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國基金會發展論壇福州舉行,多家公益機構共商流動兒童難題
中國基金會發展論壇2019年會22日—23日在福州舉行,這是該論壇首次落地福建。
在論壇期間,由上海聯勸公益基金會聯合多家機構在福州舉辦“區域慈善合作,共促社會融合——基金會如何通過區域合作,解決城鄉發展中的兒童服務問題”論壇,探討如何化解隨遷兒童融入城市的議題。
澎湃新聞(www.usamodel.cn)獲悉,此次論壇邀請到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韓嘉玲、浙江省婦女兒童基金會副理事長邱哲、上海聯勸公益基金會助理秘書長鄭依菁、鳥巢計劃發起人丁勇、新公民計劃總干事魏佳羽、壹基金兒童關懷項目主任劉穎凝、樂施會城市生計項目官員梁語剛、資助者圓桌論壇咨詢師陳思陽等嘉賓出席,共有超過80位來自基金會、社會服務機構和學術機構的伙伴參與交流討論。

新移民對城市公共服務挑戰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發布的《2015年中國兒童人口狀況》報告顯示,中國受人口流動影響的流動和留守兒童已達1.03億人,這對中國的城市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
中國政府也已意識到問題之所在,并做出相應的制度安排。2019年4月,國家發改委發布《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要求積極推動已在城鎮就業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并繼續推進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全覆蓋。
在上述社會背景及政策環境下,公益行業應該如何發揮影響力,為隨遷兒童提供相應服務呢?

“這意味著越來越多的打工者未來有機會在城市落戶。”新公民計劃總干事魏佳羽發言稱。
2018年教育部一項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小學階段農村留守兒童規模999萬,自2009年以來首次低于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規模1048萬人,這也驗證了大量農村留守兒童進城的趨勢。
魏佳羽稱,盡管許多農村人已能在城市落戶,但他們的生存狀態未見得有很大改變,又會出現很多新移民的問題。因此作為公益組織更應該關注遷移人口的子女,關注他們公共服務的需求。
“流動和留守的身份,往往是同一批孩子,不能割裂地來看這個問題。”魏佳羽發言稱。
伴隨更多流動兒童進入城鎮生活,很明顯對原有均等化的公共服務和包容友好的社會環境提出挑戰,這也恰好是公益組織的可以作為的地方。
城市里的“隱形人”
“我們發現這是被長期忽視的巨大群體。”上海聯勸基金會助理秘書長鄭依菁發言稱。
上海聯勸公益基金會成立于2009年。從2015年起,該基金會關注長三角流動兒童群體。
作為中國第一大經濟區,長三角流動人口規模巨大。
江蘇省和浙江省有超過150萬流動兒童,長三角四地義務階段兒童數量達到近400萬,占全國義務階段流動兒童總數超過20%。
“這些孩子常常面臨居住環境惡劣、家庭壓力大、校內外教育資源和質量的不足、親子溝通障礙、社會支持網絡薄弱、兒童得不到陪伴和心理支持等問題,卻往往得不到關注,成為城市里的隱形人。”鄭依菁發言稱。
她在發言時講了一個故事。一位來自云南的外賣小哥,由于手有殘疾,妻子離他而去,他一人帶著女兒,為求生計當上送餐員,每天早出晚歸,女兒長期和他待在外賣摩托車上面,餓的時候爸爸就給她一個面包吃。由于很長時間沒人陪她說話,三歲還只會說“爸爸,抱”,缺乏親子的陪伴。
作為為城市提供日常服務的外來務工者,滴滴司機、家政工、保安和清潔工……他們往往是一個被忽視的群體,他們的子女如果生活在城市,也會面臨多重難題。
鄭依菁說,由于很多孩子父母是流動商戶,沒有繳納社保,造成許多孩子沒辦法在城市上小學,最終只能把孩子送回老家,因此造成了孩子處于“流動兒童”和“留守兒童”的尷尬處境。
“他對家鄉沒有記憶和認知,回到家鄉又是一個外來者的身份,所以他回去以后,因為父母不在身邊,容易成為校園霸凌的對象。”鄭依菁發言稱,流動留守兒童最容易成為困境群體。
上海聯勸作為資助型的基金會,他們通過和高校、媒體和公益組織的合作,以此完成教育發展、安全保護和社會融合的社會問題。
“這符合基金會的定位和使命。”鄭依菁稱。
社區是主戰場
對于如何化解隨遷兒童在城市的公共服務難題,前來參加論壇的公益機構也分享了自己的經驗。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則從學術角度,分析研究了北京和上海兩個特大城市回流兒童的研究案例。
“當孩子回去留守,他們會遭遇嚴重的水土不服。”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韓嘉玲發言稱。她特別指出,針對特大城市回流兒童的公益項目較少,因此呼吁公益領域能在未來發展中加強特大城市與回流地公益機構的交流與合作來支持回流兒童的成長。
“我們有一個項目叫煥新樂園,短短兩年在全國20個省有我們的項目,兩年時間我們給6千多戶近7千戶實施了從環境改造到心靈陪伴的工程。”浙江省婦女兒童基金會副理事長、秘書長邱哲在發言中稱,她所在的基金會成立于1981年,婦女和兒童是該基金會很重要議題。
針對留守兒童面臨的現實難題,該基金會采用的是“三三制”扶貧行動模式,以改善低保家庭兒童居住環境為切入點,聯合政府、企業和社會力量,提升兒童及家庭綜合發展能力,緩解貧困的代際傳遞。
“兒童需求很多元,協助構建兒童的社會支持系統,更要關注孩子的內生動力,從傳統的輸入型為主轉向發展型服務,不斷去賦能兒童。公益組織在其中有很多優勢。”邱哲發言稱。
“我們三年推動建立了12家圖書館。”廈門鳥巢閱讀文化推廣中心執行長丁勇,2014年1月,他發起了鳥巢閱讀計劃,以閱讀改變社區,更好為孩子服務。
“我們發現農村的孩子發生非常驚喜的變化。”丁勇稱,鳥巢閱讀計劃的圖書館已在福州、泉州和廈門都落地,取得很好的效果。
2019年,鳥巢計劃已轉型為支持型平臺,免費為所有公益機構提供培訓,以此把該模式復制到全國各地。
壹基金是聯合公益的模式,壹基金兒童服務站項目是通過支持本地社會組織開設兒童安全友好的活動空間,以此推動對兒童的服務和幫助。
“我們目前在全國22個省開展兒童服務站的項目,一起運營省級的網絡。今年為止一共運營了781家兒童服務站,今年在國內是340家左右兒童服務站,明年可能是520個兒童服務站,是比較規模化的項目。”壹基金兒童關懷項目主任劉穎凝介紹稱。
她重點講述了壹基金在貴州省兒童服務站的經驗,這是以政府主導和社會參與的方式介入農村兒童在城市社會融入的模式。壹基金計劃在貴州全省354個易地扶貧搬遷縣城安置區逐步建立服務站,為安置區兒童提供安全友好的活動空間及課外輔導、文體活動、安全教育、文化傳承、社區融入和心理支持等服務。
上述的解決方案,本質上都是基于孩子作為“流動兒童”和“留守兒童”的現狀而設定,最理想方式是如何讓他們和爸爸媽媽在一起,接受正常的教育,這才是當前社會的共識。
“在中國仍然有超過1/3的孩子沒辦法和父母雙方在一起,其中80%是單親家庭,92%的比例是留守兒童+流動兒童。”資助者圓桌論壇咨詢師陳思陽發言稱。
化解隨遷兒童的公共服務難題,社區是主戰場。
“我們根據之前的數據發現,社會組織提供社會服務,社會群體遠遠不是城市里看到的流動的孩子,更大的群體在背后,在鄉村、鄉鎮以及被留守的孩子。如果城市有安全舒適的流動社區,很多家長和孩子是愿意留在城市的。”陳思陽稱。
由此說明社區服務對于流動兒童異常重要,在提供安全和教育服務以外,關鍵是如何做到可持續推廣,這對服務空間,內容以及專業團隊都提出了極高的要求。
“核心在城市支教者,并不是實體空間,并不是硬件打造,而是在人。”陳思陽稱。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