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財富是什么?財富是如何產生的?如何創造更多的財富?

導語:人類一直在追求財富,但什么是財富?財富是怎樣產生的?如何為個人、企業和社會創造更多的財富?19世紀以來,我們對財富起源的看法多是基于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提出的觀點。但是隨著物聯網時代的到來,對財富起源的看法,以及增加財富的方法也不妨更開闊一些。
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說,財富并不是一個確定不變的概念,事物的價值取決于某個特定時間點上他人的支付意愿。對于古老的馬賽族人來說,財富是以牛的數量來衡量的,他們以牛的數量來衡量經濟實力。對于我們現代人而言,則以人民幣、美元、英鎊、歐元、日元或其他貨幣作為衡量標準。
財富最初的起源在何處?為何隨著時間的流逝,世界變得越來越富裕?人們是如何從以牛交易轉變成以微芯片交易的?這一系列問題最終將把我們導向一個關于財富的最重要的未解之謎:人們如何才能創造出更多財富?
我們可以基于狹隘的自身利益提出這個問題,但也可以提出一個更宏大的問題——
如何才能增加社會財富?
管理者應該如何發展企業,才能夠為人們提供更多的工作崗位和機會?
政府應該如何發展經濟,以解決貧困和不平等問題?
經濟是人類進化成功的體現
牛津大學新經濟思想研究所掌門人、圣塔菲研究所外聘教授埃里克·拜因霍克(Eric Beinhocker)在《財富的起源》中重新探討了21世紀的這些新問題。
他的答案不僅源自經濟學家的工作,同樣還源于生物學家、物理學家、進化論理論家、計算機科學家、人類學家、心理學家和認知科學家的工作。現代科學,尤其是進化理論和復雜適應系統的理論,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視角,來看待這些存在已久的經濟問題。
拜因霍克主張,在解釋財富時用復雜理論的經濟進化論來取代傳統經濟學理論。他指出,進化和經濟之間不僅僅只是類比的關系,它們實際上是一種更宏大的現象——復雜適應系統的兩種形式,該系統中的獨立元素和部分互相作用,然后進行信息處理以使它們的行為適應變化的條件。免疫系統,生態系統,語言,經濟,法律和互聯網都是復雜性系統應用的例子。
經濟進化和生物學上的進化有所不同:人類的計劃和適應能力,使得經濟進化比生物學進化更迅速、更有目的性。但它仍是一種進化。
我現在在做的創新研究,主要是對經濟增長和財富增長的研究,其實也是一種對進化的研究。我們早期的創新研究首先是對經濟發展規律作出研究,近年來創新的管理學相對成熟,創新的經濟學進展不是很大。我也希望青年經濟學者更多地參與創新的經濟學研究,如何從經濟學角度考慮創新的要素,提出中國經濟發展的新理論,這個是很有前景和空間的。

作者:[英]埃里克·拜因霍克(Eric D. Beinhocker)
出版社:湛廬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
今天的經濟和財富是如何增長的?
經濟是復雜事物中的奇跡,然而,既沒有人設計它,也沒有人管理它。那這樣一個系統怎么就能創建起來?為什么復雜性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加?拜因霍克認為,這些問題的答案是可以找到的,經濟是“一個有適應能力的復雜系統”,其運作方式遵循著與生物進化相同的邏輯——動態、主體、互動、涌現、進化。
市場是一種非常強大的進化機制,它是創新機器。技術創新,包括商業設計、物理技術、社會技術在內的3大力量是促進社會財富增長的絕對力量。
一、商業設計
首先是商業設計的力量。市場是一個不斷演化并進行適應性調整的動態體系,正如達爾文進化論所說,適者生存,面對經濟復雜性的指數級增長——物聯網、數字經濟、信息社會和智能未來,不論是國家,還是企業,要想在殘酷的商業競爭中獲取成功,首先就需要形成不斷進化的商業設計。
傳統的經濟學是靜態的,但實際上現在經濟發展和企業發展并不是被動消極的,而是一個積極的、可設計的、開放的過程。我們可以主動建構國家機構和企業商業體系、商業合作行為,就像再造基因一樣,再設計后的機制會更完善、動力也就更充足。
同時,現代經濟體的一個標志性特征就是其高度的復雜性,所以還可以增加商業設計的復雜性實現財富的增長。我們知道,即便是像襯衫這樣較為低端的產品,也可能綜合了西非的棉花、印度尼西亞的石油,以及某個意大利人使用美國電腦軟件繪制而成的設計圖。此外,現代經濟體的產品數量也多得驚人:埃里克·拜因霍克就估計,在倫敦、東京及紐約等現代經濟環境中,可能存在100億種不同的產品和服務。商業設計越多元,在財富增長和技術創新上的機會就越大。
二、物理技術
物理技術,指的是硬技術創新,對財富增加有最明顯對推動作用。
“硬”是指有技術含量,有關鍵技術的突破,比如說在傳統芯片設計以及醫藥研發、材料研究和化學工藝等關鍵技術的研發突破,具體就是三“硬”——新材料、新產品和新工藝,這三者也是熊彼特關于創新的主要內容。
彼得·戴曼迪斯曾在《富足》里闡述了人工智能、無限計算能力、數字制造、納米材料、合成生物等指數型增長的創新型技術,指出這些物理技術將使人類在未來20年內獲得巨大的成就,這些成就將要遠遠大于以往200年所取得的。不久之后,我們就能夠滿足地球上所有人的基本需求了,而且很快就能更進一步。富足時代已經觸手可及了。
但只有物理技術還遠遠不夠,還需要社會技術的協同創新。所以,我一直強調我們不能只關心信息物理學,還要關心社會物理學。
三、社會技術
最后是社會技術,即社會網絡、合作溝通的技術。比如法治體系、銀行系統、經濟透明度、清廉程度等等。
很多人覺得,國家財富的主要決定因素是自然資源、政府政策以及國家物理技術的發展程度,其實研究表明不是這樣的,一個國家等社會技術狀況比國家的物理技術發展程度重要得多,即使是資源很少、政府能力較弱的國家,如果擁有強大的發達的社會技術,也能取得相當好的成績。因為社會技術的進化意味著和平、愛和理解,意味著更加順暢和諧的合作。
每個領域的發現都能為其他領域提供可能性,所以社會技術空間其實是和物理技術空間一同進化的。
中國的創新怎么做?
我曾經提出了整合式創新的框架,和這3大技術力量是不謀而合的。商業體系是經濟進化的支柱,物理技術和社會技術是兩個支撐結構,進而形成一個非常完整的動態的閉環。此外,我們還需要從經濟短期的上漲下降的搖擺曲線中跳脫出來,將創新作為一個整體、一個系統來思考。
雖然創新的本質是共通的,但在具體的創新模式方面,中西方則大為不同。西方式創新主要采用的是熊彼特主義范式,提倡技術創新至上,創新的主體是企業家。
中國式創新則不僅突破了熊彼特范式,也超越了單純強調學習模仿的東亞創新模式,以及注重發自草根的南亞樸素式創新模式。中國的創新其實很重要的是走群眾路線,每個人都可以自主創新,這樣一種群眾路線利用大眾市場創新,不知不覺把中國的創新做得非常好,尤其是以互聯網為主的服務創新。
按照邁克爾·波特的分段,一個國家的發展分為四個階段,要素推動、資源驅動、創新驅動和財富驅動。中國現在正從要素驅動、資源驅動走向創新驅動,我認為,這本《財富的起源》為中國走向財富驅動提前準備好了思想框架。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