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作為母親的“打怪升級”之路:苦痛還是自由?
在過去的一百多年里,人們常常歌頌母親的偉大,表達對母親的尊敬,但對母親到底經歷了什么、奉獻了什么卻知之甚少。
今年的母親節,因為微博博主@花開富貴老娘發飆的文章《生育中那些沒人告訴過你的屎尿屁:是苦痛還是自由?》以及Ella陳嘉樺公開自己生育后遺癥的經歷,那些常年隱藏在“母愛偉大”旗幟下的秘密被掀開。

(微博@花開富貴老娘發飚原文)

(Ella發聲原文,點擊可查看大圖)
那么,成為一名母親到底在生理上需要經歷些什么?諸如“媽媽是超人”“母愛偉大”等贊頌的背后,母親到底偉大在什么地方?
|與死神搏斗:全球母親的必修課
說到生育代價,最沉重的莫過于死亡,這是所有孕產婦都有可能面臨的“鬼門關”。
在2015年,聯合國提出了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其中就包括改善孕產婦保健狀況。這一目標具體從“將孕產婦死亡率降低3/4”轉變為“到2030年死亡率低于70/10萬”。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數據庫的數據顯示,2015年世界孕產婦死亡率為216/10萬,比1990年下降了四成多,但離2030年的目標仍有一段距離。
其中,不同收入水平國家的孕產婦死亡率有巨大的差異,中高收入國家孕產婦死亡率普遍比低收入國家低,高收入國家相對健全的醫療體系、經驗豐富的醫護人員與數量充足的設備和藥品是孕產婦健康的重要保障。
2015年世界孕產婦死亡率最高、排名第一的國家是位于西非的塞拉利昂,高達1360/10萬。塞拉利昂作為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其孕產婦死亡率是世界孕產婦死亡率最低的國家——波蘭、希臘、芬蘭、冰島的453倍,差距懸殊。
在全球172個國家和地區中,中國孕產婦死亡率排名109,為27/10萬。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孕產婦死亡率整體呈下降趨勢。2018年,全國孕產婦死亡率為18.3/10萬,比2017年下降6.6%。

(數據來源:《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鑒》)
《2018年全國婦幼衛生監測及年報通訊第6期》顯示,造成中國孕產婦死亡的原因主要有羊水栓塞、產科出血、產褥感染等。過去幾年,孕產婦因為這些疾病死亡的事件頻現報端:
2016年1月11日,懷孕26周多的楊女士因患有高血壓合并子癇前期(即在慢性高血壓的基礎上合并妊娠期高血壓)在北醫三院經搶救無效死亡,腹中胎兒也沒能保住,隨后醫院與家屬之間的爭論引起輿論的極大關注。
2017年7月14日,咸陽市秦都區一產婦因多發肺血栓栓塞致出血性肺梗死引起急性呼吸循環衰竭而死亡。
2019年5月24日凌晨6時許,湘鄉市婦幼保健院一產婦因急性羊水栓塞導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經搶救無效死亡。
2019年5月28日中午,藍山縣塔峰鎮一產婦在縣婦幼保健院經陰道分娩一活男嬰后出現產后大出血,經市縣兩級專家團隊奮力搶救后無效死亡。

|高醫療水平:孕產婦的“守護者”
不同省市由于醫療水平不平衡、產婦數量差異等多方面因素,孕產婦死亡率有所不同。
在2017年最新數據中,西藏孕產婦死亡率(95/10萬)為全國最高,上海孕產婦死亡率(1.1/10萬)為全國最低,華北、華東、華南的省市孕產婦死亡率均低于全國孕產婦死亡率。

世界銀行相關數據顯示,經過產前檢查和由熟練醫務人員接生的孕產婦死亡率相對較低,凸顯了醫療健康服務水平對孕產婦健康的重要性。


|生育后遺癥:母親那些被忽視的苦痛
付出生命代價的孕婦僅占少數,孕產婦死亡率也在逐年下降,但孕產婦還需要忍耐另一些漫長甚至不可逆轉的生理疾病——生育帶來的后遺癥。
5月2日,博主@花開富貴老娘發飆發布了一條“生育后那些沒有人告訴你的事”的微博,發布后已有一萬四千多條評論,對該微博評論進行了數據抓取后的結果如下:

漏尿、痔瘡、妊娠紋、漲奶、疤痕、產后抑郁等生育后遺癥成為眾多媽媽分享的高頻詞,在熱評中還不乏恥骨分離、大出血、子宮脫垂等令人咂舌的經歷。
雖然生育后遺癥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但孕產婦的生育健康依然被長期忽視。在中國,目前還沒有針對孕產婦可能存在的健康問題所做的大規模流行病學調查結果。根據《婦產科學》(人衛第8、9版教材修正版),整理出孕產婦在產前和產后可能會遇到的主要問題。這些疾病可能不致命,但會對孕產婦的精神和生理帶來傷害。


為了進一步保障孕產婦健康,國家衛生健康委在2018年提出了母嬰安全計劃,要求到2020年全國孕產婦死亡率下降到18/10萬。
其中的行動內容提出,要整合孕前保健、孕期保健、住院分娩、產后避孕、兒童保健等內容,提供系統、規范的優生優育全程服務,打造無縫連接“一條龍”服務鏈。
|打破禁忌:女性需要怎樣的生育自由?
長期以來,“生育痛苦”是被掩蓋在羞恥感、小題大做、過分矯情等話語下的禁忌,從而導致了大眾對生育的片面認知以及對孕產婦身心健康的漠視。
正如有網友所評論的:“從來不知道,我們是偷走媽媽時間和健康的賊。”母親是孩子的一片天,但是沒有人告訴我們母親是如何撐起這片天的。
即便是對于母親自己來說,她們認為自己理應承受著這些,也認為其他的女性,乃至自己的女兒也理應承受。所以長期以來,我們無從得知母親的苦痛與付出。
如今,隨著女性話語權的提升,生育后遺癥的禁忌被撕開。生育問題應該得到大眾的重視,我們應該了解“成為母親”的背后意味著什么。
這場討論的本質并不是宣揚“拒絕生育”,而是希望育齡女性擁有了解生育利弊之后再作出生育與否的選擇權利。也希望大眾對“母親”的意義有更深刻的了解,理解她們生理和心理的狀態,并思考如何緩解母親的生育苦痛問題。
為了讓大家更加直觀地了解媽媽們因懷孕所經歷的各種疾病,我們特意設計了一個疾病介紹的小互動。歡迎點擊此鏈接:https://file421fd3308585.h5sys.cn/idea/KXKz4X5o作者: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杜安琪 周予儀 張淼 馬可晴
指導老師:黃雅蘭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