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青少年網絡素養讀本》獲得圖書獎

由鷺江出版社承辦的第33屆華東地區優秀哲學社會科學圖書評選暨出版發行研討會今天在廈門舉行,來自安徽、福建、江蘇、江西、山東、上海、浙江等華東地區7家地方人民出版社,以及濟南、鷺江、南京、青島、杭州、寧波6家城市出版社的40多位代表參會。

根據評選章程有關規定,評審委員對參評的圖書進行了認真的審閱和評選,寧波出版社《青少年網絡素養讀本》(第一輯)榮獲一等獎,《中國竹刻扇骨》、《天下開港》榮獲二等獎。

寧波出版社總編輯袁志堅領獎(左一)
一等獎

《青少年網絡素養讀本》(第一輯)
主 編:羅以澄、萬亞偉
出版社:寧波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年2月
《青少年網絡素養讀本》是一套專為青少年編寫的網絡素養讀本,既是社會科學普及讀物,又可作為地方教材或校本教材,填補了青少年網絡素養教育讀物的空白。第一輯共六冊,分別為《網絡謠言與真相》《網絡游戲與網絡沉迷》《虛擬社會與角色扮演》《黑客與網絡安全》《互聯網與未來媒體》《地球村與低頭族》。本叢書還滲透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題教育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主題教育。2017年6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正式實施,叢書的出版對推動《網絡安全法》的宣傳也起到了積極作用。
《青少年網絡素養讀本》第一輯的六個主題簡介:
《網絡謠言與真相》
從剖析網絡謠言的特征和類型入手,分析謠言傳播的原理、機制及危害,探求識別謠言、澄清真相的思路與方法。
《網絡游戲與網絡沉迷》
梳理網絡游戲的發展軌跡,分析網絡游戲的正負能量、網絡沉迷的現狀與成因,總結克服網絡沉迷的措施與方法。
《虛擬社會與角色扮演》
深刻剖析網絡空間的虛擬社會特性,分析網絡情境中的角色關系,探討網絡空間的話語表達和情感表達,提出網絡空間角色扮演的正確定位與方向。
《黑客與網絡安全》
梳理網絡時代黑客的起源、分類與特征,解讀黑客的攻防原理及著名黑客事件,分析黑客對網絡安全的正反影響,提出青少年如何安全使用互聯網的構想。
《互聯網與未來媒體》
梳理互聯網、移動互聯網、“互聯網+”及未來媒體的發展歷程及規律,分析沉浸型媒體、智能型媒體、智庫型媒體、平臺型媒體的應用及前景,探討青少年在“萬物皆媒”環境下的網絡化生存方式及媒介與人的關系。
《地球村與低頭族》
描述和剖析互聯網時代“地球村”與“低頭族”這兩大社會景觀的面貌,提出“低頭族”實現主體性回歸的建議。
二等獎

《中國竹刻扇骨》
作者:李軍
出 版 社:寧波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9年7月
寧波博物館現存著名竹刻鑒藏家秦康祥舊藏,這是現知最重要的竹刻收藏,不管從質量還是數量來看,在全國范圍內都名列前茅。
朱家溍和王世襄先生在2001年4月曾說:這是現知最重要的竹刻收藏,在質量和數量來看,在全國范圍內都名列前茅。如展出,足夠辟成專室陳列,如整理研究出版,可以編成一本很有價值的竹刻圖譜,為竹刻文化提供不少尚未所知的史料因此值得保護、研究、收藏,予以特別重視。
本書是基于這批重要竹刻舊藏的研究而產生的一部反映中國扇骨所具有的審美價值、收藏價值與歷史文化價值的研究圖譜。主要分兩部分,“綜述”部分用約10萬字,對折扇的產生、興盛的歷史及其重要人物和重點區域進行闡釋,對扇骨上的詩畫作品的作者(有些作品有眾多落款)進行追蹤,從專業角度揭開了這批稀世珍寶的神秘面紗,從而完成了對中國竹刻扇骨文化所進行的一次空前的梳理。“圖版”部分是則以350余件扇骨作品的圖版為主,介紹相關作者及器物特征。本書的整理出版,對反映中國扇骨所具有的審美價值、收藏價值與歷史文化價值,具有獨特的意義。

《天下開港》
作 者:水銀
出版社:寧波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年3月
本書為“中國港口博物館研究叢書”分冊之一,通過對14至20世紀西洋古地圖的解讀,描述了地理大發現時代啟幕之后西洋人士對寧波地理認知的演化歷程,以及從勾踐辟海建城立句章古港到唐宋海上絲綢之路重要起始明州大港,從三江口千桅萬檣盛世景象到定海甬江百舸爭流匯聚出海,寧波碼頭、港口、城市的形態之變。
全書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為“西洋古地圖研讀”,包括西洋古地圖對寧波地理認知的七個階段、寧波的西文名字及其地理含義、意葡式地名述考、杰洛特江浙沿海地圖分析、英制地名的回譯等,并附寧波西文地名表、寧波周邊沿海意式葡式地名表等。第二部分為“寧波港史研究數題”,展開研究六個小專題,一是考察唐代明州港的兩個譯名;二是通過對沉船新安船的多角度研究,考證宋元時期慶元市場之繁榮景象;三是考辨寧波的兩組西洋古地名;四是對清康乾年間(1673—1835)浙海關的中英貿易概況進行描述;五是鴉片戰爭前一段時間(1832—1842)寧波港的貿易情況;六是概覽寧波港由河港向海港的發展全貌。第三部分為“西洋古地圖編年簡目”,以條目羅列的方式,收集、著錄文藝復興以來西洋人士繪制的五百多張古地圖,絕大多數是16—19世紀的西洋古地圖。全面反映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以來特別是地理大發現時代啟幕以后,西洋人士對中國特別是寧波地理認知的演化歷程。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