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 +1107
夢想照進童年|每一個夢想,都值得被看見
9月,大山里的孩子迎著朝陽翻山越嶺,去迎接新學期里久違而嶄新的一切。一張張稚嫩的面龐寫滿了期盼,而在他們柔軟的心里,又有哪些夢想正悄悄生根發芽呢?

“你的夢想是什么?”當你問城里的孩子,他們總能第一時間自信而開心地回答——鋼琴家、科學家、歌手……然而對于大山里的孩子,回答這個問題卻并非是一件高興的事情。 “夢想”對他們來說,也許僅僅是心里小小的、不敢奢求實現的心愿。
“我的夢想是爸爸媽媽能在家多陪陪我,但這是不可能的,因為他們要在外面打工掙錢。”廣西岜皓小學三年級的文苗這樣回答。“我的夢想是姥姥的眼睛好起來。”河北平山縣10歲的高爽說。高爽的外婆承擔著照顧外孫女和患病女兒的重擔,患了白內障卻舍不得買眼藥水,不看醫生,一直苦苦煎熬。
大山里,有千百個像文苗、高爽這樣的孩子。自小父母外出打工,跟爺爺奶奶生活,他們小小年紀就擔起家務活兒,年少就變得懂事。而孩子們那些小小的夢想,也許只是一件花裙子,一個籃球;也許只是用口風琴吹個簡單的曲子給奶奶;也許只是下雨天放學有人撐傘接回家……如此微不足道的“夢想”,孩子們卻會因懷疑無法實現而深埋心底。
夢想需要傾聽者
很多時候,大山里的孩子不敢做夢,更不敢把夢想說出來。對于吃穿用度都還在生存線徘徊的孩子,只有在陪伴、夸獎和撫慰中,才能生出做夢的勇氣。而夢想還需要有人傾聽、接納和贊賞,孩子才會大聲說出他們的夢想。
“你有什么夢想?”“我想開一家糖果店,這樣就能吃好多好多的糖果。”有大人隨即出言否定:“這叫什么夢想,你應該夢想當大老板。”從未走出過大山的孩子,“夢想”其實只是一個抽象的詞語。他們的夢想可能緊緊圍繞生活的實際問題展開。
法國啟蒙運動泰斗伏爾泰曾說:耳朵是通向心靈的路。當愿意傾聽孩子的夢想,允許孩子做各種稀奇古怪的夢時,我們就在鼓勵一個夢想的種子在孩子心底發芽。
夢想需要引導者
因父母的缺席,教育資源的缺乏,山里的孩子時常“異想天開”。而被忽視孤單成長的他們,也很難看見自己的優點。他們的夢想要么特別寬泛,要么過于完美,難以實現。
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要到哪里去?這著名的人生三問,不是一個孩子埋頭自問可以回答的,答案來自于孩子周圍的關系——身邊的大人是如何與這個孩子互動的。因而夢想需要有人引導,讓孩子有自信,有好奇心,有興趣愛好,也才能逐步發現自己真正的夢想。




夢想需要創造者
為了夢想的茁壯,大山里的孩子還需要我們為他們打開一個更大的世界。也許只是為一個對星星感興趣的孩子買幾本星象書,也許只是為一個愛唱歌的孩子教會認五線譜……但夢想就在這些小小的行動中誕生,而孩子的一生可能因夢想而改變。
我們期待每一個夢想創造者的參與,讓夢想照進每一個孩子的童年!在這個開學季,澎湃新聞攜手碧桂園、國強公益基金會聯合主辦“夢想照進童年”公益活動,為中西部貧困地區帶去稀缺的教育資源,提升整個社會對中西部兒童的關注。
如果你愿意和我們一同前往廣西百色,為岜皓小學的同學帶去一堂“夢想課”,請點擊以下鏈接報名https://adproject.thepaper.cn/adproject/2019/9/aixin/index.html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