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歷經10個月的尋找:一代代人的時代印記
圖|戚顥
文|樊卓婧
這組專題從年初開始,在寧波市范圍內選擇從1949年起70年間出生的70位不同年齡不同身份的新老寧波人,深度采訪拍攝,通過一張最具代表性的環境肖像的方式定格他們所處的各種環境和生活狀態,同時以文字記錄他們各自的家族背景、成長經歷和人生追求。
開始的時候,我們只是覺得,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這個節點上,應該記錄些什么。從不同年齡的人物入手,至少可以讓讀者找到自己的同齡人,找到共同的記憶和彼此的理解。
前后歷時10個月,最不容易的,是找到這70個人。
最初是從去年“改革開放40周年特別報道”中找那一個個閃閃發光的名字:李如成、茅忠群、戎巨川、鄭永剛……
還有些采訪對象,從過去的“新聞事件”和“典型人物”中找。有些人其實多年前采訪過,久別重逢,熱騰騰滿心歡喜。但時間真的改變了很多東西,當“新聞人物”歸于平淡、泯然眾人,你會發現,站在今天往回看,許多“大事件”真正的價值并不是可以做成傳奇的標題,而是當“新聞”不再是新聞之后,蕓蕓眾生被改變的日常生活。所以我們把更多的鏡頭留給普通人。
有一些人物是根據城市發展“策劃”的,有一些人是偶遇的。兜兜轉轉,7年里出生的70人終于找齊。拍攝的時候,不拔高、不煽情,把人放在最自然的環境中,讓畫面中的細節反映每個人所處的時代,以及這個時代的遺憾和希望在人身上留下的印跡。
這70個人都那么努力,當一代代人帶著各自時代的印跡不斷前行,當他們的腳印留在這個國家70年的歷史中,你會看到一種力量代代相傳。
把這70人放在一起,就可以讓大多數人看到自己的曾經,看到遠去的、深一腳淺一腳的歲月,看到這個國家、這座城市走過的路、留下的腳印。
(下面按出生年份簡單展示其中20個人)

王解放,1949年出生于浙江寧波。
自從1973年退伍后,王解放就做了一名電影放映員,一直到退休。在很多片子里,“解放”是一個圓滿的結局,但對新中國來說,1949年只是一個開始。

李如成,1951年出生于浙江寧波。
在進入青春服裝廠前,李如成在一個叫雅渡村的地方度過了15年的青春。后來他把新公司取名為“雅戈爾”,既是原先“青春服裝廠”的延續,又承載著他在雅渡村的回憶。

邱士青,1956年出生于上海。
邱士青當過話務員、郵遞員、郵政營業員、分揀封發員……作為一個老郵政,他保證,雖然已經到了5G時代,但街頭巷尾的那些綠色郵筒,每天都會風雨無阻地打開。

王亦敏,1959年出生于浙江寧波。
1977年高考恢復,王亦敏考上大學,從此命運改變。畢業后,她做了37年6個月的語文老師,2019年退休。最后一堂課,她在黑板上寫下今年高考全國(Ⅲ)卷作文題目中的這句話,和孩子們告別。

徐建其,1963年出生于浙江紹興。
徐建其養了近40年奶牛,經歷過乳制品行業的起起伏伏,他相信“每一口都安心”不僅僅是一句廣告詞,也是一件最自然不過的事。

錢燕珍,1968年出生于浙江寧波。
高考填志愿時,錢燕珍被南京氣象學院海報上的多普勒雷達吸引,報考了那所學校。后來她成為氣象臺的首席預報員。她覺得人生和天氣一樣,會被許多微小的變量所改變。

茅忠群,1969年出生于浙江慈溪。
茅忠群的父親茅理翔曾被稱為“世界點火槍大王”,茅忠群進入父親的企業后,創辦了“方太”這個家喻戶曉的品牌。他一直在探索如何打造中西合璧的中國特色管理模式,他希望企業可以做500年。

程林鳳,1970年出生于安徽安慶。
2010年,程林鳳剛到寧波做月嫂時,價格是每月4800元。2019年,照顧了100個孩子后,她的價格漲到了每月15800元。她本來以為城里的媽媽很嬌氣,后來發現,其實誰都不容易。

張彥,1972年出生于安徽六安。
張彥以前創業都不太成功,直到2007年,兩位寧波商人出資800萬元邀請他,他辭去了外企高管的職務來到寧波,創立了“激智科技”。這次成功,是因為他全心全意把一張膜做到了極致。

賀豪杰,1975年出生于浙江寧波。
作為港城工匠,不管是本職工作,還是業余愛好,賀豪杰都盡全力做到極致。他可能是所有電焊工里面收集攝影器材最多的,也是寧波1000多位市勞模中植物拍得最好的。

李佳瑩,1978年出生于遼寧沈陽。
李佳瑩的父母都在東北老牌國企工作,他在職工大院里長大,曾經以為全世界就由一個個“大院”組成,直到考上飛行員,才看到了真正的世界和人生的多種可能。

陳鴻昌,1980年出生于河南汝州。
陳鴻昌到寧波來后,朋友喜歡叫他陳大樹。他喜歡收集和童年、往事有關的舊物,越攢越多,就有了“舊物實驗館”,這里有很多人的回憶。

孫喆,1984年出生于黑龍江哈爾濱。
從2004年開始,孫喆斷斷續續賣了15年房,見證了房價的幾番起落,也見證了很多戲劇性場面,越來越理解每套房背后,那些歡笑和困頓,付出和希望。

陳亮,1988年出生于江蘇鹽城。
在寧波海洋世界,陳亮照顧的“海?!焙汀皩殞殹笔亲钤鐏淼秸憬膬深^白鯨。它們的家鄉在俄羅斯,不知道白鯨是不是和人一樣,也有關于家鄉和童年的記憶。

寧文博,1992年出生于浙江嘉興。
從走街串巷的“騎手”,到“即時配送”行業先鋒,寧波一步之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寧文博每一步都恰逢其時。創業就像選外賣,既要清楚選項,又要了解目標,每一步都不容易。

夏音,1996年出生于浙江淳安。
這個自幼喪父的貧困女孩在很多人的幫助下完成了大學的學業。多年前放棄大學夢的姐姐也有了自己的事業。她說人生的路很長,只要努力,結果都不會太差。

房晴,1999年出生于河南商丘。
因為沒有考上普通高中,房晴一直覺得人生很失敗。后來她進入寧波第二技師學院學習,得到了去俄羅斯喀山參加世界技能大賽的資格,才知道原來世界那么大,只要足夠努力,有的是機會改變命運。

張紫鈺,2008年出生于安徽亳州。
張紫鈺的爸爸是貨車司機,媽媽是小區保潔員,2016年他們買下了丹鳳四村售價100萬元的房子,首付50萬元,房子又出租了兩年,才湊到了裝修的10萬元。2019年,這一家人終于搬進了自己的家。

張云帆,2011年出生于浙江寧波。
張云帆的父母都是臺州人,他們雙雙考上了不錯的大學,畢業后到寧波工作“開花結果”。但為了讓兒子讀上心儀的小學,他們在半年之內換了兩次房。

徐菡汐,2017年出生于浙江寧波。
徐菡汐的父母都是紹興人,媽媽原來在杭州當英語老師,爸爸在寧波創業。媽媽懷孕兩個月的時候,辭掉工作,放棄了即將到手的評優和職稱,一家人在寧波團聚?,F在看,這是個很正確的決定。
愿我們記錄的這70人,愿每一個努力的人,都在這個時代留下印轍。
個體肖像與時代面孔
文|賈曉霞
這是一組有著儀式感的人物定格。
這是一組極具時代感的形象塑造。
這是一組富有場域感的環境肖像。
這是一組充滿生命力的時代面孔。
每個人物既是個性本體也代表著同時代同年齡群體。拍攝者將這些經尋找確定的個體置身于他們的工作環境或生活場景,在看似簡單的肖像拍攝中,融入了時代背景、空間環境、人物特性、神情特征以及人物的內心和情感,傳遞出豐富的人文信息。
在當下,攝影早已對突破客觀現實的純粹記錄,更多承載著攝影人的思考和表達,作者以頗富信息量與時代性的視覺書寫,展現出時代大潮中不同人物個體的生命特質和情感訴求。銳意改革的寧波本土企業家,通過打拼落戶寧波的外來者,每一個人物的背后都有著或轟轟烈烈或歷經滄桑或唏噓感人或百味雜陳的故事,每一個小人物的人生軌跡、掙扎奮斗都與大時代的發展變革和家國命運緊密契合。
他們是具象的也是抽象的,順著這些鮮活的與時代脈搏同頻共振的個體探尋、追問,命運如此跌宕,生命如此美好,奮斗如此卓絕,脈絡如此清晰,歲月如此綿長……他們共同組成了時代面孔。
方寸之間的光影畢竟有其局限,主體人物的職業、身份、神貌之外更多的故事無法通過畫面延展,這也是深度報道需要借助文字的原因所在。正是有了攝影和文字的互為編織和映襯,正是那一篇篇撥動內心情感之弦的回味講述,才讓這組報道有了更多可讀耐讀。透過70個奮斗不屈、努力生長的個體生命軌跡的梳理,我們從中仿佛也看到了自己的身影和來時路……
原標題:《70張時代面孔》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