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1
- +162
央廣時評:多注意問計于民,改地名才能“改”出文化自信
近來,關于全國部分省區更改地名一事不斷引發輿論關注。地名,不僅是一個不大不小的文化“符號”,同樣也承載著許多人的鄉愁心結。有專家認為,清理整治不規范地名是地名管理、傳承和弘揚優秀文化的重要舉措。筆者認為,更改不規范地名,是一種理性文化的回歸。改地名,不是一個簡單的形式,更需要改出規范和制度。
去年底,民政部、公安部、自然資源部、住房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清理整治不規范地名的通知》(民發﹝2018﹞146號),對清理整治不規范地名工作做出安排部署。近期,河北、陜西、海南、廣東、寧夏、山西、浙江、山東、湖北等地已經展開或正在展開此項工作。地名,不僅具備文化屬性,還兼有歷史屬性,以及背后廣為傳揚的人文故事等等。當我們倡導加強文化軟實力建設的過程中,對不規范地名的更改,是一件勢在必行、順勢而為的好事。這是因為多年前一些地方曾經掀起的地名更改“熱”,導致一些“大、洋、怪、重”等不規范地名滿天飛,不沾邊、不靠譜的外來詞、洋詞、甚至帶有濃重封建色彩的地名也摻雜其間,同時還夾雜著一些商業居民小區開發商“追名逐利”的瞎起哄助長了肆意更改地名的歪風邪氣。種種不規范的更改地名,帶來的不僅是混亂,還有對地方文化的不尊重、乃至蔑視。
造成隨意更改地名以及地名不規范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既有掌握更改地名權力部門的“長官意志”、監管不到位、拍腦袋行為;也有好大喜功、貪大求全、封建迷信,以及對地名中文化歷史背景的忽視。
俗話說,人過留名,雁過留聲。地名,對一個地區的經濟社會形象而言同樣舉足輕重。因此,更改地名決不是簡簡單單、一蹴而就,需要認真調研,充分聽取民意,履行嚴格的聽證手續,才能將不規范地名更改規范、到位。至于那些已建、在建和即將建設的商業居民小區和文化、旅游等社會服務設施的名稱機構,也需要相關管理、注冊部門嚴格把關,從源頭上杜絕不符合文化元素名稱的產生。同時,相關部門在進行不規范地名整頓工作過程中,也要防止“一刀切”和擴大化傾向,多注意問計于民,才能在改地名中“改”出文化,“改”出水平,“改”出文化自信。
更改地名,看似很不起眼,但事關文化歷史傳承,必須要秉持嚴謹、實事求是和認真負責的態度。更重要的是,要通過更改地名,改出規范、改出制度,改掉文化糟粕、改掉崇洋媚外的惡俗,才能保證優秀地名的文化屬性,彰顯出我們文化自信的實力來。
(原標題為《【央廣時評】改地名,需要改出規范和制度》)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