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除了后半夜不準孩子玩游戲,我們還能做點什么?
在防沉迷游戲、保護未成年人的這條路上,能夠有的規則,都已經有了。
我們還能為孩子做一點什么呢?
近日,國家新聞出版署下發《關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
除此前報道的未成年人單次游戲充值不得超過100元外,《通知》還要求嚴格控制未成年人使用網絡游戲時段時長。規定每日22時到次日8時不得為未成年人提供游戲服務,法定節假日每日不得超過3小時,其他時間每日不得超過1.5小時。
盡管我們都知道,這樣依然難以根治青少年的游戲成癮。就和這一代父母在少年時,曾經遇見過的校園周邊杜絕三室一廳的往事一樣。
可除了規則,我們還能做點什么?
可以做的很多,千萬別說無能為力。

游戲廠商或許可以多做一點事
不是說怕孩子拿父母手機、用長輩身份證號碼來破解防沉迷系統嗎?為何不能用人臉認證呢!每一次登錄游戲都要刷臉,總能又杜絕一批吧。
或許有人會說,如果我長得嫩,刷臉被誤判了咋辦?我想說,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就不能做點犧牲嗎!何況長得嫩,本就是好事,有得就有舍嘛。
何況,這只是極其少數的特例罷了。
或許有游戲公司會說,頻繁的刷臉會影響到游戲體驗!那么,你覺得麻煩大可以不玩。如果想玩,又何懼刷臉。
如果所有的游戲都要刷臉了,大家也就扯平不扯皮了。

游戲廠商或許還可以多做一點事
不是說有很多游戲廠商不守規矩,尤其是一些小程序里,大量免驗證、無防護的小游戲,在肆無忌憚的肆掠嗎?
友商這時候就應該出手,該舉報就舉報。至少讓小游戲們,沒辦法成為孩子的游戲避難所。
同樣也在做游戲的騰訊,也該繼續發揮微信一發火,連自己人都滅的精神,對于自家平臺上的小游戲,早點上“手段”,做“規范”,這才是科技向善。
至于那些大型游戲,友商應該有強烈競爭精神,你懂的。

游戲廠商或許又能多做一點事
游戲不僅僅要防沉迷,保護學生的視力,留夠學習的時間,還應該能夠在孩子必然傾心的游戲興趣上,在自己游戲里多一點有用的東西。
甭一天到晚就是各種爆乳美女、血花飛濺,您甭學昆丁·塔倫帝洛的暴力美學,多來一點潛移默化的東西不更好!
有些有古代人物的游戲,已經在挖掘人物故事、昆曲演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說它作秀也好,化解輿論壓力也罷,至少人家開始去做了。
總比還在那里氪金、傷肝,天天叫嚷著“渣渣輝”、“是兄弟一起玩”之類的無腦游戲要好得多。
至于怎么做?打敗這些無腦的,用有用有意義的游戲占領市場,就好了。
游戲廠商或許還要去做一點事
從去年開始,大家一直叫著嚷著要做功能游戲,然后呢?貌似后來沒太多消息了。
其實,一些想法真的不錯,比如小游戲里的《子曰詩云》《歷史人物知多少》,手游里有《腫瘤醫生》《家國夢》《納木》。

有很多科學實驗,本身就可以在觸摸帶來的沉浸感中達成;有很多文化經典,本身就可以在游戲的代入中其中。
都別說什么《我的世界》教育版,這么低調的游戲。有多少人是在玩《三國志》系列游戲里記住了三國歷史、熟悉了《三國演義》;在《大航海時代》系列游戲里,把全球各大城市和古跡的地理位置……

上述都是經典游戲,而且是數十年暢銷,這難道還不夠刺激起沖動嗎?非不能也,實不為也。為了賺快錢,跟風走偏分,游戲廠商們早把底線給丟掉了,是該重新撿回來的時候了。
突然,想起了《頭號玩家》里的結尾,為了讓大家都能從虛擬世界里走出來,每周那個全球爆款都會停機維護一下。

其實,后半夜直接拉閘,也挺好的。
國外服就按時差來唄。
張書樂 人民網、人民郵電報專欄作者,互聯網和游戲產業觀察者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