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5
會議|紀念朱謙之先生誕辰120周年暨朱謙之學術思想研討會
2019年7月2日上午,紀念朱謙之先生誕辰120周年暨朱謙之學術思想研討會在北京大學舉行。來自各高校和學術機構的20余位專家學者發(fā)言、撰文緬懷朱謙之這位“百科全書式的學者”。


朱謙之(1899-1972)在學術界被稱為“百科全書式的學者”,教學科研興趣廣泛,視野開闊,涉及了哲學、政治、宗教、歷史、文學、音樂、戲劇、考古、政治、經濟和中外交通文化關系等各種領域,多數領域在我國近現代學術史上有開拓性意義。他的經歷具有鮮明的時代印記,幾乎是中國近現代人文學術思想史的縮影。17歲時以福建省第一名考取北京高等師范學校(北京師范大學前身),后改入北京大學法預科,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哲學系。學生期間常與當時在北大工作的毛澤東討論問題,積極參加“五四”運動,宣傳無政府主義,提出改革社會和教育的主張,還在報刊上提出“勞動人民神圣”等口號。1921年他到南京向歐陽竟無學習佛教,往返于京、滬、杭之間,過了三年“飄零身世托輕帆、浪漫生涯亦自豪”的生活。隨后在廈門大學、暨南大學、中山大學等校任教,期間還在當時中央研究院的資助下,東渡日本兩年,潛心日本哲學,研究馬克思主義;曾任中山大學歷史系主任、哲學系主任、文學院院長等職。1952年回到北大哲學系,從事中國哲學史、東方哲學的教學和研究,1964年北大東方哲學史研究室并入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組建世界宗教研究所,朱謙之任研究員,致力于宗教學研究,有時臥病不起,仍筆耕不輟。1972年因腦溢血逝世,享年73歲。
朱先生的著述宏富,生前撰寫專著42部、譯著2部、論文百余篇,現有《朱謙之文集》十卷行世,對中國的哲學社會科學做出了重要貢獻,尤以中國哲學史、東方哲學和中外交通史三個領域最為突出。《老子校釋》匯集資料豐富,以唐代石刻《道德經》為底本,深得專家贊許,迄今已印二十余版;《中國哲學對歐洲的影響》(原名《中國思想對于歐洲文化之影響》)堪稱是一個時代的學術經典,詮釋中國文化、哲學對歐洲文藝復興、啟蒙運動、法國革命和德國革命的影響;《中國景教》是研究中國基督教史必讀書,另外還有《扶桑國考證》、《哥倫布前一千年中國僧人發(fā)現美洲考》《中國古代樂律對于希臘之影響》等,奠定了他在20世紀中外關系史研究領域的領軍地位,郭沫若先生稱贊他“與向達教授是我國治中外交通史方面最杰出的學者”;《日本哲學史》《日本的朱子學》《日本的古學及陽明學》是我國日本哲學研究領域的奠基之作,以朱謙之為核心的原北京大學哲學系東方哲學史研究室及其后繼者,被稱為中國日本哲學研究的“朱學派”;《中國音樂文學史》是我國音樂文學史研究的開山作,在近十年重新引起我國音樂學界的高度重視,他的“唯情論”成為重要的美學范疇。

樓宇烈先生是我國著名的中國哲學史家,1986年在北大哲學系重新設立“東方哲學教研室”,稟承朱先生余緒,組織研究日本韓國哲學的魏常海教授、研究印度哲學的姚衛(wèi)群教授等形成學術團隊,后來陸續(xù)留下研究阿拉伯哲學的沙宗平博士,研究佛教哲學的周學農、李四龍等博士,再現并拓展了朱謙之先生開創(chuàng)的東方哲學學術格局。正在養(yǎng)病的樓先生聽說要開紀念朱謙之先生的研討會非常激動,委托學生錄了視頻,向朱先生表達敬意,回憶他當年跟隨朱先生上課的情景,一再贊嘆朱先生的學問“廣博而精深”,無限感恩朱先生對他的言傳身教,尤其朱先生關于“東方哲學”的學術構想對他影響深遠。樓先生在講話里呼吁全社會重視東方哲學研究,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鑒離不開哲學的思考,討論外國哲學也不能只講西方哲學,東方哲學有自己的特色,必須要在整體上給予高度重視。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我國著名中國哲學史家許抗生先生,當時雖然沒有與朱先生有太多接觸,但讀了他的很多書。他特別談到朱謙之先生《老子校釋》對他的思想影響,他對《老子》第一章的理解始終心存困惑,是朱先生的解釋解開了他的學術心結,認為朱先生非常善于思考哲學上的根本問題。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我國著名的日本韓國哲學專家魏常海,他談到了朱先生對東方哲學的研究與規(guī)劃,呼應樓宇烈先生的呼吁,認為當前比以往任何時候更應該重視東方哲學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東方哲學研究室主任成建華研究員,在研討會上細致介紹了朱謙之先生對“東方哲學”這個學科的開創(chuàng)性貢獻,以及1984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正式恢復東方哲學研究室的經過,認為在當前落實“一帶一路”倡議的建設過程中,“東方哲學”具有重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復旦大學哲學學院院長孫向晨教授首先代表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對朱先生表達深深的敬意,深情地回憶自己在中學時就開始讀朱謙之先生著作的情景,盡管當時讀不太懂,但后來經常拜讀朱先生《中國哲學對歐洲的影響》,對中西哲學的會通從中受到很多啟發(fā),深受教益。他說,復旦大學哲學學院也會加強對東方哲學的整體研究。
黃心川先生是我國印度哲學研究的泰斗,1964年隨朱謙之先生一起從北大哲學系轉到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中國社會科學院前身)。當時在任繼愈先生帶領下,中科院和北大聯合創(chuàng)辦世界宗教研究所。朱謙之、黃心川等北大哲學系東方哲學史研究室原班人馬并入中科院。晚年的黃先生,每次談起朱先生,都對朱先生的人品學問無比景仰。在朱先生逝世以前,黃先生和他家人兩代人就開始照顧朱先生全家,朱先生逝世后,朱夫人與黃先生的大女兒一起生活了三十年,直到朱夫人去世。不僅如此,黃家父子一直在保管、整理朱先生的著作和遺稿,《朱謙之文集》十卷本、多達24種單行本的出版,與黃先生兩代人的辛勤工作密不可分。黃心川先生年事已高,委托他的兒子、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著名佛教學者黃夏年先生介紹朱先生的學術人生和學術成就。黃夏年在研討會上發(fā)表主旨講演,講述了朱先生許多不為人知的逸聞趣事,而他提交的三萬字長文,系統地介紹了朱謙之先生的學術思想體系,論及他的哲學思想、史學思想、文化思想、佛教研究、景教研究。朱謙之、黃心川之間這份跨越一個甲子的師生情,傳遞兩代人的人間真情,展現了中華民族綿延不絕的優(yōu)良家風:尊師重道,溫良厚道。

金宜久在上世紀60年代初是北大哲學系東方哲學史研究室的年青教師(當時研究室共有9人),1964年隨朱先生一起去中國社科院創(chuàng)辦世界宗教研究所,后來逐漸走上研究阿拉伯哲學與伊斯蘭教的學術道路,現在是我國著名的伊斯蘭教專家,桃李遍天下。在研討會上,他追憶了這段歷史經過,介紹了朱先生在社科院的多次工作變動,卻始終不忘推動東方哲學的研究,不僅自己研究,也推動周邊的人去研究。
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王守華是朱謙之先生親自指導的三名研究生之一。王守華是1961年北大哲學系本科畢業(yè)生,1965年北大哲學系東方哲學專業(yè)研究生畢業(yè),他聽到母系要開紀念朱先生的研討會時,立即表示撰文紀念。這位從事日本哲學和宗教研究的著名專家,深情回顧了朱先生抱病指導他研究的經歷,詳細說明朱先生在日本哲學研究領域的拓荒之功,朱先生以他的研究改變了學界“日本無哲學”的偏見。王青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現任中華日本哲學會第六屆會長,她在研討會上高度評價朱先生對日本哲學研究所作的杰出貢獻,尤其是他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方針的研究方法,至今仍有學術引領價值。王鑫是北大哲學系中國哲學教研室年輕老師,留學日本,專門研究易學,最近在主持“日本近世朱子學學案”科研項目,無比欽佩朱先生的《日本的朱子學》一書,他的日本導師、著名學者吾妻重二教授稱該書為“五十年未有”。在日本學界,朱謙之《日本的朱子學》與井上《日本朱子學派之哲學》,是研習日本近世朱子學者入門必讀之書。王老師認為,北大學哲學系的中國哲學研究,不僅有馮友蘭、張岱年兩位先生的學術傳統,還有朱謙之先生的學術傳統,這個傳統特別重視中國哲學在域外的傳播,尤其重視對日本哲學的研究。
朱東華是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主要研究基督教哲學,是我國著名的景教研究專家,他在研討會上重點介紹朱先生的《中國景教》及其相關研究。朱先生的中國景教研究具有較為完備的理論體系,能將景教傳播的源與流結合起來,能對景教做出跨文化和跨時代的綜合研究。他認為,朱謙之的治學,既有史學家之廣博,又有哲學家之精深。畢明輝是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近年來在我國音樂學界嶄露頭角,他在研討會上介紹了我國藝術學界在近十余年研究朱謙之音樂學、戲曲學成果的情況,重點評述朱先生“音樂文學”這個概念在當前學術界穿越時空的理論反響。方用是同濟大學哲學系副教授,撰寫發(fā)表了多篇研究朱謙之先生的學術論文,她給研討會發(fā)來論文,專門研究朱先生的“唯情論”,分析了這個美學理論的思想來源與現實依據。
北京大學哲學系主任仰海峰教授向前來參會的專家學者和媒體代表表達真摯的謝意。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王宗昱、邢滔滔、沙宗平等與會,共同討論朱謙之先生的學術貢獻。研討會由北京大學人文學部副主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李四龍主持,他稱朱謙之先生是“純粹的理想主義者”,廣博的學人,精深的哲人,唯情的真人。論文發(fā)表環(huán)節(jié)由北大哲學系中國哲學史教研室主任鄭開教授主持。

據悉,本次研討會同時納入“北大人文論壇”。該論壇由北京大學人文學部與所屬相關院系共同主辦,始于2016年10月,迄今已舉辦46場,是北京大學人文學術交流的重要平臺。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