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于廣義:他們在山林中等了我一百年

「DIRECTURE導筒」將開設「導演寫作專欄」,歡迎獨立/藝術電影/紀錄片導演投稿關于電影的創作心得、幕后手記等,請發文至directube2016@gmail.com與我們聯系。

Timber Gang
導演: 于廣義
類型: 紀錄片
制片國家/地區: 中國大陸
語言: 普通話/國語
記錄了中國黑龍江省一群伐木工人真實的生活,展現冰天雪地之中人類最原始的生存狀態。2005年春節,于廣義回到家鄉黑龍江五常縣,和林區的伐木工人一起度過了禁伐令生效前最后的伐木季節,并把他們的生活拍攝下來,為這種即將消失的生產生活方式留下了難得的影像記錄。
于廣義
紀錄片導演
于廣義,1961年生于中國黑龍江省,現生活于大慶市。1991年畢業于中國美術學院,進行多年版畫創作。2004年開始獨立電影制作。代表作《木幫》《小李子》《光棍》《跳大神》,作品曾入圍日本山形紀錄片節 等諸多國內外影展。首部劇情長片《君子殘存不少》正在籌備中。
《木幫》十年
于廣義
2015年3月
2015年春節去我姐家吃飯,我把湖南衛視芒果臺快遞給我的機頂盒,安在了她家電視上,給家人看我的紀錄片《木幫》。這是我2014新剪的版本,姐家的電視很大,特別清晰。我己經幾年不看電視了,這是頭一回在這么大的電視上看自己的紀錄片。大家坐在電視前,影片中一張張熟悉的面孔向我走來,又把我帶回到十年前,那個漫天風雪的黑瞎子溝。

人、馬、風雪、森林、炊煙、窩棚,還有那根用細鐵絲吊在屋梁上搖擺的紅蠟燭,他們已經在這里等了我一百年。

六十年代初,黑龍江林區招兵買馬,開始大規模森林砍伐。正趕上大饑荒,流民涌入。每天在林業局的院子里圍著許多人,他們來自山東、河北,還有周邊的農村。招工初期瘸子、傻子都要,記得林場有一位叫傻于子的工人,他只知道自己姓于,不知道年齡也不認識錢,就知道干活。還有一位叫卜瘸子的山東人,腿瘸的特別厲害。他的工種是放炮工,修路放炮時他跑得比正常人還快。因為他一條腿長一條腿短,這個正好適應了山林中不平的路面。林業雖苦但掙錢多,抬大木頭一個月的工資,比在農村一年掙的還多。后來林業局看著報名的人多了,要求也開始嚴格。讓幾十人一伙在院子里列隊,跟著前面一個騎馬的人上街。到了寬敞地方領著你使勁的跑,然后再跑回來。一會兒功夫,年老體弱,腿腳不利索的就丟在了后面。這時候大門一關,先跑進院子的人就算體檢合格,坐上森林小火車上山伐木。人們穿著家織布的棉襖,背著簡單的行囊,懷里揣著故鄉的泥土走進這片大山。那時候人多流動性大,也記不清誰的名字,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稱呼“山東盲流”。只是在前邊再加上一個姓,張盲流、李盲流還有丁盲流。他們把家鄉帶來的泥土倒進水缸,再又用棍子攪拌一下,他們說關東的水硬,必須和關里家的土合在一起,不然人會水土不服。

每年冬季是伐木的最好季節,林場雇大批冬閑有馬的農戶進入深山,在冰雪溶化前把木頭用馬爬犁運下山。一百多年,年年如此沒有改變。只是當年俄國人留下的大肚子鋸,日本人扔下的彎把鋸,換上了現在的電鋸。窩棚上面保溫用的的樹皮、松枝和茅草變成了塑料布,人和工具的名稱仍參雜著俄語和日語。山理山規很多,許多犯忌的話不能說,上山下山都要請人翻黃歷,掐著指頭看日子。

紀錄片是個很寂寞的活兒,2004年十二月上山拍攝《木幫》,之后又在家鄉完成了《小李子》、《光棍》。《跳大神》已經拍攝了六年多,正在做后期。前三部參加了幾十次國際電影節,獲得十幾回獎項。十年在一個地區堅守拍攝,用自己微薄的力量與熱情完成了四部紀錄片,應該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我的工作團隊許多時候就是我自己,為了工作方便2008年在林場蓋了一處房子,老婆和女兒常陪我住在那里。

新年的鞭炮響起,日子一年一年的過,電影一部接一部的拍。

「導筒」微信號 directube2016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