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國有多少大學生,要到“郊區”上大學?
原創: 杜若 青塔

據不完全統計,單算北京市,近幾年就約有15所高校建設新校區,且都建在了郊區。
杭州、天津、南京、武漢等多個城市,高校新建校區的新聞也屢見不鮮。
許多高校的新校區距離校本部不僅“跨區”,不少還“跨市”、“跨省”。上了同一所大學卻感覺在“異地他鄉”的學生們常常感慨:大學真的越來越“偏遠”!
▎“偏”到哪兒?
大學新校區建設從市中心向郊區擴散已是常態,向周邊城市“偏移”或是當下潮流。
高校新校區紛紛外建郊區的案例,北京可算最為典型。
據不完全統計,在京高校將新校區外建約有15所,建設地大多集中于房山區和昌平區,而這些高校的原有校區或是校本部多位于海淀區、朝陽區。
從中心“學府區”到外圍郊區,北京高校建得越來越“偏”。

2018年,北京大學就透露要在昌平建新校區,并將其作為校本部的延伸,以人工智能為特色,以面向未來的應用型學科和新型工科為主要發展方向。

2018年7月,教育部批復同意中國海洋大學建設西海岸校區(青島);2018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與江北新區簽訂合作協議,共建南航江北新區國際校區建設(南京);
2019年8月,國家發改委批復,同意中國民航大學新校區建設;同年,天津醫科大學靜海新校區也已開工,預計2021年底交付使用(天津);
2013開始建設的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未來城新校區,已于2019年9月迎來了第一批新生。

當高校新校區外建郊區已經成為一種常態的時候, 高校新校區外建周邊城市成為新的“潮流”。
以杭州周邊為代表的地級市開始“搶”杭州的大學了。近年來,大量原杭州高校選擇將新校區建在杭州周邊城市:
湖州(3所)、嘉興(2所)、舟山(1所)、寧波(1所)、紹興(2所),統計還不包括獨立學院在內。
從省會城市外遷地級市,杭州高校建得越來越“偏”。

而這份“意圖”背后也有諸多原因。
▎“拓展辦學空間、擴大辦學規模是主因”
近年來,隨著高等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大,高校面臨巨大壓力,除了師資隊伍、實驗條件、圖書資料等嚴重短缺外,校區土地面積、建筑面積也呈現嚴重不足的態勢。
以高校林立的北京海淀周邊區域為例,除清華、北大擁有較大面積的校園外,人大、北航等其他高校的校園面積都比較小,已經不能滿足這些高校發展所需。

在高校擴招的大背景下,面臨辦學空間不足、以及各方面資源緊張的大學,建設新校區就成為一個當然的選擇。
搞明白高校為什么要建新校區,那么,往哪兒建?
▎往”成本低” 的地方建
新校區選址要考慮的眾多因素中,土地成本應是最重要的一個。
新校區建設往往需要大量土地,而許多高校原有校區所在地,多為市中心或較發達地段,土地資源不僅稀缺且價格不菲。
而外圍郊區的土地成本相對而言則”低廉“很多。
以北京為例,諸多名校匯集的海淀區2019年最新房價將近9萬每平米,較昌平區、房山區高了一倍不止。

▎往“政策優”的地方建
高校的動遷不是高校自身就能決定的事。當前有不少高校都將新校區建在了地級市,這與地方政府的積極性是分不開的。
以杭州為例,大量原杭州的大學將新校區建在湖州、嘉興、紹興等周邊城市的背后,是地級市優厚的“引校”政策。其中,寧波市的“動作”就不小。

根據建設需要,前5年,寧波市對浙大寧波校區將持續提供經費支持,主要用于學科建設、高層次人才引進等方面。
5年后,寧波市在保持已有支持力度不變的情況下,將合理設計運行經費保障機制,繼續支持浙大寧波校區發展。
▎越來越“偏”的大學,究竟怎么樣?
這些越來越“偏”的校區對于高校和地區到底充當了一個什么樣的角色?
對于高校本身,新校區不僅是舊的突圍,更是新的機遇。
今年3月,作為北京城市副中心核心區域內唯一一所全國重點高校,中國人民大學通州新校區開工。這個全項目總面積達140多萬平方米的新校園,比人大原有主校區大一半多。
人大通州校區全部建成后,將可容納本碩博及留學生2萬多人,不僅將極大緩解教學資源緊張,住宿條件擁擠的現狀,還將成為人大在京又一個主校區,極大推動人大的發展。

而對于地區、城市,它是高端人才的蓄水池。
2019年9月,浙江工業大學莫干山校區正式交接,預示著浙工大與德清縣全面戰略合作成果終于落地。
這個計劃總投資28.3億的校區,是按全日制在校生10000人的規模建設。此后,它將為德清打造“浙北硅谷”帶來源源不斷的人才支持,推動德清生物制藥、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升級,德清研究院經濟擴大等各方面發展。

首先,遠在郊區或地級市的校區,能否給學生提供高質量的教學尚待探討。
地處郊外的校區,常常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而教師們的住宅多半仍在老校區,每日往返雙校區,耗費大量時間的同時,教師和學生之間交流機會也很少。
再者,學校新校區的歷史文化積淀較淺,大學原本的人文傳承易出現斷裂。硬件建設依靠充足的資金可以在一定的時期內完成,而軟件建設卻并非易事。
此外,如果新校區是建在了地級市,相對較為發達的省會城市,畢業生們擁有的就業機會較少。
總之,一所大學新校區建設,遠遠不是建起一個嶄新校園就成功了,后續各方面的跟進任重而道遠。
一個校區就是一所“大學”,大學建設或許可以越來越“偏”,育人則不可以。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