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化學諾獎得主科恩伯格上海演講:我是“大科學計劃”的批評者

“未來國際大科學”論壇現場。
10月30日,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之“未來國際大科學”論壇在上海舉行,200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羅杰·科恩伯格首先登場。
羅杰?科恩伯格(Roger Kornberg)教授是著名美國生物化學學家,現任斯坦福大學結構生物學教授。他在“真核基因轉錄的分子機制”研究領域中取得了一系列舉世矚目的成就,并因此榮獲2006年諾貝爾化學獎。
羅杰?科恩伯格在演講開頭表示,他是大科學計劃的批評者而非倡議者。他說,他曾從大科學計劃中獲益,對大科學計劃存有敬畏之心,但是在過去整個世紀,生命科學的經驗給人類指出了另外一個方向。
他舉例表示,過去一個世紀的生物醫學進展,比如X射線,抗生素,青霉素,無創影像,基因工程等,都有一個共同之處——大多都不是來自大科學計劃,而是科學家在做自己的研究時,在意外的情況下有了新的科學發現。“這些構成現代生物醫學基礎的重大進展不是來自大科學工程,而是來自個人努力?!?/p>
科恩伯格以分子生物學家Sydney Brenner和化學家Richard Lerner在1992年提出的分子篩選機制舉例證明了這一觀點。
他所提及的正是Brenner與Lerner于1992年提到的DNA編碼化合物庫方法(DEL)。具體來說,是DEL一種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合成和篩選小分子化合物的技術,是藥物化學中連接組合化學和分子生物學領域的橋梁,其目的是加速藥物發現過程,如靶點驗證??贫鞑穹Q,Brenner與Lerner提出的這個方法,大大降低了分子篩選的成本,不僅非常強大,還在行業中也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已經研發出了非常多的藥物。
“確實有一些科學成果出自大科學計劃,比如人類基因工程,花了十億美元”,羅杰?科恩伯格在演講中提及,“但這是有問題的,回想起來,現在使用十分之一的經費也能取得相同的發現”。他還提到關于蛋白質結構問題的大科學項目,花了幾億美元。
當前,很多國家渴望知道,如何才能取得更多科學發現?但發現本身是不能被計劃的。羅杰·科恩伯格認為,我們需要支持成千上萬的年輕研究人員去做他們自己的研究,最終他們會取得科學發現,提升人類的現狀。
羅杰·科恩伯格也談到,對于一些個人無法負擔或維護的重大的生物醫學基礎設施,科學計劃或重大支出確實有幫助。
最后,羅杰·科恩伯格說,我想號召各位,讓我們關注小科學。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