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
- +157
規范地名要少給群眾添麻煩,回歸現實、便利和文化屬性
據報道,近日,海南、陜西、河北、廣東等地開展清理整治不規范地名工作,對居民區、大型建筑物和道路、街巷等地名中存在的“大、洋、怪、重”等不規范地名,進行規范化、標準化處理。對此,民政部表示,個別地方存在政策標準把握不夠準確、組織實施不夠穩妥等情況。各地要嚴格按照有關法規和原則標準組織實施,防止隨意擴大清理整治范圍。
有網民表示,支持民政部門規范地名使用的行為,更改地域名稱需要在法律框架內,在不影響民生的原則下進行。
網民“拾秋”稱,起地名時應當秉著順口、便于記憶的原則,并盡可能與該地區的歷史、文化及地理方位特點相結合。單純為了顯得高大上而套用外來詞,甚至刻意地使用怪異地名,并不妥當,用洋名也不會抬高房產身價。當然,整改地名時也要注意分寸,不能矯枉過正,尤其是一些已經存在很久的地名,盡量不要隨意改動。
“改地名會牽扯到很多問題,有不小的行政成本,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因此,必須經過專家組的詳細論證才能有序推進,必須本著少給群眾添麻煩的原則去推行。”網民“殷建光”說。
網民“田獲三狐”提出,改名稱不是說把小區門口的字鏟了,換上新的就完了,這后面有一系列的事情,有好多成本,如房本上的名字是不是也得改?身份證和戶口本上的信息是否需要修改?小區名稱變了,商業項目換招牌了,那么城市地圖、導航、路牌、工商登記信息等一連串的更新,要付出多少成本和時間精力,由誰來承擔?這些都需要加以明確并合理化,如此才能讓一項挺好的舉措,不至于發生擾民的不愉快。
網民“默城”認為,在整治任性地名的過程中也要從中反思,要繃緊前期“地名命名”這根弦,將規范命名前置于規劃階段,不僅要有更嚴苛規范的審核,還得對“地名命名”進行回歸現實、便利以及文化屬性的引導。
(原題為《規范地名不能簡單“一刀切”》)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