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古人的中秋節比你想的有意思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又到了中秋節了,這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都說團圓,才是中秋。在古時,中秋節和除夕一樣熱鬧。祭月、賞月、吃月餅、飲桂花酒……古往今來,不僅流傳下來許多情緒盎然的慶祝活動,還出現了大量膾炙人口的中秋詩文。
追溯中秋節的起源,說法較多。一說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說明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后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
二是說中秋的起源和農業生產有關。八月中秋,農作物和各種果品陸續成熟,農民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日。也有歷史學家研究指出,中秋節起源應為隋末唐軍于大業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軍裴寂以圓月作為構思,成功發明月餅,并廣發軍中作為軍餉,成功解決因大量吸收反隋義軍而衍生之軍糧問題。
古人中秋怎么過
相較于現在很多人不知道中秋節要做什么,古人的中秋節可是十分有意思。在中秋節,古人祭月。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
除了祭月,他們的中秋宴也是相當講究。據說古時漢族的中秋宴俗,以宮廷最為精雅。如明代宮廷時興吃螃蟹。螃蟹用蒲包蒸熟后,眾人圍坐品嘗,佐以酒醋。食畢飲蘇葉湯,并用之洗手。宴桌區周,擺滿鮮花、大石榴以及其他時鮮,演出中秋的神話戲曲。清宮多在某一院內向東放一架屏風,屏風兩側擱置雞冠花、毛豆技、芋頭、花生、蘿卜、鮮藕。屏風前設一張八仙桌,上置一個特大的月餅,四周綴滿糕點和瓜果。祭月完畢,按皇家人口將月餅切作若干塊,每人象征性地嘗一口,名曰“吃團圓餅”。清宮月餅之大,令人難以想象。像末代皇帝溥儀賞給總管內務大臣紹英的一個月餅,便是“徑約二尺許,重約二十斤”。

我們從諸多的皇帝詩文中可以看出,當年乾隆皇帝在山莊過中秋時的地點、時間以及當時的心情意境,如乾隆三十六年中秋即景中寫道:“勝地云山真表地,中秋風月正秋分。”“云山勝地為康熙三十六景之一,每當中秋吟詩於此。”此外,還有青楓綠嶼中的月臺、月色江聲、梨花伴月、云帆月舫等,這些以月為名的景點都影射著賞月的意境。
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待到宋時,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節日,正式定為中秋節。
與唐人不同,宋人賞月更多的是感物傷懷,常以陰晴圓缺,喻人情事態,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飾不住宋人的傷感。但對宋人來說,中秋還有另外一種形態,即中秋是世俗歡愉的節日,“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貴家結飾臺榭,民家爭占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嬉戲連坐至曉”(《東京夢華錄》)。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營業,玩月游人,達旦不絕。
到了明清之后,因時代的關系,社會生活中的現實功利因素突出,歲時節日中世俗的情趣更加濃厚,以“賞月”為中心的抒情性與神話性的文人傳統減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與世俗的情感,愿望構成普通民眾中秋節俗的主要形態。
這個時期,人們供奉繪有月光菩薩的月光紙,也叫“月光馬兒”。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記》(一九零六年),記載:“月光馬者,以紙為之,上繪太陰星君,如菩薩像,下繪月宮及搗藥之兔,人立而執杵。藻彩精致,金碧輝煌,市肆間多賣之者。長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頂有二旗,作紅綠,或黃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禮,祭畢與千張、元寶等一并焚之。”
看完這些,是不是覺得古人的中秋節很有意思。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