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赫赫無名:共和國勛章獲得者的秘密往事
共和國勛章
功勛卓著 星耀中華
9月17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表決通過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授予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的決定,授予于敏、申紀蘭、孫家棟、李延年、張富清、袁隆平、黃旭華、屠呦呦“共和國勛章”。
他們是共和國天空最閃亮的星
史詩般光輝的過往
賦予勛章耀眼的光芒
他們中的一些
曾經是赫赫“無名”的英雄
驚天動地的事業
隱姓埋名的人生
名字都要保密的“兩彈元勛”

本文圖片 @央視新聞
作為核物理學家,保密不是于敏工作的重頭戲,卻與他有著難解之緣。在1988年以前,連“于敏”這個名字都是保密的。30余載,他一生中最寶貴的年華都隱身在帷幕后,默默地為中國鑄造國防基石。1988年解禁后,于敏才逐漸為外界所知。由于保密的原因,他的研究成果幾乎未公開發表過。
當年,于敏帶領科技人員發現了熱核材料自持燃燒的關鍵,解決了氫彈原理方案的重要課題。于敏非常興奮:“我們到底牽住了牛鼻子!”他當即與在北京的鄧稼先通電話。為了保密,于敏用只有他們之間才懂的暗語,報告這個驚人的突破:“我們幾個人去打了一次獵……打上了一只松鼠。”鄧稼先聽出是好消息:“你們美美地吃了一餐野味?”“不,現在還不能把它煮熟……要留做標本……但我們有新奇的發現,它身體結構特別,需要做進一步的解剖研究,可是……我們人手不夠。”“好,我立即趕到你那里去。”

當妻子孫玉芹得知丈夫所做的貢獻后恍然大悟:“沒想到老于是搞這么高級的秘密工作的。”
不告父母、不告妻兒的“衛星之父”

小行星第148081號被命名為孫家棟星,以紀念這位中國航天事業的開拓者在科學上的突出貢獻。
自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首戰告捷起,到繞月探測工程的圓滿成功,這些赫赫戰功在很長一段時間被他藏在心底。當時,保密紀律的要求是“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兒”。
妻子魏素萍臨產當天,孫家棟忙得抽不開身。妻子埋怨道:“你到底是干什么的?什么工作能比老婆生孩子更重要?”
在這樣的時刻,孫家棟仍然沒有回答。直到1985年10月,“長征3號”運載火箭將國外衛星送上太空時,與孫家棟生活了近30年的妻子才知道丈夫的工作內容。

2007年,“嫦娥一號”順利完成繞月,歡呼的人群中,他悄悄轉過身去,擦去臉上的淚水。
“失蹤”30年的核潛艇之父

1958年,我國核潛艇工程正式立項,黃旭華被秘密召至北京,開始了我國第一代核潛艇的論證與設計工作。
執行任務前,黃旭華回到闊別許久的老家。63歲的母親再三囑咐道:“過去顛沛流離,如今工作穩定了,要常回家看看。”他答應了,可沒想到這一走就“人間蒸發”了30年。
從接受研發核潛艇任務開始,他就始終嚴格遵守組織要求,不透露工作單位及性質。從1958年至1987年,他從未回過老家,為數不多的家信中僅告知父母自己在北京工作,通訊地址僅僅是一個郵箱,父親直到去世也未能再見他一面。
與對父母的隱姓埋名相比,黃旭華的愛人李世英承擔了更大壓力。忙時,黃旭華一年中有10個月不在家。結婚8年后結束兩地分居,李世英才知道丈夫是做什么的。
1987年,一篇報告文學《赫赫而無名的人生》刊登了,文中并未透露黃旭華的名字。高齡的母親看到文中一句話“他的夫人李世英默默支持他的工作”,才知道了兒子的事情。

2017年11月17日,人民大會堂上演了感人的一幕:看到90多歲的黃旭華站在代表們中間,習近平總書記挪開前排的椅子,握住黃老的手,邀請他坐到自己身旁。
他們,是當之無愧的國之脊梁
他們,與時代同行
為共和國事業鞠躬盡瘁
共和國有你們
何其有幸

(原標題為《 赫赫無名:共和國勛章獲得者的秘密往事》)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