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一種西方傳統草藥,在中國改頭換面的神奇之旅

水飛薊在西方有2000多年的使用歷史,引進中國尚不到50年。盡管在西方大部分國家它只是作為保健品在售賣,但水飛薊在中國被作為處方藥銷售,且市場規模已經占到大約7億元。
由于未能拿出令人信服的現代醫學臨床數據,水飛薊在美國等地只能屈居保健品的貨架,無權享受藥品的待遇。而在中國,從引進到制藥再到被作為中藥,這種草藥經歷了一段堪稱「 神奇 」的旅程。


水飛薊的西方草藥背景可以說是根正苗紅,畢竟它引進中國的時間才不到50年。
根據《中國現代中藥》雜志中的一篇《水飛薊栽培研究進展》介紹:1952年,北京植物園從英國引進水飛薊作為觀賞植物栽培,1972年,由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公司天津土產分公司從德國引種作為藥用植物進行栽培。
一經引進,中醫藥就熱情地接納了這種西方藥草。
1974年,《中草藥通訊》雜志刊登了《水飛薊栽培技術簡介》。同時期,這本專注于傳統中草藥研究的期刊,還記錄了針對兩個分別在50年代和70年代引進的水飛薊品種的藥效強弱問題的討論。
也是在70年代,國內先是出現了以水飛薊素為主要成分的保肝藥「 益肝靈 」,之后,以水飛薊素和五味子提取物為主要成分的「 復方益肝靈 」也出現了。
就在國內生態學界還把水飛薊視作外來入侵物種的時候,《中國藥典(2005年版)》已經把水飛薊歸入了中藥類,「 歸肝經、膽經 」,「 清熱解毒,舒肝利膽 」。
時至今天,水飛薊已搖身一變,成為了商務部統計表上的中藥材出口重點品種之一,遠銷韓國、美國、中東等地。

與大部分傳統草藥一樣,水飛薊的「 正宗 」起源地也有爭議。有說它原生于英格蘭的海岸,也有說是希臘或者地中海山區的原生物種。不過,所有版本的身世都顯示它源于西方。
根據傳說,圣母瑪利亞在喂奶時不小心滴了一滴在這種植物上,其汁液才會變成乳白色,所以水飛薊也有個別名叫:乳薊。

公元77年,西方就有記載認為乳薊可用于治療肝臟疾病,到了中世紀的歐洲,醫生開始廣泛地使用它來治療肝臟等疾病。16世紀,著名英國草藥學家杰拉德寫道,乳薊是「 對抗所有憂郁疾病的最佳藥物。 」
如同中醫基于陰陽五行,傳統西醫基于一套來自希波克拉底時代的氣質體液說。
根據這個學說,人體含有四種不同的液體,即血液、黏液、黃膽汁和黑膽汁,它們分別位于心臟、腦、肝臟和胃。希波克拉底認為,人類機體的狀況取決于四種液體的正確配合。在體液混合比例中,血液占優勢的人屬于多血質,黏液占優勢為黏液質,黃膽汁占優勢是膽汁質,而黑膽汁占優勢即為抑郁質。
在弘揚希臘醫學的網站Greekmedicine.net,「 抑郁疾病 」被解釋為:「 過量的憂郁或黑膽汁的加重和積累通常以肝臟和脾臟為中心,作為膽汁流動慢性紊亂的一部分。(這類癥狀)的特征在于膚色發黃,下肋骨處不適,食欲不振和消化不良,以及全身不適,這些幾乎都是我們今天認為是肝臟毒性的癥狀。 」
也就是說,水飛薊的適應癥「 抑郁疾病 」就是今天的肝膽疾病。
除了對古籍作出解釋,希臘醫學的擁躉們還認為,以希臘醫學為代表的傳統西醫是「 一套基于西方文化傳統的本土整體治療體系 」,這套體系的精妙之處是現代醫學無法模仿的。

同樣起源于西方的現代醫學,一直希望為水飛薊這種傳統草藥正名。
上世紀六十年代,德國科學家從水飛薊中提取出了有效成分水飛薊素——一種黃酮木脂素的復雜混合物,提純了有效成分,拉開了現代醫學方法研究水飛薊的序幕。
1983年,《人類毒理學》的一篇論文指出,水飛薊用于治療一種毒鵝膏菌中毒造成的肝損是有效的,而且幾乎是當時唯一有效的。作者認為,水飛薊素在預防肝炎甚或肝細胞癌變中可能會起作用。
之后在1987年和1996年,兩篇發表在《Hepatology(肝臟病學)》的重量級學術論文顯示,小鼠實驗中,水飛薊表現出了很好的抗氧化和抗纖維化作用,顯示其在慢性肝病中可能有用藥潛力。
盡管好消息接踵而至,實驗室里的體外研究表明:水飛薊素可以穩定細胞膜,刺激解毒途徑,刺激肝組織再生,抑制某些癌細胞系的生長……然而,這些功效到了人體上,往往效果并不如預期。
1997年,一項在甲型和乙型肝炎患者中進行的臨床試驗發現,與安慰劑組相比,水飛薊素使用的第五天就會觀察到血清中轉氨酶含量的降低,而這些檢測結果正是肝臟受損程度的標志,它們的降低往往意味著肝損傷的好轉。
但就在同年,另一項關于病毒性乙型肝炎患者的隨機對照研究中,使用了更高劑量的水飛薊,得到的結果卻是對病程和轉氨酶水平均沒有影響,即,水飛薊素對病毒性乙型肝炎沒什么療效。
循證醫學系統的經典數據庫——Cochrane協作網在2007年的一份報告指出:我們的結果質疑了水飛薊在酒精肝和乙型或丙型肝炎患者中的療效。報告強調:目前缺乏高質量證據的支持患者使用這類藥物可以得到收益,尚需要設計良好的臨床隨機對照試驗證據。

2008年,由美國國家糖尿病與消化和腎臟疾病研究所支持的一項隨機對照試驗調查了先前抗病毒治療失敗的1000多名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最終的結論指出:水飛薊素的使用也許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質量,但對最終的臨床結局(死亡)并沒有影響。
除了針對肝臟疾病,人們還進行了關于水飛薊與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前列腺癌、乳腺癌、頭頸癌和肝細胞癌等等的各種小型研究,在美國國家腫瘤研究院官網上,這樣的臨床試驗就有十幾個,但這些試驗幾乎全部以失敗告終,并沒有讓人興奮的結果出現。
唯一令人欣慰的是,草藥的有效性雖然未得到證實,但安全性問題也不大。
除了容易積累硝酸鹽,并且作為牧草飼養奶牛時容易引發牛奶的亞硝酸鹽含量過高之外,目前的研究并未發現水飛薊有什么副作用,也很少有它與抗癌藥物、放射療法或其他藥物相互作用的情況被報告。

作為一種幾乎無用也無害的古老藥草,在大部分西方國家,水飛薊只能作為一種保健品(膳食補充劑)使用。在第一個提取水飛薊素的德國,水飛薊類藥物可以作為一種植物藥——非處方藥中的一個特殊門類出售。而來自德國一家大藥廠的進口水飛薊制劑,在中國則被歸入了處方藥的行列。
除了進口的水飛薊,國內藥企們也鐘情這種標榜天然無害的「 中藥 」。丁香園Insight的數據庫中可以查到12種國產的水飛薊賓類藥物(含原料藥),如果用「 益肝靈 」進行搜索,在藥監局的網站上可以得到117條相關記錄。這些藥物幾乎都被歸入了處方藥,其中的大部分都在醫保范圍內。

在美國的相關診療指南中,只有在菌中毒時可以使用水飛薊。而在中國,水飛薊是常見的肝病用藥,是被作為「 酒精性肝病和脂肪肝 」的保肝護肝類藥物的代表之一。
在中國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診療指南(2010)》、《酒精性肝病診療指南(2010)》、《藥物性肝損傷診治指南(2015)》和《肝臟炎癥及其防治專家共識》等多部肝病診療指南中,水飛薊都曾被列為抗炎保肝的治療藥物,直到最近幾年的修訂版中才逐漸將相關的條目去掉。(詳見:)
此前,在我親歷的一次疑似藥物性肝損的就診中,醫生就曾開具過水飛薊素的處方藥——一盒盒棕褐色的小藥片兒。我注意到,在美國的亞馬遜電商網站上,幾乎同樣的藥列在水飛薊類保健品中,暢銷度排名400位開外。
藥渡網在2016年的一份報告顯示,水飛薊在中國的市場需求仍在穩步增長,樣本醫院水飛薊素的銷售額已達1.2億人民幣,樣本醫院放大后的市場達7億人民幣。報告指出,市場增長的原因之一是,「 國人更信賴中藥衍生產品。 」
然而,恐怕并沒有什么國人注意到,與預想的「 中藥 」動輒千百年的悠久歷史不同,這種草藥在中國的歷史其實如此短暫,且短短數十年間,水飛薊在中西方的命運,已是大相徑庭。
參考文獻:
[1] 水飛薊栽培技術簡介 中草藥通訊,1984
[2] 水飛薊栽培研究進展 中國現代中藥,2012
[3] 水飛薊素出口貿易國際競爭力研究 農業經濟,2006
[4] Chemotherapy of Amanita phalloides poisoning with intravenous silibinin Hum Toxicol, 1983
[5] Effect of misoprostol on the course of viral hepatitis B. Hepatogastroenterology,1997
[6] Herbal product use by persons enrolled in the hepatitis C Antiviral Long-Term Treatment Against Cirrhosis (HALT-C) Trial. Hepatology,2008
[7] Milk thistle for alcoholic and/or hepatitis B or C virus liver diseases Cochrane Systematic Review,2007
[8] 德國植物藥市場介紹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大使館經濟商務參贊處, 2013
[9] 水飛薊制劑肝病臨床應用專家共識 中國肝臟病雜志,2016
[10] Poor chemical and microbiological quality of the commercial milk thistle-based dietary supplements may account for their reported unsatisfactory and non-reproducible clinical outcomes Science Reports, 2019
作者:李珊珊
編輯:曾鼎
— Topics —
偶爾治愈
to-cure-sometimes
——
記錄人與疾病、衰老、死亡的相處方式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