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讓每一個“城市細胞”都煥發活力
上觀新聞客戶端11月5日消息,東海之濱、長江入海口,有一個6300多平方公里、2400多萬人口的超大“有機生命體”——上海。
一座城市的日常運轉,如同生命體在呼吸律動。只有保持肌體健康,城市這個“生命體”才能迎接各種挑戰。如何讓超大城市有規律地“新陳代謝”,克服老齡化、交通擁堵、舊城改造、垃圾分類等難題,考驗著一座城市的治理水平和執政能力。
“越是大城市越要注重在細微處下功夫、見成效。”去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時,對深化社會治理創新提出殷殷囑托。銘記總書記要求,如今上海這個“有機生命體”正把治理“養分”輸送到“四肢末端”,用智能化“大腦”高效統籌治理,讓每一個“城市細胞”都煥發出活力。

讓廣大群眾享受發展紅利
一年來,上海致力于抓好底線民生、基本民生,解決百姓急難愁盼問題,既算“成本賬”,更算“大賬”“長遠賬”,讓廣大群眾都能享受到發展紅利。
舊區改造,是民生工作的重點,也是難點。今日的舊區,也曾是風光一時的“新城”,只因城市發展日新月異,當年氣派的手拎紅漆木馬桶如今已和現代化衛生間格格不入。住在舊區的人們,都盼早日圓“新居夢”。為此,上海在不斷努力。
“老貓跳到房頂上,房子跟著抖三抖”,這是57歲的朱洪蘭住了53年的屋子:黃浦區福佑中南塊基地老舊住房密布,空間狹窄、商居混雜。今年7月8日,福佑中南塊基地舊改簽約正式公告生效,基地內的大屏幕上定格簽約率達“98.70%”。“住了半個多世紀,終于可以搬新家了!”朱洪蘭難掩激動。
這樣的故事,一年來在上海各舊改基地頻頻發生,今年上海舊區改造明顯提速:黃浦區6月底就提前完成全年舊改8000戶的目標任務,預計今年舊改將超萬戶;楊浦區今年舊改目標任務是7000戶,已基本完成;虹口區今年舊改目標任務6000戶,現已完成4540戶;靜安區今年舊改目標任務3500戶,現已完成3000余戶……
民生工作,一枝一葉總關情。老人和孩子,更是需要重點呵護和關心的兩大群體。
“讓老年人老有所養、生活幸福、健康長壽是我們的共同愿望”,總書記的親切話語,成了上海推進養老工作的精神指南和行動方針,“老有所養、老有所享、老有所樂”已成上海持續探索的課題。
“看,這個老人昨天21時30分上床睡覺了,夜里起來2次。”在南昌路44號街道綜合為老服務中心內,“養老管家”沈潔可以通過大屏幕看到她服務的30位老人的活動數據。除了日常上門服務,如果老人的夜間數據稍顯異常,沈潔就要上門了解情況。老人口袋里還裝著一個按鍵器,發生意外時按一下就可聯系到值班的“養老管家”。目前,上海已重點建成集全托、日托、醫養結合、助餐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樞紐型”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180家,以短期住養照料為主的長者照護之家也已建成155家。
幼有所育,去年上海在全國率先出臺托育服務“1+2”文件,建立托育機構管理長效機制,并支持有條件的公辦和民辦幼兒園開設托班,鼓勵集體辦托兒所增加托班供給,將普惠性托育點建設納入市政府實事項目。黃浦區作為先行試點區進行了整體推進,在五里橋街道,一個小區配套用房被改建用于開設托育園,由區財政給予專項經費,承擔場地租賃費、前期建設和設施設備的部分費用,目前已開展托育服務,廣受社區居民好評。
鄉村振興,事關上海城市未來發展,事關廣大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年7月,上海首批9個鄉村振興示范村完成既定任務,各村在村容村貌提升更新、鄉村產業轉型升級、土地集約節約利用、社會治理迸發活力等方面亮點頻現。而今,第二批28個示范村正在如火如荼建設之中。今年上半年,上海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9007元,同比增長9.3%。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一幅超大城市郊區的美麗畫卷正徐徐展開。

讓城市“大腦”更智能高效
越大的城市“有機體”,照顧到“四肢末端”就越難。要讓資源精準及時配送,靠的是科學的配送路徑、智能化的管理水平和高效的配送手段。牢記總書記“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的要求,上海正走出一條符合超大城市特點和規律的社會治理新路子。
垃圾分類,是上海這一年來的熱詞。今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實施。目前來看,整體成效好于預期,市民普遍參與日常垃圾分類,部分居住區的居民習慣養成良好,已不需志愿者值守,全市1.2萬余個居住區達標率已由去年年底的15%提升到目前的80%。
在上海,垃圾分類和大數據分析、物聯網等技術結合了起來。崇明區市容環境衛生管理所內,一個“大腦”里藏著全區所有濕垃圾末端處置站點的實時監控、當日收運量和收運情況等數據,這個“大腦”便是區“智慧環衛”大數據管理平臺。平臺和全區20多個濕垃圾處置站點聯網,重點監控站點進出口、卸桶點和操作間等處,一旦發現濕垃圾重復過磅“刷數據”、上榜垃圾桶顏色不對等問題,可及時“喊話”提醒。
不只垃圾分類工作有“大腦”,社會治理其他領域也都涌現了智能化“大腦”和高速反應的“神經元”,提高精細化程度。
在楊浦區控江路街道,一個街道裝了上萬個傳感器,居民樓就像有了“鼻子”,“嗅”到煙霧就會報警;靜安區臨汾路街道辦公樓內,“社區大腦”屏幕上一個紅點閃動,原來是“汾西路216弄1號人行道上窨井蓋長時間移位”,監控人員立即通知街面巡查員查看。
精細化、智能化、專業化的背后,歸根到底是“人性化”。管理技術的創新突破不是為了“耍酷”,推廣平臺式、“大腦式”的集成管理也不是為了“玩概念”,而是為了解決好社會治理中的點滴瑣事,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和質量,切實給城中之人帶來安全和方便。
開關和雨刷器,和治理交通有什么關系?在應對繁忙路口的交通安全隱患時,上海創新思路,用“開關式過馬路”和“雨刷式過馬路”科學疏導交通,緩解擁堵問題,不僅“管得好”,更“管得巧”。“開關式過馬路”,指的是民警站在人行道前面,將行人與機動車隔離,綠燈亮時,民警在路口斑馬線兩側攔起兩道人墻,讓行人可在中間安全穿行。今年國慶長假期間,為確保外灘大客流通行安全,上海警方對“開關式過馬路”進行了升級,首次啟用三角形環島“雨刷式”導流措施,人墻像擺動的雨刷一樣引導人流,形成往來人流單循環,避免對沖,確保安全。

群眾參與社會治理專業規范
超大城市的社會治理工作,很多事項“牽一發動全身”,只有充分調動每一個“城市細胞”的參與積極性,創新參與方式、拓寬參與領域,把更多資源、服務、管理放到基層,才能讓治理效果事半功倍。
今年國慶假期,青浦金澤蓮湖村80歲的村民陸引華很忙,他穿上鎮里統一發放的紅色馬甲,給青西郊野公園的游客當志愿者,幫助疏導大客流:“怎么坐公交?跟我來”“去哪兒吃飯?走,我帶你去最近的農家樂”“想拍個視頻發抖音?來,手機給我,我的攝影技術很不錯”……
蓮湖村位于風景秀麗、景色宜人的大蓮湖畔,是個“長在公園里的村莊”。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村里注重“村園聯動”,瞄準“游在園中,消費在村里”的目標,發展旅游配套服務產業。老陸到公園里當志愿者,便是“村園聯動”的有效方式之一。
群眾參與社會治理不是“外行看熱鬧”,而有著專業、規范的流程。黃浦區半淞園路街道探索從自治、法治角度,解決社區治理難題,街道與業委會聯合會發放了半淞園社區《住戶守則》。全程參與制定這份守則的律師王德杰說,守則的基礎是民主協商,并將分散在各個法律法規中的規定進行了整理,可有效管理業主拖欠物業費、不按規定分類投放垃圾等難題。
愚園路是上海的歷史風貌街區,沿街小店是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在此前的排查中,政府相關部門發現這段路上有40多家店的店招店牌存在安全隱患,街道拆掉了這些店招店牌進行鋼結構加固。后續如何更新?不是政府一家說了算,而是采取了全新的自治方式——黨建引領下,街區成立了自治聯盟,商家自主聘請設計師,進行“一店一策”設計安裝。這種方式讓街區活力與秩序并存,讓百年老馬路在管理有序的狀態下實現最大程度的個性化保留。
推進社會治理創新,還需要向基層充分賦能。針對居委會資源有限、居民區黨支部力量薄弱等問題,靜安探索了網格黨建的三級架構:街鎮總網格—居民區網格—微網格。其中“微網格”的設置與居民區黨支部對應,將商務樓宇、商圈市場分布較集中區域也納入其中。“微網格”的創新在于打破了傳統的隸屬關系,將區域內所有的黨建資源、行政資源、社會資源統籌納入,做到“大事小事一網打盡”。
“老百姓心里有桿秤。我們把老百姓放在心中,老百姓才會把我們放在心中。”牢記總書記諄諄教誨,上海這個超大“有機生命體”正歷久彌新,以最大努力解決好老百姓關心的各項突出問題,讓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原題為《讓每一個“城市細胞”都煥發活力》)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