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乾隆:和珅,豪宅賞你,留給我閨女住

清代王府是清朝特殊封爵制度的產(chǎn)物,入關(guān)前王府建在盛京,入關(guān)后王府集中在京城。從崇德元年(1636年)定封爵制度到清朝覆亡,前后275年,清朝差不多建了近百座王府,這里包括宗室王爺府、公主府、蒙古王爺府,以及個別異姓王爺府。由于自然損毀,或挪作他用,目前保存完整且對外開放的清代王府僅有恭王府一座。
歷史上,恭王府曾是乾隆朝權(quán)臣和珅、嘉慶十七弟慶王永璘以及同治、光緒兩朝重臣恭親王奕?的府第。恭王府因其存世之長、建筑之輝煌而聞名,再加上府主和珅、奕?為清中后期左右朝政的權(quán)臣,因此有不少學(xué)者認為“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
御賜十公主府
追根溯源,恭王府府第沿革的源頭是從一對小兒女的姻緣開始的。乾隆有十個女兒,其中最小的和孝公主甚得父親喜愛。公主5歲時,乾隆就為她找好了“婆家”,“尚書和珅之子,賜名豐紳殷德,指為十公主之額駙。賞戴紅絨結(jié)頂。雙眼孔雀翎。穿金線花褂。待年及歲時。再派結(jié)發(fā)大臣舉行指婚禮。”
巧的是,和珅的兒子豐紳殷德也是5歲,兩人可謂同年同月生,公主比豐紳殷德大十多天。
乾隆為十公主指定了額駙,雖然公主尚小,但也開始操心起女兒婚后住哪兒的問題。此時,恰好有位叫李侍堯的大臣獲罪,李侍堯為乾隆的另一個寵臣,獲寵程度不亞于和珅,短短幾年一路高升,后在云貴總督任上被檢舉貪縱營私。在十公主剛剛訂婚一個月之際,乾隆便下旨“所有李侍堯入官中一所房屋著賞給和珅作為十公主府第”。
旨意雖然是乾隆下的,但由于要建的府第與自家有很大關(guān)系,且李侍堯案又是和珅查辦的,所以不排除是和珅看上了李侍堯房屋所在的位置。
再看諭旨內(nèi)容,后半段“著賞給和珅作為十公主府第”讓人不免產(chǎn)生疑惑,到底誰是未來府第的主人?按書面理解,和珅與和孝公主都應(yīng)是府第的主人,皇帝的圣旨即是法律,因此,稱“十公主府”也可,稱“和珅宅”也不為錯。

影視劇照
公主的婚后生活
十公主與豐紳殷德奉旨成婚后,其在宮內(nèi)的生活情形不見記載,想來應(yīng)該是快樂無憂的。
“和孝公主,惇妃所生,為純皇帝最幼女。上甚鐘愛,以其貌類己,嘗曰:‘汝若為皇子,朕必立汝儲也。’性剛毅,能彎十力弓。少嘗男裝隨上校獵,射鹿麗龜,上大喜,賞賜優(yōu)渥。”(據(jù)昭梿《嘯亭雜錄》載)
這段記述為我們大致勾勒出了和孝公主的“畫像”:容貌長得像父皇乾隆,性格要強,力氣不小,做事很討乾隆歡心。十公主13歲時便被封為固倫公主,這個品級一般針對皇后之女,而十公主僅是妃子所生。
婚后的和孝公主依舊受到父皇的特別照顧,“今和孝固倫公主,系朕幼女,且在朕前承歡侍養(yǎng),孝謹有加,將來下嫁后,所有應(yīng)支俸祿,亦著一體賞給一千兩。”依制度,公主下嫁外藩,俸祿為每年1000兩,下嫁后居住京師的,每年只能領(lǐng)400兩。和孝公主下嫁后的第六天,乾隆親臨公主府第,專程來看望自己這位新婚的小女兒。

豐紳殷德與和孝公主(影視劇照)
關(guān)于和孝公主與豐紳殷德日后的婚姻生活,我們所知不多。《嘯亭雜錄》“和孝公主”記有這么兩件事:一是說豐紳殷德平日仗著其父和珅的權(quán)勢,行為頗為驕縱,和孝公主看不下去,提點豐紳殷德:你父親受父皇厚德,毫無報答之心,整天只知道賄賂貪婪,你這樣讓人很擔(dān)心呢,他日恐怕會身家不保,我必受到牽連啊!二是說冬天某日天降大雪,豐紳殷德童心大發(fā),用簸箕玩起了撥雪游戲,和孝公主看到后很生氣,責(zé)備豐紳殷德:你年齡都過20了,還玩這種小孩子游戲嗎?事情以豐紳殷德長跪向公主認錯結(jié)束。
從這兩個生活小片段可以看出,和孝公主年齡雖然僅比豐紳殷德大半月,但比丈夫成熟,另一方面,由于公主的身份,生活里女尊男卑是免不了的。

恭王府全景
和珅宅最后一個上元夜
依清代皇家慣例,公主下嫁后,一般是和額駙在公主府單獨生活,但和孝公主下嫁后,作為公公的和珅也住在府里。這種一府兩位主人的生活場景在嘉慶四年(1799年)的正月被打破了。正月初三,太上皇乾隆駕崩,第二日和珅便被褫奪軍機大臣、九門提督等職務(wù),初八日被逮捕收監(jiān)并抄家。十六日正式定和珅大罪二十條;十八日上諭賜令和珅自盡。
和珅從被捕到賜自盡,僅短短十天,嘉慶為什么這么急于處死和珅呢?和珅自盡后,嘉慶專門頒布上諭,“朕所以辦理和珅者,原因其蠹國殃民,專擅狂悖。和珅一日不除,則綱紀一日不肅”。或許,剛剛親政的嘉慶深知大清官場的惡習(xí)和隱患,內(nèi)心想通過快速鏟除和珅,達到整綱肅紀的目的。
然而再看正月二十三日江西巡撫的奏折上,嘉慶的批示為“朕若不除和珅,天下人只知有和珅,不知有朕,實出于萬不得已,是非公論自有定評”。可見,嘉慶重辦和珅的原因既有借助鏟除和珅整肅綱紀的目的,更有皇帝集權(quán)的需要。由于皇帝個人的秉性和價值取向,從某種意義上,和珅的死只不過是又一次的“一朝天子一朝臣”罷了。事實上,在除掉和珅后,嘉慶朝及其以后的軍國重務(wù)也沒有什么起色,官場風(fēng)氣依然照舊。
在自盡前三日,刑部獄中的和珅度過了人生最后一個上元節(jié)。夜晚,月明如許,和珅倍感惆悵和悲戚,寫下了:
夜色明如許,嗟余困不伸。百年原是夢,廿載枉勞神。
室暗難挨曉,墻高不見春。星辰環(huán)冷月,縲紲泣孤臣。
對景傷前事,懷才誤此身。余生料無幾,空負九重仁。
今夕是何夕,元宵又一春。可憐此月夜,分外照愁人。
思與更俱永,思隨節(jié)共新。圣明幽隱燭,縲紲有孤臣。

影視劇照
和珅的“野心”
從和珅的履歷看,他沒有做過地方大員,但幾乎擔(dān)任過中央里的所有重要機構(gòu)的負責(zé)人,這在清代是少有的。關(guān)于和珅的童年和出身,史書記其“少貧無藉”。誰能想到,這個沒有多少家庭背景的孩子,日后卻飛黃騰達。
和珅如此受乾隆賞識、厚愛,清人筆記多有逸聞,陳康琪《郎潛紀聞》載:“和珅在鑾儀衛(wèi)當(dāng)侍衛(wèi)時,某日,上出宮,于輿中閱邊報,有奏要犯脫逃者,上微怒,誦《論語》‘虎兕出于柙’之語。扈從侍衛(wèi)皆面面相覷,不知天語所云。惟和珅獨曰:‘爺謂典守者不得辭其責(zé)耳。’上為霽顏。問:‘汝讀《論語》乎?’對曰:‘然。’又問家世、年歲,奏對皆稱旨。自是恩禮日隆,遷官多不次。”也有野史說和珅乃乾隆為皇子時中意的妃子化身。
姑且不論逸聞和野史真假,推測起來,和珅應(yīng)該是在鑾儀衛(wèi)當(dāng)差時,因某個機緣受到了乾隆的賞識,而后和珅憑借出色的辦事能力,以及俊雅的容貌、頗佳的口才,再加上善于揣摩帝意,官運才得以飛速上升。
回過頭來說說和珅的家產(chǎn)。坊間素有“和珅跌倒,嘉慶吃飽”的民諺,不論是野史、清人筆記,還是官方說法,對于和珅家產(chǎn)之多,是沒有異議的,但具體數(shù)額差別很大。由于和珅家產(chǎn)中除了黃金、白銀、制錢等現(xiàn)金外,還有大量的不動產(chǎn),以及無法估價的稀世珍寶,要想確切地搞清楚和珅到底有多少家產(chǎn),恐怕只能是個無法解開的謎。結(jié)合官方檔案,對和珅抄家的金銀、房屋、土地、當(dāng)鋪等粗略估算,其家產(chǎn)超過千萬兩是有的,而乾隆中后期、嘉慶年間整個清朝的財政收入也就每年四千多萬兩,一人家產(chǎn)就占國家收入的四分之一還多,說和珅是大貪、巨貪是不為過的。

恭王府正門

恭王府蝠廳
嚴重超標的十公主府
嘉慶定和珅的二十條罪狀中,有一條直指其開建公主府的規(guī)格嚴重超標。有古建專家認為,和珅建府是按照公主府邸和一品大官宅第的雙重規(guī)格來建的。如果單從府第中路五間的硬山頂正殿、綠色琉璃瓦等看,和珅建府的標準并不高,最多是以和碩公主的級別建造(相當(dāng)于郡王等級)。然而,當(dāng)結(jié)合現(xiàn)存建筑和歷史材料分析,就會發(fā)現(xiàn)和珅建府的“心胸”似乎更大,某些方面的標準高得離譜。
比如,府第后樓。按照《大清會典》規(guī)定,親王后樓上下兩層,各七間。成親王永瑆是乾隆最愛的兒子之一,一直住在宮里,直到乾隆六十年(1795年)才分府,其王府的后樓也僅是上下兩層各七間。而恭王府后樓,東西橫跨長達100多米,上下兩層每層都有幾十間。即使以固倫公主(相當(dāng)于親王等級)級別來衡量,也是嚴重超標的,何況建府時十公主還沒有爵位。
又如,府第西路的后進大殿。此處大殿應(yīng)是和孝公主下嫁后和珅生活起居的地方。這座大殿七開間,正中三開間為敞廳,東、西、北三面是兩層仙樓,上下有雕刻精美的楠木隔斷,殿前后有廊,殿內(nèi)鋪地為方塊花斑子母石。《大清會典》僅對王府中路建筑做出了規(guī)定,至于中路建筑的左右可建倉廩執(zhí)庫,如何建,建成什么樣,會典沒有詳細規(guī)定。這座大殿似乎沒有違背會典規(guī)定,但后來和珅獲罪的原因之一就是“所蓋楠木房屋,僭侈逾制”。原來,這座大殿是和珅派他們家太監(jiān)到紫禁城里畫寧壽宮樣,然后仿制建的。
再看室外裝飾和擺設(shè)。《清實錄》《清史稿》以及清人姚元之《竹葉亭雜記》等皆記載和珅在府中私置毗盧帽門口4座、太平缸54件、銅路燈36對。這些可都是御用之物,連親王都不敢擅自使用。

恭王府全景

恭王府室內(nèi)陳設(shè)
慶王永璘得府所愿
嘉慶四年(1779年)三月百日釋服后,已獲封郡王的永璘得到了位于三轉(zhuǎn)橋的和珅宅。據(jù)說,嘉慶之所以把和珅的宅子賜給這位一母同胞的弟弟,是因為后者老早就相中了這座豪宅。乾隆末年眾皇子覬覦皇位,某日相聚,永璘笑言:“我是沒什么指望當(dāng)皇帝的,只希望將來哪位兄長見憐我,把和珅的府第賜給我,我就很滿足,不求什么了。”嘉慶把和珅宅賜予永璘,也算是滿足了兄弟的愿望。(據(jù)昭梿《嘯亭續(xù)錄》載)
和珅的倒臺也讓永璘獲得了不少實惠,除了得到心儀已久的府第,還獲賞了原和珅名下的慶馀當(dāng),以及府第門口75間鋪面房、和珅黨羽福長安在熱河的部分房屋等。
觀永璘的一生,幾乎沒有擔(dān)任過什么職務(wù),唯有的幾次辦差機會,全與死人有關(guān),不是在京城祭奠大臣,就是前往東陵致祭。從現(xiàn)有史料記載可以看出,慶王永璘是位愛玩好嬉、不受拘束的皇子,因此干出點什么出格的事情,也不足為怪。
嘉慶十三年(1808 年)七月二十日,永璘奉命前往東陵致祭,途經(jīng)桃花寺行宮,未經(jīng)允許私自進入。這在清代是嚴重違制的,即使身為皇子也不例外。此事很快被嘉慶知道,找來永璘問詢,永璘雖然承認了,但辯稱是因一時口渴進寺尋茶,后想瞻仰皇考御筆,才從旁邊的角門進入行宮的。嘉慶帝對永璘的粉飾十分生氣,嚴厲斥責(zé):“永璘素耽游玩,舉朝皆知,既至桃花寺,朕料其必私進行宮游玩,今日詢之果然。試思伊學(xué)問淺薄,平日于作詩寫字并不留心,又豈真欲瞻仰御筆,實屬遁詞!”

恭王府獅子院

恭王府屋檐上的脊獸
和孝公主的著落
現(xiàn)在廣為傳知的是恭王府的前身曾同時“一府兩用”過,大意是嘉慶雖然把和珅宅賜給了弟弟永璘,但府中還住有自己的妹妹——和孝公主,考慮到父皇曾非常疼愛這個妹妹,不忍心讓她遷出,于是慶王永璘住府邸西路,和孝公主住東路。到道光三年(1823年)和孝公主病逝后,永璘后人完全擁有了王府,才結(jié)束“一府兩用”的狀態(tài)。
嘉慶四年(1799年)十二月十七日內(nèi)務(wù)府就官房租庫情況向皇帝匯報,奏文里有“奉旨,所有查抄和珅住房前所,及祠堂、馬圈等處,俱著賞給慶郡王永璘居住”之語。永璘既得和珅住房“前所”,那對應(yīng)的“后所”會不會由和孝公主居住呢?然而,以今日恭王府的布局,后所只能是府第后面的花園。
然而,這種說法存在許多不合常理之處。清代確有過不少一座王府幾位主人的例子,但這些主人在時間上是分先后的,而同時住在一個府里,還沒有先例。其次,永璘很喜歡和珅的宅子,嘉慶皇帝也想滿足他,賜第于他,但又讓其住一半,一半的府邸還不如原來的貝勒府大,這樣的安排肯定不合永璘心愿,似乎也不合嘉慶成人之美的心意。再次,和孝公主相當(dāng)于親王等級,永璘是郡王級別,府邸中路如何共用?最后,從有決定大權(quán)的嘉慶角度言,一個是自己的親弟,一個是皇妹,都是血脈宗親,在不缺少府第的情況下,會讓他們這么“尷尬”地生活在一個王府里嗎?
嘉慶四年(1799年)四月十九日總管內(nèi)務(wù)府大臣缊布上奏十公主出府日期,“所有賞賜公主珠寶器皿,并公主府物件均于本月二十日運完,擬于二十一日吉期公主出府,謹次奏”。嘉慶帝的批示是“知道了,著缊布管理公主家務(wù)事”。和孝公主奉旨要從公主府里遷出,遷出前由內(nèi)務(wù)府負責(zé)把所屬公主的東西搬出,然后再選擇個吉期這邊“出府”,那邊“分府”。
綜合判斷,嘉慶把和珅宅賜給永璘,永璘并沒有立刻住進來,畢竟和孝公主再分府和搬運東西需要時間。經(jīng)過一個多月的準備,到了和孝公主“出府”騰退干凈后,永璘才住了進去。至于和孝公主搬到了什么地方,目前還沒有見到有關(guān)的檔案材料。

恭王府花園雪景
王府的歷史沿革
慶王府前后歷經(jīng)31年,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13歲的奕劻降襲輔國將軍,成為慶王府的第五位主人,但奕劻并沒有住多久,就于咸豐元年(1851年)初遵旨匆忙遷出了。咸豐二年(1852年)恭親王奕?遷入,奕?既為恭王府的重要府主,也是晚清歷史上有重要影響的歷史人物,其進退榮辱皆與恭王府休戚與共。直到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產(chǎn)權(quán)易手,恭王府前后共歷經(jīng)85年。
如今,恭王府博物館地處什剎海地區(qū),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5A級景區(qū)和國家一級博物館。恭王府是清代眾多王府中的一座,也是目前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每年約接待400萬游客。特別是剛剛過去的暑期,恭王府兩個月內(nèi)接待了140萬觀眾,同比往年增加了25%,日均接待量3萬余人次,最高時達到4.5萬人次。
府邸前半部是富麗堂皇的府邸,后半部為幽深秀麗的古典園林,總占地面積將近六萬平方米。府中建筑莊重肅穆,尚樸去華,明廊通脊,氣宇軒昂,僅次于帝王居住的宮室。府后的萃錦園則銜水環(huán)山,古樹參天,曲廊亭榭,富麗天然;其間景致之變化無常,開合有致,為中國園林建筑的典范。
以上內(nèi)容摘編自《清恭王府研究》
《清恭王府研究》

孫其剛 張軍 著 16開 平裝 定價:75元
本書是對清代恭王府進行專門研究的著作,分五章介紹了清恭王府的方方面面。第一章從宗室封爵、皇子分府、王府規(guī)制和數(shù)量等方面詳細談了王府與清代宗室封爵制度的關(guān)系;第二章詳細敘述了恭王府的歷史沿革,包括它的幾代主人;第三章就恭王府的建筑布局分別介紹了府邸和花園的各處建筑及其作用;第四章從機構(gòu)人員、戲劇、花草樹木、兄弟情誼、讀書之樂等角度,全面介紹了恭王府的生活;第五章則談了恭王府的園寢寺廟。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gòu)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gòu)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wù)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wù)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