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兴郴障科技有限公司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達里雅布依,沙漠中的古國余韻

2019-11-30 19: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字號

錢成熙

我們在和田集合,準備第二天出發,前往塔克拉瑪干大沙漠。

在和田城中,我們無法想象沙漠的樣子,這里是綠洲。和田河淺而闊,穿城而過,到傍晚時河灘上依然滿是淘玉的人。這里也是城市,有時會傳來烤包子和羊肉串的香味,走到哪里都有4G網。

而我們要去的地方是達里雅布依,它位于塔克拉瑪干的中心腹地,克里雅河尾閭的沖積綠洲之上。用我們領隊,天地探美的唐香香的話來說,它正在“塔克拉瑪干的肚臍眼上”。

翻越沙丘

在1896年斯文赫定發現這個大漠中的村落之前,達里雅布依的存在幾乎無人知曉。當地的突厥語名字是“通古斯巴孜特”(意思是野豬吊死的地方)”,達里雅布依則是它的維語名字,達里雅(意為河流)布依(意為河岸)。因此,漢語里也叫它大河沿。

達里雅布依距離和田有近三百公里,聽上去不算太遠。但司機告訴我,其中一百公里沒有公路,車輛必須在沙漠中穿行,要花費七八個小時才能抵達。若是駝隊呢,則需要十來天。在出發三小時后,我們沿著國道抵達了“新”達里雅布依。這里是2016年建設的達里雅布依小鎮易地扶貧安置點,有著柏油馬路、排排磚房、學校、衛生院……從這里我第一次見到了克里雅河,淺灰藍的水面低平而廣闊,在起伏的沙丘間蜿蜒而行。河灘上蘆葦茫茫,蘆葦后是正在變得金黃的胡楊林,以及一叢叢長在沙丘上的紅柳。這條滋養了沙漠生命的河流發源于昆侖山的冰川,由南向北,穿過于田縣,流向我們要去的地方,達里雅布依。

俯瞰沙漠中的克里雅河 圖 天地探美

因此,我們前往達里雅布依的路,如果說可以說是路的話,也都沿著克里雅河兩岸而行。沒有路,也就更沒有路標。司機們跟隨著前方的車轍而行,在一座座坡度足有二三十度甚至更多的沙丘上翻越,場面足以讓人想起某些沙漠國家用以招徠游客的越野車沖沙項目。同樣驚險刺激,只是在這里,沙丘似乎永無盡頭。

午夜時分,我們終于抵達了位于達里雅布依村邊緣的宿營地。組織此次探險之旅的戶外旅行俱樂部天地探美在祖國邊陲的幾個隱蔽而美麗的角落都建有宿營地,達里雅布依營地便是其中之一。此時此刻,如同魔法一般,照亮我們的不僅僅有頭頂燦爛的秋季銀河,還有眼前十幾座帳篷里透出來的點點燈光,更重要的,空氣中還彌漫著羊肉的香氣,是在沙丘中跋涉了八個多小時的我們此刻最想要的東西。

營地位于大漠和胡楊林之中 圖 天地探美

除了沒有網絡,這里幾乎有一切。防風的帳篷、暖和的床鋪、太陽能燈、電力、飲水和美食,甚至還有環保廁所。不過到了這里,誰還需要網絡呢?

村落生活

神秘的達里雅布依人便生活在這片大漠中,他們自稱是四百年前遷徙到此,不過在歷史的記載中并沒有他們的身影。

1896年,剛剛發現了丹丹烏里克和喀拉墩的斯文·赫定在穿過一片樹林和蘆葦叢生的灘地后發現了這個“世外桃源”。他在《亞洲腹地旅行記》中這樣說道:樹林中的老居民是真正的隱者,連中國皇帝管理者新疆都不知道。” 幾年后,斯坦因也曾來過。我國考古學家黃文弼在20年代也考察過這里。

盡管逐漸為世人所知,后來于田縣也在此設置了達里雅布依鄉,但由于交通和地理條件限制,達里雅布依人長期過著相對封閉和簡單的生活。雖然許多人村中的許多居民遷往了我們曾經過的扶貧安置點,但依然有村民留在村中,依然住在用蘆葦、紅柳簡單搭起的“笆子房”里,養一群山羊,以畜牧業為主要生產方式。

廣袤的沙漠環境也使這里的牧民居住得非常分散,過去,交通靠馬和駱駝,現在主要靠摩托車。

一位當地村民 圖 天地探美

抵達達里雅布依的第二天,我們便騎著雙峰駝,去拜訪了這樣一戶村民。10月的末尾,這樣的旅行方式最為愜意。塔克拉瑪干沙漠上迎來了難得的“窗口”時期,風和日麗。河灘上的胡楊林已經開始變得金黃,倒映在克里雅河的水波之中,如夢似幻。

穿行在胡楊林中 圖 天地探美

一個多小時的駝隊之旅后,我們抵達了主人家。他們所居住的就是典型的達里雅布依村落住宅:彎曲的胡楊木并排豎插在地里做支柱,紅柳編織成墻體,房頂鋪以較厚的蘆葦。

在略高于地面約一尺的土沙壘成的臺地上,鋪著羊毛氈或者地毯。這就是他們的活動空間,晚上也是睡床。每戶人家都在地上挖一個幾十厘米見方的火坑,用來取暖和燒烤美食。見我們來到,女主人便開始忙著做招待我們的拉條子和“庫麥奇”。

典型的當地人居家 圖 錢成熙

我們脫鞋,圍坐在鋪著地毯的臺地上,中間便是火坑,男主人和司機們也有說有笑地加入了我們。同時,女主人正因為我們的到來而忙著做他們的傳統食物——庫麥其。這位消瘦、頭發花白、相貌美麗而威嚴的老婦人用手,而不是搟面杖,反復攤薄面餅,直到它變成一塊完美的薄圓餅,再用已經準備好的碎羊肉均勻鋪在其上。之后,她又如法炮制,再攤薄一塊面餅覆蓋在羊肉上,四周細細地捏褶,將上下兩塊面餅捏得嚴絲合縫,使之成為一塊圓形餡餅。

女主人捧出烤好的庫麥其 圖 錢成熙

火坑中填好的沙子已經被燒得滾燙了。女主人將餡餅穩妥地放進去,再用沙子將它蓋好,大家喝著熱茶,吃著拉條子,耐心等待。過上大概二十分鐘,烤熟挖出,撇凈餅上的沙,切開。整個房間里一時間香氣騰騰,談笑聲嘎然而止,沒人顧得上燙嘴,所有人的眼睛和指尖都在閃閃發光。

誘人的庫麥其 圖 天地探美

我注意到這戶人家門口掛著一塊維漢雙語的牌匾,寫著“喀拉墩沙家樂”,還附有編號。香香告訴我,這兩年前來達里雅布依的游客增多,因此許多村民也參與了進來。除了做向導、司機、經營駝隊以外,把自家改造為沙家樂以招待游客。這是剛剛興起來的做法,有時,游客還可在此購買當地特產的肉蓯蓉。

最早的佛寺

在這處沙家樂,也是我第一次看見“喀拉墩”三個字。參加這次旅行之前,我就知道天地探美會帶我們前往“喀拉墩遺址”。維語中,喀拉是黑色之意,喀拉墩,便是黑色的沙丘。這是它現在的名字,而這處遺址真正的名字,也和遺址本身一樣,漫漶在黃沙之中,難以考證。

1896年1月,斯文·赫定在他的第二次新疆考察之旅途中,在發現了被黃沙埋沒近千年的丹丹烏里克(Dandan-uilik,"象牙房")古城后,他沿著克里雅河而行,又緊接著在它北面找到了同樣被掩沒的喀拉墩。在考察了遺址之后,他斷定它是一座廢棄的佛教中心。他見到了呈"回"字形的佛寺遺跡,佛像在回形的中央,回形的墻壁上繪滿了壁畫。

赫定也發掘了它殘存的城墻。但赫定并不打算大規模發掘此地,而是記下了它的準確方位,方便以后的考古人員發現這里。1901年,英國考古學家斯坦因正是循著赫定的地圖再次來到喀拉墩,他的發掘成果中包括一只儲存糧食的大陶甕。

斯坦因拍攝的喀拉墩遺址 資料圖

喀拉墩被發現后一百多年來,考古學家已經對它進行了細致的發掘,對遺留木建筑構件的碳十四鑒定,證明它最早建成于公元前2世紀,正是佛教初傳中國之日。

在佛寺遺址之中,考古學家還發現了橘紅、紅、黑色的泥壁殘片,拼接之后,一張接近完整的犍陀羅式佛像出現了。因此,這里可以說是中國被發現的最早佛寺,而這面佛像,則是中國最早的佛像了。

為了親眼見一眼喀拉墩,我們坐車,沿著河灘,來到沙海邊緣,汽車不能再前行。司機告訴我們,喀拉墩遺址便在我們前方約一公里之處。

然而,盡管有曾來過喀拉墩兩次的香香領路,我們還是迷失在了沙漠之中,四處眺望,遠近盡是綿綿沙丘,都似曾相識,即便知道大致方向,即便是出動無人機,也發現不了這處黑色的喀拉墩,到底藏在哪一座沙丘之后。

風越來越猛烈地吹著。有那么一瞬間,作為一個習慣依賴外部工具的現代人,在這個手機和無人機都不管用的沙海中央,我心中產生了一絲惶恐,也正因為這絲惶恐,我感到自己從未和古代的旅行家如此接近過……法顯、玄奘……當他們身處沙漠時,身無長物,沒有交通工具,唯一可以依靠的自己的兩條腿,和越來越不確定的方向感,當然,還有心中的一腔信念。

好在,我們不是真的法顯或是玄奘。司機的出現很快拯救了我們,并把我們帶上了正確的方向。

眼前出現了插在沙中的密集的胡楊木棍,在一片片胡楊木棍之后,我見到了半埋在沙中的木制門楣,是曾經的官署的一部分,如今露出的部分尚不到一米。胡楊木棍是當時常見的墻的砌法。一層胡楊木棍,一層泥土交相壘筑,極耐風蝕。城址被廢棄之后,泥土漸漸被風吹去,只剩胡楊木棍和木梁木柱,還堅守在沙中。

胡楊木棍曾是墻壁的一部分 圖 錢成熙

據考古發掘的結果,整個喀拉墩遺址的面積有50萬平方米。不過,站在官署前舉目而望,如今露出沙漠表面的喀拉墩遺址大約也只有一千多平方米。太陽西斜,黃沙漫漫之中,胡楊木棍依依而立。

這里也曾經是一座大城,有過殿宇樓臺,聽過佛號齊誦。白日也曾喧囂繁忙,晚上也曾有萬家燈火點亮過這片綠洲。河水拋棄了喀拉墩,沙漠便以最粗暴、快速的方式奪回領地,掙扎生存的文明頃刻便被鯨吞。

曾經的橫梁落在沙中,當年的雕刻歷歷可見 圖 錢成熙

玄奘的《大唐西域記》的一個故事,現在普遍被認為和喀拉墩有關,便是《沙雨淹沒曷勞洛迦》的故事:于闐國邊境有一個興盛的城邦,叫曷勞洛迦,因為當地人不信佛教,甚至滅法驅佛,受到上天懲罰,天降一周沙雨,將曷勞洛迦徹底湮滅,沙塵竟聚集成為巨大的沙包。

每逢風雨過后,沙包附近就散落著歷經劫難的寶物。諸國的君王,異方的豪俠,多有人想接近這個城址,去挖掘里面的寶物,但每一接近,便“猛風暴發,煙云四合,道路迷失”。

曷勞洛迦成為了徹底的傳奇,也許喀拉墩就是曷勞洛迦,也許不是,但西域綠洲上那珍珠一般的繁榮城邦國家,哪個不像曷勞洛迦的故事一般,最終掩埋在了沙海之中呢?

于闐國的回響

在大漠中度過數天之后,我們沿著克里雅河,回到了和田。中古時代,和田就是著名的于闐國。公元4世紀末,法顯曾到過于闐。他在行記中說于闐國,“其國豐樂,人民殷盛,盡皆奉法,以法樂相娛。眾僧乃數萬人,多大乘學,皆有眾食。彼國人民墾居,家家門前皆起小塔,最大者可高二丈許,作四方僧房,供給客僧及余所須……”

玄奘取經途中,也路過于闐。當時于闐已經有上百所寺院,有近5000名僧侶,其中也有外國來此掛單修行的僧人。

如今,在和田城郊,還有一處遺址,能讓我們一睹繁榮時期的于闐國的風采,這便是熱瓦克佛寺遺址。

現存佛寺遺址 圖 錢成熙

熱瓦克也是現名,維吾爾語中意為亭臺樓閣。1901年4月,斯坦因第一個發現了這處佛寺遺址,在《古代和田:中國新疆考古發掘的詳細報告》一書中,他稱這里的佛塔是“迄今為止我在現存的廢墟中看到的和田地區最宏偉的建筑物”。

他在此發掘了8天,得到一些珍貴文物,也測繪了遺址圖。他發掘出了91尊大型佛像,并根據佛像和壁畫的風格,辨認出它們都屬于犍陀羅藝術風格(指希臘化佛教藝術,盛行于公元前1世紀到5世紀的阿富汗、巴基斯坦部分地區)。

但由于地下水已經侵蝕了雕塑,斯坦因擔心清除佛像上的泥沙后佛像會倒塌,壁畫也將剝落,因此,他在對塑像拍照后,又用沙子重新將其掩埋。

斯坦因拍攝的塑像照片 資料圖

斯坦因走后,陸續有人來此挖掘破壞。1906年,斯坦因重返此地,帶走了一些塑像,今存大英博物館。1928年,一個德國探險家特林克勒也從此盜掘了六箱文物。

如今我們所見的熱瓦克遺址只剩下了部分院墻和佛塔,斯坦因曾見到的寺廟東墻外的小廟如今已經不存。這是一座覆缽式佛塔,也是和田地區唯一保存較好的犍陀羅建筑風格佛塔。它座落在一個長約50米、寬約43米的長方形庭院內一處高約5米的十字形臺基上,現存部分10米高。隔著院墻殘跡仔細觀察,似乎還能見到外壁上的泥塑佛像殘跡,可惜曾有的彩繪,已經基本風化。從考古者的歷史照片上,還能見到未風化的墻壁上均有壁畫,供養人像、此丘云氣紋和圖案插于佛像之間。

現存大英博物館的熱瓦克佛寺佛像 資料圖

熱瓦克佛寺的興廢年代暫無史料可考,有中國學者認為,興廢年代大概在公元4世紀中葉至7世紀中葉。根據這種觀點,我們豈非正站立在玄奘曾站立的土地之上?悠悠風聲之間,是否也會傳來他曾聆聽過的暮鼓晨鐘?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百家乐官网有技巧么| bet365手机版| 百家乐下注瀛钱法| 荔波县| 百家乐赌博赌博平台| 隆化县| 678百家乐博彩娱乐场开户注册| 誉博百家乐官网开户导航| 尊龙国际在线娱乐场| 皇冠网百家乐赢钱| 百家乐官网公式软件| 德州扑克看牌器| 犹太人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 百家乐官网视频官方下载| 德州扑克算牌| 百家乐博弈之赢者理论坛| r百家乐娱乐下载| 广州百家乐官网娱乐场| 大发888官网黄金版| 赌场百家乐是如何玩| 网上百家乐的技巧| 蓝盾百家乐官网具体玩法| 娱网棋牌官方下载| 威尼斯人娱乐城返佣| 百家乐官网园天将| 天堂鸟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 百家乐一柱擎天| 悍马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 百家乐龙虎台布多少钱| 澳门百家乐常赢打法| 百家乐视频多开器| 网上百家乐官网是真是假天涯论坛 | 星河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 百家乐官网只打闲打法| 澳门百家乐官网玩大小| 平顶山市| 大发888官方ylc8| 大发888亚洲| 百家乐b28博你| 五星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利博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