新時代的“三個意味著”包含著關于中華民族的敘事、關于世界社會主義的敘事和關于世界歷史的敘事。從當今中國的歷史性實踐來講,其時代使命可以用這樣一句話來概括:她將在完成現代化任務的同時,開創和開啟一種新的文明類型。時代只是提出了這個任務,對這項任務的理解和闡釋,需要哲學社會科學的努力。因此,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需要從長期以來的學徒狀態當中擺脫出來,并且開始獲得她的自我主張,這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能夠創新的基本前提條件。
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常務副總編王利民先生向《學術月刊》復刊四十周年表示了祝賀,并高度評價了《學術月刊》對學術界的貢獻。在推進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構建方面,王利民總編介紹了《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近年來的經驗。第一,堅持問題導向,堅持尊重學科發展規律,堅持文化導向與學科導向相結合,堅持以探索問題中的學術與學術中的問題相結合,提倡多學科、跨學科的融合研究,以此來發展新興學科;第二, 努力把以問題為導向納入新時代的社會主要矛盾分析框架;第三,積極與“學術生產”的生產化,“學術評價”機構的評價化進行互動,努力使“學術出版”的產業鏈向上、向下兩端延伸發展。
《新華文摘》總編輯喻陽先生認為要辯證看待學術期刊的學術評價功能,即學術期刊可以作為學術評價的重要參考,但是不能作為學術評價的主要或者唯一標準。學術期刊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功能:第一,學術期刊是一個陣地,它是表達某種思想、觀點、立場、態度、價值取向的陣地,這是學術期刊首先的職能; 第二,學術期刊是一個展示學術成果的媒介、媒體,這是它的媒介職能,或者載體職能;第三,學術期刊作為一個提供思想觀點、意見交流的平臺,即平臺職能。因此,學術評價并不是期刊的主要職能,應該多維度、多元化對學術成果進行評價。最后,喻陽總編也介紹了《新華文摘》選文時主要考量的因素。
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原主任武寶瑞教授代表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對《學術月刊》復刊四十周年表示熱烈的祝賀。武寶瑞教授認為中國人民大學復印資料跟《新華文摘》有一個錯位,人大復印資料更偏重學術,主要有如下幾個特點:第一,價值引領,在浩如煙海的學術文獻里面把一些文章和文獻挑出來,重新加以發表,核心問題是價值引領;第二,擴展傳播,提升它的影響力;第三,提升學術品位。 二次文獻的出版,本身實際上是一個評價的結果,學術類的期刊將近有4千種,每年發表的文章44萬多篇,通過一種方式和標準選到人大復印資料,這實際上就是一個評價的過程。

二
第二單元的主旨演講由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黨組成員、專職副主席任小文主持。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王文軍主任認為,期刊評價包括評價的對象、評價的目的、評價的主體和評價的標準,評價的方法等問題。在評價中矛盾永遠是存在的,如價值判斷和事實描述的矛盾,外部評價和內部評價的矛盾,一元和多元,定量與定性,形式評價和內容評價等等。在期刊評價和學術評價方面,盡管學術期刊是學術論文的載體,但是期刊評價和學術評價必須要區分開,避免以形式代替內容,以量代替質,以刊評文等等錯位情況的發生。王文軍認為學術共同體的形成,是學術評價和期刊評價生態修復的根本前提。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院荊林波院長認為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院要成為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評價的共同體。荊院長認為時代發展到今天,學術和出版都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尤金·加菲爾德的影響因子理論已經過時,但短期之內還很難完全消除其影響。荊院長重點介紹了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院的期刊評價工作,他們對23個大學科,33細類學科做了細分,對人文、社科和綜合類的期刊設計了不同權重的評價指標,同時,選取6千多名專家進行同行評議等等,構建了一套相對完善和科學的評價體系。
上海市期刊協會王興康會長簡要回顧了《學術月刊》的光榮歷史,肯定了《學術月刊》對上海期刊界的貢獻,同時詳細介紹了上海市期刊綜合質量評估的基本情況,肯定了上海學術期刊在近年來的發展成績,同時也展開探討了學術期刊評價面臨的三個共性問題:從評價的理念和目標層面出發,關鍵的是要明確評估的性質,做到合格評估和水平評估相結合;從評估的細則或者指標體系層面出發,關鍵的是要準確理解和真正落實總署文件當中提出的“分類實施,量化評估”的原則,做到質量互通、以方逼圓;從評估的效果和價值導向層面出發,關鍵的是要認清行業發展的真正趨勢和未來方向,通過引領性的指標體系設計帶動行業發展的轉型升級。
上海人民出版社王為松社長、總編輯談到了《學術月刊》同上海人民出版社重要的歷史淵源——《學術月刊》的創刊號是用上海人民出版社的書號出版的。王社長認為,為了共同致力于未來學術文化的共同繁榮和發展,學科創新和學術評價在不同的學術共同體當中應該有所分工。在整個國家和各個行業由高速度轉到高質量發展的大背景下,高質量的發展不僅是整個經濟工作發展的指標,也是出版工作的一個根本方向。因此,學術評價應該有一個內在的價值導向,推動學術界在內涵上和質量上向前發展。
復旦大學科研處處長顧東輝介紹了復旦在學科創新方面的一些做法,復旦的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建設主要圍繞三大方面展開:第一,推動理論原創,第二傳承文化,要有高質量的產品,第三,融合創新,回應社會需求。對于學術評價,他認為第一,要把握國家大政方針,第二,學科建設要同國際接軌。復旦的學術評價有所創新,成果評價是本體評價,即評價學者在學術上有沒有提煉、歸納、上升,有沒有指引本學科的未來,以及學術貢獻和社會貢獻的關聯度如何,有沒有倡導民眾良好的價值觀,有沒有建設性地對國家的政策大局提出建議等等。

三
12月1號下午舉辦了兩個分論壇:“學術期刊與學科創新”與“學術期刊與學術評價”。
學術期刊與學科創新分論壇上半場由福建省社科聯副主席、《東南學術》社長陳文章主持,《復旦學報》主編汪涌豪總結。
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教授陳衛平重點介紹了馮契先生的心靈自由學說與學科創新的關系,認為心靈自由才是哲學創作的源泉,此外,要把自己的道路選擇和時代的任務統一起來。
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王振忠教授回顧了自己的學術生涯,對《學術月刊》提供的平臺表達了感謝。
南京大學經濟學院劉志彪教授認為高??蒲泄芾聿块T將國外刊物列為高水平的等級,導致年輕的經濟學學者主要在模仿西方,缺少對中國歷史和實踐的認識。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袁志剛教授也表達了對目前經濟學界的擔心,認為現在的中青年學者基本上都在浪費勞動力弄一堆數據,只關心是否發表以及在哪里發表,缺少時代感。
上海社科院世界經濟研究所張幼文研究員肯定了《學術月刊》在學科創新中發揮的作用,指出學科創新需要具備三種要素,即時代特征、中國特色、學科特點。
華東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學院院長文軍教授從學術期刊和學科創新之間的關系的角度談了自己的看法。
《江海學刊》副總編輯趙濤認為新時代呼喚原創學術,但不必有所謂的“原創焦慮癥”,新時代追求原創學術是勢所必然,新時代成就原創學術,亟待以未來為經緯,彌合中西古今之爭,形成慎終追遠之思。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常務副主編付長珍教授講到了重建學術期刊與學術共同體的共生關系,并介紹了《華東師范大學學報》的經驗。
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翟駿從歷史學的角度談到學術創新的話題,并贊揚了《學術月刊》在歷史學的學科創新方面所取得的成績。
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張劍光教授教授認為學術的創新需要依靠高?;蛏缈葡到y的學者和學術期刊共同推進。
上海大學中文系教授劉旭光認為人文學術的學者回歸自己的個性進行自由表達,找到自己的言說方式,找到自己適合的語言,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這樣的學術一定會有新意。
東南大學法學院院長劉艷紅教授提出了三點看法,一是專業學者的好文章大多發表在專業期刊上,因此綜合性期刊需要考慮如何辦出綜合性特色,吸引優秀作者;二是學術熱點不一定等于學術創新,學者更應沉淀自我,在擅長領域出新;三是學術期刊作為學術引領的重要平臺,應更多地回歸內容,減少受學術評價左右的影響。
《復旦學報》主編汪涌豪教授同樣對當前流行的經濟學研究范式進行了尖銳的批評,主張學者應當在生活方式、研究態度、學術追求上都沉淀下來,專注做自己的東西,才能做出原創。
學術期刊與學科創新分論壇下半場會議由《南京大學學報》執行主編王浩斌教授主持,復旦大學唐亞林教授作會議總結。
復旦大學法學院院長王志強教授認為綜合性期刊可以以更開放的心態接受跨領域與新興學科的研究。
上海交通大學法學院教授鄭戈認為中國法律缺乏本土方法和解釋傳統,而學者面對學術上的自我殖民化往往缺乏反思能力。
王浩斌肯定了鄭戈的發言,并提出需要討論西方學術體系是現代話語體系還是僅僅是西方體系的問題。
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唐亞林教授提出學者需要走出書齋,關心中國人的生命體驗,而不能在小圈子內自我滿足,否則會被社會拋棄。
華東師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院長吳瑞君教授認為學術期刊評價體系也是學術改革的重要方面,可以考慮交叉學科評審和組建有效的學術管理共同體。
同濟大學文科科研處處長陳強教授提出學術期刊還應當發揮精神家園的獨特作用,引領社會思潮,從而推動中國在全球學術治理體系中的發展。
上海大學《電影理論研究》主編賈磊磊教授認為學術創新體系應該強調縱向的深度研究。
《東南學術》副總編鄭珊珊認為期刊發展可以考慮專題策劃,能夠有效體現刊物特色,打造刊物品牌。
上海交通大學文科科研處副處長高延坤建議綜合性學術期刊適當引導學科交叉融合,促進學科創新發展。
華東政法大學科研處處長屈文生指出學術創新在國際化方面應當忠于學術規范,并準確適用話語體系。
華東政法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任勇提出了兩點思考:一是學術期刊的評價需要與高校學科評估有效協調;二是學術議題的選擇需要面對熱點議題和基礎性議題、長線議題和短線議題、實踐議題和思想議題三重矛盾。

四
分論壇學術期刊與學術評價分論壇上半場由《天津社會科學》主編趙景來主持,《北京大學學報》副主編劉曙光總結。
《南國學術》總編田衛平先生提出學術評價“由誰評,怎么評”的問題,認為應該由學者來評,這個學者包括學科專家和學科編輯,原發期刊和二次文獻傳播的期刊都是評價者。他提出四個評價標準,政治方向、價值取向、學術取向和審美導向。
《國際比較文學(中英文)》主編姚申提出了學術評價國際化的問題,他認為以前我們都是唯SCI、SSCI馬首是瞻,現在的評價體系提出要以中文成果為代表作,強調中國話語,扭轉了此前的評價方向。但同時要避免自說自話,自娛自樂,要遵循國際標準,得到國際的認可,要塑造中文的國際體系,讓外國的學者熟悉中文閱讀。
《江淮論壇》總編沈躍春先生認為學術期刊毫無疑問有評價功能,而且是不可替代的評價功能,要加強同行的評議制度,提高規范性,要完善讀者、編者、作者這個學術共同體,構建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
《學術界》社長、主編馬立釗認為學術評價和學術創新是不可分的,學術創新應確立好與守正的關系,學術評價不能離開學術批評,應該有良性的學術批評。
上海大學期刊社社長秦鈉提出,要放到國際視野之下,根據學術生態的變化,國際環境的變化,來看待評價。
《浙江社會科學》主編俞伯靈提出,學術期刊是學術評價的一把尺子,不是唯一的尺子,以刊評文有一定的合理性,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并結合其他指標進行綜合性評價。
《廣東社會科學》副總編潘莉提出,新時代要發揮學術期刊在學術評價當中的作用,要推動創新,要有正確的政策導向,要嚴格把關,要有創新性的觀點。提高學術質量,這些都要發揮學術期刊的作用。
《學術論壇》社長林智榮認為學術評價去除行政化,充分運用大數據還有區塊鏈技術,完善學術評價方法。學術期刊在某種程度上承擔著一定的學術評價功能,學術刊物應積極參與學術評價,嚴格把控發文質量。
中國知網社科分社王瑋社長介紹了中國知網目前所做的一些與學術期刊和學術評價相關的工作,如中國學術期刊國際影響因子年報和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引證年報,認為大數據所帶來的數據密集型研究新范式,幫助人們提供了新的便捷工具和使用功能,包括學術不端的檢測,參考文獻的校對,利用影響因子原始數據進行選題策劃,遴選核心作者,分析優勢學科等。
上海社科院科研處副處長杜文俊指出,我們現在的國內評價對于發表在國內國外期刊上的論文是區別對待,過分看重國外期刊,國際化的含義應該認真反思。
學術期刊與學術評價分論壇下半場由《社會科學戰線》主編陳玉梅主持,上海師范大學期刊社社長何云峰總結。
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社長金福林認為辦刊應回歸到堅持學術性質的辦刊本質,發布經過長時段研究、能夠反映基礎性理論問題的理論成果。
《江漢論壇》社長、主編陳金清指出現有學術期刊評價體系以影響因子等數據評價期刊質量,難說準確,且對不同學科不公,可以考慮納入轉載率和轉載量作為評價指標。
《江蘇社會科學》主編李靜認為學術期刊應該做好當下能做的事情,完善以影響因子評價為主的期刊評價體系時,可以納入專家同行評議作為輔助評價方式。
《社會科學研究》社長何頻認為期刊評價體系正在不斷完善,作為辦刊人則要控制好前端,不斷提升文章質量。
《探索與爭鳴》主編葉祝弟認為學術期刊評價應尊重保障期刊特色、探索問題導向與交叉學科的研究,回歸學術批判,建立健康發展的學術空間。
《文史哲》副主編劉京希提出學術期刊評價體系應當讓權力退場,同行評議出場,同時注重結合定量與定性評價、人文和社科評價,回歸繁榮學術事業、推動人類文明進程的本真目的。
《河北學刊》總編把增強認為運用同一性的學術期刊評價標準,衡量特殊學術成果和不同學科質量,必然存在不公。
《云南社會科學》執行主編李向春認為地方性刊物正面臨著學術斷代,研究資源流失等文化生態現狀,這也是構建學術刊物評價標準時應當考慮的問題。
《秘書》編輯徐麗華提出疑問:學術期刊專注以不同學科構建一個主體,是否會制約期刊發展。
《河南社會科學》總編張志強指出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的背后必然是整個業態的高質量發展,因此,構建學術期刊評價體系,應加強頂層設計和制度化建設,形成系統的、可持續的發展。

五
閉幕式環節,由《學術月刊》總編姜佑福主持,《北京大學學報》副主編劉曙光、《復旦學報》主編汪涌豪、復旦大學教授唐亞林、上海師范大學期刊社社長何云峰分別總結各分論壇的情況。最后,由上海市委宣傳部傳媒監管處處長趙靖和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黨組成員、二級巡視員陳麟輝作論壇總結發言。上海市委宣傳部傳媒監管處處長趙靖認為,中國人文社科期刊在紛繁復雜的學術環境面前,一直都在探索如何結合各自的優勢,精準定位,既要符合期刊的自身發展的規律,又要適應學術研究的需要,還要滿足學術期刊的評價要求,同時還要應對數字化的挑戰,實屬不易,各期刊都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并在論壇分享了自己的遠見卓識,為我們的學術期刊、學科創新、學術評價出謀劃策,相信借助大家的智慧,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學科建設和學術期刊發展、學術評價,一定會在新時代有新作為,站上新高地。
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黨組成員、二級巡視員陳麟輝回顧了自己的工作歷程,表達了自己對學界、刊界所作努力的欽佩,并認為幾十年來,學術刊物對學術的執著追求、人文關懷始終沒變。在刊物里面處處洋溢著,字里行間可以體會到編輯煮字烹文的付出。對于學術創新,我們要擁抱這個時代,去迎接這個時代,投身到這個時代里面去,同時也應該要坐得住冷板凳,要在專注的環境里面去進行學術的研究,學術的探討,學術的創新。最后,陳麟輝巡視員談了自己辦刊物時的體會,認為學術期刊應該走出深鎖的象牙塔,影響現實社會,同時,在互聯網全球化的時代,要在保持自己的個性,堅守自己的特色,在發展和繁榮社會科學中更好地發揮學術期刊的作用。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