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一幅世態炎涼圖六十年依舊
以“新青年、新故事、新力量”為口號的“浙江國際青年電影周”(Zhejiang International Youth Film Festival)10月30日至11月17日在丹桂飄香的杭州舉行。我應約為電影周寫了8篇電影短評,這是第四篇,對國產影片《林家鋪子》的短評,期待同道指點。

《林家鋪子》拍攝于1959年,改編自茅盾的同名短篇小說,是國慶10周年獻禮影片之一,1995年入選中國電影90周年十大優秀影片。說來有趣,60年以后再來看這部電影,依然給人以新鮮感,仿佛說的是今天的故事。同行傾軋,惡性競爭,欠債不還,破產逃跑,不都是今天耳熟能詳的故事么?

《林家鋪子》的小說原作者茅盾,出生于中國民族工商業萌芽地之一的浙江桐鄉烏鎮,長期居住在中國民族工商業最發達的上海。他對中國民族工商業的發展有著真切的認識。他的長篇小說《子夜》既是中國現代文學的頂峰,也是中國民族資本家狀況的真實寫照。《林家鋪子》則深刻揭示了戰亂年代底層工商業者和城鎮貧民的生活現狀和精神世界。
《林家鋪子》最值得敬佩之處是人物的塑造。它一反當年以工農兵為創作歌頌對象的創作風氣,寫了一批江南小鎮上的小店主和貧民。與中國人善惡分明的道德觀不同,這些小人物亦正亦邪,不正不邪。

謝添飾演的林老板就是一個典型。他苦心經營著自己的小店,如汪洋中的一條小船,受人欺壓,令人同情。但面對比自己更弱小的王老板,他照樣冷酷無情;上海難民涌進小鎮,他不惜發國難財;為了賺錢,他把日貨改頭換面當國貨賣;大禍臨頭時,他更是不顧債主一走了之。編劇夏衍曾給扮演林老板的謝添寫信,要求他“既不能把林老板表演為十足的反派,也不能讓觀眾完全同情他”。
這樣的人物塑造理念恰恰是符合生活真實的。這個世界上,極端的惡和極端的善都是少數。多數人都是從自己的個人利益出發,來判斷事物的是非善惡的。在面對商會余會長、警察局卜局長時,林老板是被壓迫者,值得同情。但在小雜貨鋪王老板和張寡婦面前,林老板則是和余會長、卜局長一樣的壓迫者,無情無義。著名演員謝添在影片中非常準確地把握住了林老板的性格特點,把一個唯利是圖、可憐又可恨的小店主塑造得活靈活現,令人愛恨交集。這在60年前確實難能可貴。

歷史總是在不斷重復已經發生過的事情,1931年在這個江南小鎮上發生的故事,如今又在我們身邊重演。尤其是林老板逃跑之后債主和民眾蜂擁而上的情景,令我們深思:自由市場競爭下的欺詐和風險究竟何時才不重現?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