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球鞋生意經:千萬美元融資之下,nice的現實困境


編輯|羅世浩
1.2015年10月,nice官宣中文名字為“好贊”,品牌slogan為“我們好像”,并上線了直播功能,強化社交意圖十分明顯。
2.我們也必須面對一個現實,那就是供需關系的嚴重不平衡催生了球鞋轉賣平臺的誕生。
近日,球鞋交易平臺nice官宣完成了數千萬美元的D輪融資,本輪融資由TPG軟銀合資基金和元璟資本共同領投,經緯中國和凡創資本跟投。不得不說,這是對中國球鞋經濟崛起的,開拓男性和“95后”市場的一次成功嘗試。但資本看好背后,消費者不斷攀升的投訴卻透露出了模式的漏洞與本土化的高反。


回顧nice平臺的成長,可以清晰地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圖片社交,第二個便是球鞋電商。早在6年前,nice就從最初的KK購物轉型為SNS,它的品牌濾鏡由Kidulty操刀,以類似Instagram的方式在國內躥紅。成立不到一年,nice居然就完成了3輪超過6000萬美元融資。
投資人的青睞對于創業者來說是一種激勵,但對于一個模式來說是一種選對路子的認可。從此,nice在圖片社交的道路上高歌猛進。
2015年10月,nice官宣中文名字為“好贊”,品牌slogan為“我們好像”,并上線了直播功能,強化社交意圖十分明顯。
2016年的nice就趁著C2C的雛形,在個人主頁中添加了“我的好貨”的入口,里面包含“我發布的”和“我的訂單”。3年的用戶積累與社區搭建,nice終于形成了B2C電商的試驗田。在商業邏輯上,nice對于用戶畫像有深刻理解,在平臺80%的用戶是“90后”的前提下,如何將其曬出的流量(7億+標簽、10億+關注)變現才是關鍵。
這個命題終于在2018年告破,nice蹭了球鞋二級市場的熱度,迅速轉型為“潮人社區+交易平臺”,從戰略上,這或許是對社交不利的放棄,但肯定是對細分領域的跟進。
nice似乎賭對了,數據顯示,自2018年7月正式上線,nice只用了5個月的時間,就實現了月GMV過億的目標。

熟悉StockX模式的用戶都會覺得nice有抄襲的嫌疑。從兩個平臺的模式來看這確實也是有理可循的。
StockX,它是一家美國以正品鑒定服務為核心價值的限量單品銷售平臺,商品品類包括限量奢侈品包袋、手表,潮流鞋款,街頭服飾等。
該平臺有四大特點:第一,價格透明,所有成交價都像股票一樣有趨勢圖。第二,競價機制,這也很像股票交易,買家高價待售(HIGHEST BID),賣家低價邀約(LOWEST ASK),在供求關系與平臺效應的撮合下,行家交易相對直接,容易成交。第三,限量優惠。平臺的價格優勢在于,比起代購可以節省12%的電商稅費和國際快遞郵費。第四,正品確認。平臺鑒定團隊提供了保真度,絕仿品A貨。盈利模式主要是平臺通過從交易中抽傭完成盈利。
而對比StockX,nice做得更加垂直,就是球鞋競價交易,其鑒定服務外包給了get。在轉賣業務中,nice的收費標準是:現貨商品收取定價的4%;預售商品收取定價的8%。nice 還保留了二手轉賣的業務。在其創始人周首眼中,換賽道固然重要,但把握差異化需求才是王道。他認為,nice在需求安利種草與交易模式創新方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鏈路。
但在這條鏈路背后,靠抽成模式來實現流量變現以及對相關產品服務的難以把控,都為這場本土化的copy之路埋下了引發高反的導火線。
其中,球鞋鑒定這個nice大推特推的招牌,其專業度、可信度成為了被用戶詬病的焦點。前面介紹了nice的鑒定是外包給了get,同時再加上毒、識貨、BAN、Yoho等,構成了國內的鑒定圈現狀。在以黑貓為首的各大投訴平臺上關于售假問題、違約賠付問題的大型翻車現場屢見不鮮,這一切根源主要還是那些自詡的鑒定師水準參差不齊,鑒定標準不統一,人為介入因素太多等。大多數平臺過驗都是拼圖過驗,很少存在裸鞋過驗。
其實,有公信力的鑒定師,跟很多行業一樣都遵守2萬小時定律,如果沒有大數據的經驗積累,很難做到不打臉不翻車。
對于平臺來說,雖然沒有售假的故意,因為賺取的是手續費,所以口碑是金。但是,當出貨量大、鑒定師不足時,很可能出現紕漏。所以,亟待解決的問題就是,平臺如何在發現失誤后盡快給用戶反饋,建立友善高效的溝通機制,并且兌現正品承諾,比如假一賠三,迅速賠付到位。這方面,無論是客服素質、溝通技能、承諾落實等方面,各平臺多多少少都存在問題。


其中,美國仍是全球運動鞋服最大市場,2017年占比達36%;中國緊隨其后,占比約為10.5%。數據顯示,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人均運動鞋擁有量較低,還有很大提升空間——目前中國人均運動鞋擁有量為0.4雙,距美國人均4.3雙、歐洲3.7雙、日本4.4雙相差甚遠。
也正是瞄準了國內市場的這一需求激增,在這條賽道上,有越來越多的同行,在共同做大一塊本以垂直卻還在細分的蛋糕。雖然沒有官方統計數據,但是業內人士透露,從虎撲脫胎的毒,市場占有率應該最高。2018年的數據顯示,毒的月度GMV已經逼近2億元人民幣;2019年,全年GMV預計逼近60億~70億元,2019年3月,毒的MAU超過140萬。除了毒、nice、get這些頭部玩家,還有UFO、YOHO!斗牛DoNew等等紛紛進場。其中,UFO在上線首日交易額破百萬;斗牛4月的GMV逼近5000萬元。 球鞋二級市場的火爆,也讓資本躍躍欲試。就在nice拿到第四輪融資的兩個月前,毒剛剛宣布完成了新一輪的融資,雖然未透露具體金額,但據悉,毒的估值已超10億美元。顯然,考慮到背后“95后”等新消費潮流正在登場,這還僅僅是個開始。

然而,我們也必須面對一個現實,那就是供需關系的嚴重不平衡催生了球鞋轉賣平臺的誕生。像耐克、阿迪這樣的品牌,其實每年分配給中國市場的貨量極少,比如上新一百雙鞋,最終進入中國市場的數量只有幾雙。這種配給的稀缺性與國內巨大的市場需求,最終催生了球鞋二級市場。但是,在廠商紛紛跑馬圈地的時候,行業規范與服務水平都呈現出部分真空狀態,容易引發各種糾紛甚至上升到法律層面。
首先,鑒定問題。由于名牌限量款球鞋價格不菲,因此保真是消費者的基本訴求,這方面如果鑒定師沒有把好關,平臺就可能淪為假貨流通的渠道,最終引發信任危機。試想,如果某平臺鑒定師通過圖,一天要看成百雙鞋子,他會不會出錯。解決方案是盡快建立鑒定師公會,擬定行業鑒定標準與規則,提供專業的鑒定師培訓,增加AI輔助鑒定,鑒定書與品牌方建立相容機制等。
其次,服務問題。平臺應對客服服務設定標準并嚴格執行,必要時引入AI助理與人工形成互補,建立友善高效的溝通機制,積極貫徹類似假一賠三等及時賠付的保障條款,這樣可能會緩解消費者與平臺的信任危機,強化責任意識,避免訴訟爭端,逐步探索行業自律公約可行空間。
第三,規模問題。對于像nice這樣的平臺,在初步做出品牌效應之后,需要考慮在穩固消費體驗的前提下進行品類及規模的擴張。長時間的止步不前,不能滿足用戶的新消費需求,或者做不到潮流引向,純靠交易抽成吃老本續命也不可能是長久之計。
球鞋交易在這個個性、張揚、時尚的時代的確是門好生意,因此未來一段時間內應該不會缺少風口,但是怎么才能把握住,還只抱著蹭熱點的心態并不是一個好的策略。靠蹭上球鞋這個潮流熱點的nice,應該多思考一下了。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