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華藝術宮推國慶系列展,現實題材美術作品呈現時代風采
9月18日,“時代風采——上?,F實題材美術作品展覽”在上海中華藝術宮開幕,展覽以現實主義題材集中反映上海近些年來在各領域的巨大變化,城市的精神、上海的故事以中國畫、油畫、版畫、雕塑的形式被定格在一張張藝術作品之中。
除“時代風采——上?,F實題材美術作品展覽”外,“我的藝術屬于人民——館藏吳冠中作品展”和“柔如垂柳堅如竹——沈柔堅藝術回顧展”也在國慶前與觀眾見面,吳冠中和沈柔堅是同齡人,今年是他們誕辰百年,通過他們的作品也可以看到時代的變遷。


“時代風采——上海現實題材美術作品展覽”以現實題材為主線,以“城市使命篇”、“城市精神篇”、“城市生活篇”三個部分展出85件 “時代風采”的簽約作品和 5件“上海歷史文脈美術創作工程”作品。這些作品有海闊天空、上天入地、大江大河的大視野,中國智造、民族品牌、非遺傳承的聚焦,也有智慧醫療、舊房改造、電影文化等和市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
在展覽開幕式上張培成、羅陵君等作為藝術家代表發言。

張培成此次帶來的作品是《心靈的舞蹈》,描繪的是上海國際舞蹈中心的練功房中,舞蹈演員朝氣蓬勃的狀態。年過七旬的張培成除了自己參與創作外,也常常會給年輕藝術家的創作提供一些建議,在他看來,“在創作中大家都盡心盡力。自己當年在美術館工作,與很多中青年藝術家都結下了很深的友誼,從他們身上也看到了年輕人對藝術的兢兢業業、精益求精。”而在展覽現場,澎湃新聞記者也看到不少年輕藝術家向張培成求教,張培成往往會站在作品前觀看許久,講一些自己對于作品的看法。

青年藝術家羅陵君也在發言中提及前輩藝術家在自己的創作過程中常會提供一些建議,令他茅塞頓開。他的作品《春陽里,走進春天里》,描繪了虹口北外灘舊里改造。在創作過程中,王劼音就曾啟發他說,不要只畫建筑的外形,要帶入式寫生,要深入了解建筑的前世今生。在前輩藝術家的耐心指導和建議下,更多中青年藝術家以更精準的方式和藝術塑造表現“時代風采”。
挑戰自我,藝術家們的新嘗試

“時代風采——上?,F實題材美術作品展覽”中,有很多耳熟能詳的藝術家的作品。
1944年出生的蕭海春研究宋元山水畫多年,他的作品中可見中國山水畫的古意和文脈。此次展出的作品為《春江入?!芬蚤L江流域的山水為核心,由巴蜀群山描繪至長江入海口上海。雖然一眼望去這是一件氣勢磅礴的大青綠山水,但細細觀看,發現其中除了搜盡奇峰外,還將湖北黃鶴樓、江西滕王閣等古代名勝,以及葛洲壩、南京長江大橋等現代建筑和城市風光穿插其中。

以傳統筆墨描繪城市山水在蕭海春看來是一次不小的挑戰,如何讓古代與現代元素在畫面中和諧共處,如何在大山大水的自然景觀中加入鋼筋水泥的城市風光?
蕭海春依托傳統筆墨和“三遠法”的溝通,以堅實的大山、虛朗的江水襯托現代城市,最終以畫面右上角的上海建筑為歸結,海納百川、綿延萬里,從實轉虛,春江入水。

原上海油畫雕塑院院長李向陽的作品是《飲水思源——記青草沙原水水源地工程》,這張作品以“上帝視角”反映了青草沙水源地原水工程,描繪了長江口的一抹“祖母綠”。
雖然這幅作品真正落筆創作僅一月多,但卻醞釀了許久。據李向陽回憶,自己先后三次到青草沙,一開始無從下筆。直至一次在去崇明的途中,突然發現青草沙水和長江水不一樣,打開手機的衛星地圖看,覺得很漂亮,像祖母綠。至此,他開始圍繞祖母綠構思。“畫這類題材一般會描繪勞動場景,我想脫開常人的視角,從更概括的視角、詩意地表現青草沙的建設。” 李向陽說。
為了達成這一視角,60多歲的李向陽使用了無人機拍攝,但由于無人機限高五百米,只拍到了局部,所以畫面中的“祖母綠”是真實的、長江大橋是真實的,但田野、村鎮、道路是源于真實的再創作。

此外,韓碩的《世界首例克隆猴在上海誕生》、邱瑞敏、李根、徐亮的《當西藏人民的公仆》、任麗君的《五洲四?!谝粚弥袊鴩H進口博覽會》等或敘事宏大、或具體描繪, 均可見他們在現實題材美術作品中,對自己繪畫語言的再次微調和創新。

構思草圖、創作稿齊亮相,展示作品形成過程
此次展覽除了展出了近90年大型作品外,很多作品邊都附有相關的構思草圖、設計小稿、寫生稿、色彩稿和創作中稿等,重點展現藝術家沉心創作、反復推敲的創作過程。
上海美術學院副教授毛冬華的作品《上海紐約大學》邊就展出了2張她的創作過程。從黑白關系稿到彩色小稿,可以看到其中對于建筑塑造細節、旗幟飄揚方向、人物衣著等的細化,而再到正稿,又有一些變化。

上海紐約大學的紫色校旗和學士服讓她動足了腦筋。毛冬華說,“我去了上海紐約大學好多次,還請學生幫忙拍他們學校的畢業照片,旗幟飄揚的方向、學士帽的高低錯落是‘經營位置’,韓碩老師也給了不少建議,包括云的畫法,看似隨意,但如何使氣勢貫通,我們都有討論?!?/p>

上海油畫雕塑院創作員魯丹所繪的《智慧醫療》是一幅冷靜的作品,他以冷峻的色調表達醫療機器人技術的使用。并且大膽省略了環境和人物五官的細節,但表達主題更單純和集中。但對比正式作品和小稿不難發現,小稿的顏色更亮,而正式作品則摒棄了對客觀色彩的模仿,而使用大量偏暖的灰色,烘托出了一種特別的心理氣氛。

細細看,展覽的大部分作品旁都有草圖、小稿、中稿等,有的甚至多達五六幅。李前的《支部建在樓上》在5月也在中華藝術宮展出過,公眾對這件作品已經有一些認知。在此次展出中加上了創作小圖和人物素描寫生稿,對應完成稿可見藝術家對于每一個人物,甚至是人物手部的細微刻畫。這些“未完”作品讓觀眾了解作品從構思到完成的過程,以及各稿之間的區別。

一件件作品以藝術家的視角描繪城市中一個個關注點,并且作品著眼于街區服務、醫療衛生、文化福利等與日常生活密切有關的題材展開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生活場景。
藝術家們畫的都是身邊事,他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將一件件看似平凡的小事,定格成為永恒故事。

除“時代風采——上?,F實題材美術作品展覽”外,中華藝術宮推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美術作品系列展”還包括“我的藝術屬于人民——館藏吳冠中作品展”和“柔如垂柳堅如竹——沈柔堅藝術回顧展”。今年也正逢吳冠中先生和沈柔堅先生誕辰百年。
作為收藏吳冠中先生作品最多的機構之一,中華藝術宮展出100余件館藏吳冠中作品,體現吳冠中先生的名言“藝術家屬于人民,藝術作品應歸屬人民”。

沈柔堅則是一位在中國和上海現代美術發展歷程中,具有重要影響的藝術家和美術工作領導者。沈柔堅在解放前曾以木刻作品為鹽阜銀行和郵局分別設計了貨幣和郵票的圖案,成為蘇北根據地貨幣的第一位設計者,這些木刻作品此次也在展出之列。解放后,沈柔堅以作品表達新中國的建設,可謂畫出了當時的“時代風采”。
通過這三個系列展覽也可由一個人的藝術歷程折射出社會的發展,并由藝術家集體的畫筆展示我們所處的欣欣向榮的時代。

附:展覽信息
1.“時代風采——上?,F實題材美術作品展覽”。主辦: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解放日報社,承辦:中華藝術宮。展期:2019年9月20日至2020年3月20日,展廳:0米層中廳和20、21、23展廳。作品數量約170件。
2.“我的藝術屬于人民——館藏吳冠中作品展”。主辦:中華藝術宮。展期:2019年9月18日至2021年3月31日,展廳:33米層11、11-1、12、13展廳。作品數量約110件。
3.“柔如垂柳堅如竹——沈柔堅藝術回顧展”。主辦: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承辦:中華藝術宮、上海市美術家協會。展期:2019年9月10日至2020年3月31日,展廳:0米層15、16廳。作品數量約120件。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