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 +1139
為什么互聯網創業周期正急劇縮短?
一鳴網(ID:yimingtmt)文|任倩
2018年7月26日,拼多多于上海、紐約兩地同時敲鐘,正式在紐交所掛牌上市,這是三年前的黃崢始料未及的,哪怕是三年后的他都在用「不可思議」形容拼多多的這些過往。
誠然,從一個看似普通的拼購軟件到GMV過千億的美股上市公司,拼多多被外界認為是一個創業奇跡,而被稱為「資訊屆拼多多」的趣頭條也在資本市場上締造了另一段傳奇。
和拼多多相似,趣頭條同樣采取用戶下沉的方式,面向三、四線及以下城市人群,短短兩年時間積累上億用戶,在今日頭條、一點資訊、天天快報等資訊類產品廝殺成一片紅海時,趣頭條卻出奇制勝占據一席之地,火速得到資本追捧,并成功登陸納斯達克。
真正刷新全球最快IPO紀錄的是瑞幸咖啡,也是今年在納斯達克IPO融資規模最大的亞洲公司,它于5月17日敲響了上市的鐘聲,此時距離成立不過19個月,堪稱增長奇跡,生生用互聯網思維在本已沉寂的咖啡賽道蹚出一條明路。
3年、2年、1年…一個又一個數字都彰顯著新貴們肆意狂奔的輕易,當人們試圖去剖析一路高歌背后的秘訣,回頭卻猛然發現這樣的周期是過去互聯網巨頭們難以企及的短促。這段征程,小米用了8年,阿里走了整整15年,動輒十年光陰成就一枝獨秀或已成過往,企業從成立到成為巨頭的周期正急劇縮短。

無人區探索成過去時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互聯網給了世界無限可能,而中國正式進入互聯網時代大概要回數到1994年。
蹣跚著摸索三年。也就是1997年6月,丁磊創立了網易;1998年2月,張朝陽成立搜狐;同年11月,馬化騰創立騰訊;同年12月,王志東創立新浪。互聯網初期四大門戶就此誕生,也掀起了中國互聯網創業的浪潮。
這波浪潮吸引到了兩位互聯網大佬,一個是英語老師馬云,一個是程序員李彥宏。1999年,經歷3次創業失敗的馬云成立了阿里巴巴;同年,李彥宏辭掉硅谷高薪工作回國,于2000年創建百度。
進入21世紀,中國互聯網邁入快速發展期。騰訊、百度、阿里巴巴分別依托QQ、搜索、電商三大業務快速崛起,并確定了各自企業核心發展脈絡,也就是百度的技術、騰訊的產品基因以及阿里巴巴的電商平臺,中國互聯網格局初定
BAT之于中國互聯網的統治意義,就算是二十多年后的現在都無法否認;而以李彥宏、馬云、馬化騰等人為代表的第一批互聯網創業者們之于互聯網商業模式創新的決定意義,更是不可忽視。

吳曉波曾經這么形容90年代末的互聯網創業環境——「所有的偉大,都源于一個勇敢的開始」。他說,和老一輩企業家為擺脫貧困而勇敢創業不同,互聯網一代的創業者勇敢的動力是好奇心,覺得把生命投入到這個商業冒險中是非常值得的,而他們的機遇在于在大學里學的東西,正趕上了一個超級大的時代,前面幾乎沒有先行者,他們有機會從零開始,創造一個企業,改變這個國家的一個產業。
逐漸地,互聯網概念深入人群,成熟的盈利模式開始實施,互聯網商業價值也得以體現,中國互聯網在2010年以后進入成熟繁榮期。團購大戰、電商大戰、支付大戰、外賣大戰、打車大戰、單車大戰、視頻大戰…在這一場場資本游戲中,企業或生或死、業態或興或衰,互聯網商業的整體節奏開始加速,這就仰賴于第一批互聯網創業者殫精竭慮地學習、借鑒、創新。
所謂「從0到1難,從1到10就簡單多了」,這句話極其適用于互聯網商業模式的探索歷程。當從0到1的問題解決完全之后,從1到10、從10到100就容易的多,后者的依葫蘆畫瓢總好過前者的踽踽獨行。
蹚過前二十多年的無人區,在互聯網商業模式創新處于空白的時候,需要大量時間不斷試錯、試錯、再試錯,那群人兼具攻擊性、想象力、破壞性,才得以沉淀出成熟的商業模式。而「前人栽樹、后人乘涼」,過了那個小心翼翼的年代,如今的創業者只需模仿、套用、迭代,大大降低了試錯成本,于是創造出了連世界都驚嘆的互聯網「中國速度」。
算一算,中國互聯網走過了25載春秋,從蠻荒之境到諸侯林立,幸甚至哉。
DT時代來臨
隨著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互聯網時代又邁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如果說上世紀做企業一定要用好IT技術,那么這個世紀做企業一定要用好Data技術。馬云在2014年就篤定:「人類正從IT時代走向DT時代。」 在那段當時看來極具「煽動性」的演講中,或許對于他所提出的「大數據」概念還不以為意,誰料「大數據」真的正在成為「互聯網+」時代社會發展的新引擎。
什么是IT呢?是以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為主的技術。什么又是DT呢?是以服務大眾、激發生產力為主的技術。這兩者之間看起來似乎是一種技術的差異,但實際上是思想觀念層面的差異,IT是為了服務自身,方便自我管理,DT則是強化別人,給予他人支持。
從字面意義上理解,IT是信息處理技術,DT是數據處理技術。信息是由數據有序排列組合而成要傳達的概念方法,而數據是構成信息的基本單位,離散的數據沒有任何價值,DT就是對數據的一種整合技術。就如馬云所言:「未來的競爭不再將按照電力等能源擁有對區域競爭進行劃分,今后拼的是人才和創新價值的能力,拼的是你的數據能夠給社會創造多少價值,用數據掙錢才是未來真正核心所在。」
其實阿里巴巴本身就是大數據的紅利獲得者。在還不知道數據怎么掙錢的時候,就開始押寶大數據、云計算,這才誕生了互聯網金融,也就有了今天的支付寶、余額寶,然而如果沒有數據支持,互聯網金融是不可想象的。
如今時代變了,基于對大數據的分析,可以認識紛繁蕪雜的商業世界,判斷未來商業趨勢的走向,亦能偵測細小的商機,從而把握商機、謀求突破與發展,其在創新創業領域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

其一,大大降低創業門檻。如今大數據、云計算等基礎設施已經建立,且達到了一個較為成熟的階段,加之數據采集能力的提升,創業者可以輕松獲取數據,并憑借分析和洞察力開發可行的產品,將眾多數據聚合,或者將公共數據和個人數據源相結合,新數據組合能開辟出產品開發的新機遇。
其二,預測和滿足個性化需求。建立在對海量結構性和非結構性數據進行相關性分析的基礎上,大數據技術可以對人的需求進行分析預測,有了個性化數據作為支撐,大數據服務將變得更為精準有效。以前創業者可能在生產產品后再尋找潛在消費人群,而在大數據時代,創業者可能基于需求倒推到產品生產環節。
其三,帶來全新創業方向。大數據本身也可以帶動相關技術發展,從而創造出細分市場,如數據技術產業、數據采集產業、數據加工產業等等,都可以成為創業者們的新思路。
總而言之,DT時代給予創業者們的助力絕對不亞于IT時代。大數據時代的中國是創業的黃金期,也正是這個時代給予的機遇和資源,使得新興企業在創新創業的路上有跡可循,更多的方法論即可大大降低風險,從而縮短企業成長周期。
「下沉市場」突圍
當中國互聯網進入存量時期后,市場也在慢慢從一二線大城市向三四五線中小城市發生轉移,「下沉市場」逐漸被引燃,「五環外」成為新的掘金地。
「下沉市場」是一個巨大寶藏,甚至遠大于一二線城市的市場規模。數據顯示,我國三四五線城市占全國城市數量的88%,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74%,而無論是移動互聯網人均使用時長還是用戶增長速度,下沉用戶均取得領先。
拼多多、趣頭條、快手這些產品就是互聯網下沉的典型案例,之所以能夠快速崛起,就源于下沉市場的產品缺失。隨著經濟高速發展,民眾生活水平日益提升,一二線城市基礎設施完善,而下沉市場的商品和服務距離一線城市還有相當大的差距。加之互聯網程度較低,下沉市場還沒有完全享受互聯網紅利帶來的服務及產品優勢,以及一系列新思想和新模式帶來的便利。
與一二線城市的開發難度相比,下沉市場的對互聯網的新鮮感更為強烈,強需求也給了創業者們機會。憑借著過去二十多年在一線城市不斷試錯的經驗,與已成型的商業模式,只需稍稍迎合下沉人群的口味與興趣,打造適用于小鎮青年或者打造流行的「鄉村口味」,即可打開全新局面。

如今有更多創業者在體量大、競爭小的「下沉市場」突圍,也有更多投資人、行業巨頭將目光投向這個龐大的藍海,強烈的市場需求、成型的商業模式、領先的技術手段...這片廣袤土地上的創業故事還未講完。
對于拼多多的雄起,黃崢甚至直言:「成長的數據見證了,拼多多一大半靠運氣。」倒也實誠,無論是成熟互聯網商業模式的借鑒,還是DT時代的借力,抑或是下沉市場的借勢,拼多多一個不落。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