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國小兒骨科創始人之一吳守義逝世,他研發的手術器械仍在用
6月27日19時50分,中國小兒骨科的創始人之一、上海新華醫院兒骨科吳守義教授因病醫治無效逝世,享年98歲。

1921年,吳守義出生于上海青浦,早年求學于格致中學。1939年,考入圣約翰大學醫預科,開始與醫結緣。他不僅是我國兒童骨科事業的創始人之一,還研發了兒童骨科的手術器械,填補了世界兒童骨科手術器械的空白。至今,這套器械仍在廣泛使用。
拓荒兒童骨科,創新小兒醫療器械
兒童占我國人口的三分之一,小兒骨科先天性畸形中的四肢與脊柱畸形占相當大的比例,嚴重影響了兒童的健康成長。
解放前的小兒骨科患者均由成人骨科醫師兼治,骨科醫生往往忽略了小兒與成人的不同,把治療成人的方法和原則,錯誤地用到兒童身上。但當時我國還沒有小兒骨科的概念,吳守義便是這個領域從“零”起步的重要拓荒者。
1961年2月,為了支援剛建成的新華醫院的兒科建設,吳守義等從廣慈醫院調到新華醫院,擔任兒外科副主任。從創建小兒骨科病房開始到隨后成立單獨的小兒骨科,在時間上幾乎和我國骨科創始人孟繼懋教授于1964年在北京積水潭醫院創立中國第一個小兒骨科專業組同步。
1973年,他和胡清潭等研制出國內第一臺脛骨延長架,將脛骨截骨牽開延長小腿的方法應用于臨床,取得了較好的療效。這項新技術成為當時我國小兒骨科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對小兒先天性、后天性各種肢體畸形的矯形手術奠定了基礎。隨后,他開展大量灰髓炎后遺癥的矯形手術,與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協作,總結成書《脊髓灰質炎后遺癥手術治療》,成為為全國最早的灰髓炎手術參考書。
他還在小兒髖脫位(DDH)研究和診治方面有著突出的成績。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他建立了國內最大、最早的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發病大樣本,在先天性髖脫位的病因學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填補了國內研究的空白。同時,他還創造了髖關節造架術治療大年齡兒童髖關節脫位,以及多種先天性髖脫位的非手術治療方法,對國內學術界產生引領和推動作用。
在醫工結合方面,他親自改造一系列成人手術器械,并根據小兒手術的特點和要求設計研制的大量的手術器械,如骨鑿、骨錘、電鋸、小兒電鉆、髖臼擴大磨光器、測量X光尺、脛腓骨延長支架、股骨延長支架等,不僅在國內得到推廣使用,有些還被其他國家采用。

認真嚴謹,培養諸多小兒骨科名醫
從醫七十余載,在諸多周圍人眼里,吳守義一直是一位認真嚴謹、謙虛低調的兒科醫生。
新華醫院兒童骨科沈品泉教授是他的學生。沈品泉回憶,吳守義教授給學生們的最大感受是治學嚴謹,通過言傳身教詮釋了學習對醫生的重要性。他退休后仍堅持每周到病房查房、帶教年輕醫生,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的學識傳授給學生們。每次到醫院總會帶來他最新閱讀的英語文獻,推薦給大家閱讀,也推薦他認為的優秀的專業書籍給大家,還會把自己珍藏的書籍、文獻借閱給大家,在上面可以看到密密麻麻的批注和學習心得。
“每次去他家,總能在他的案頭,看到他每天都要翻閱的資料,在他身上‘活到老,學到老’絕不是一句空話,這也鞭策科室的醫生要不斷學習。”沈品泉說。
而在給大家講課時,吳守義教授總能旁征博引,可以從疾病的機理講起,穿插各類相關知識,從病理基礎、解剖描述一直到臨床表現的典型特征,治療方案的選擇,手術細節的把握,甚至每一個疾病的發病率都能準確記憶,很多數據表述也毫無偏差。
而由他悉心培養的很多學生都已經成了小兒兒童骨科領域的的頂級專家學者。中國工程院顧玉東院士曾這樣說:“在德高望重的吳老面前,我們都還是學生。”
2009年,為表彰他為我國小兒骨科事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中華醫學會小兒外科分會骨科學組向他頒發了杰出成就獎。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